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冠冕唐皇 > 第476章 十道使者,保三争四

冠冕唐皇 第476章 十道使者,保三争四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19:00:35 来源:小说旗

尽管侍卫入内告知,但李潼还是没有接见那些人。不用细想也能猜到,这些人肯定没有什么要紧事情,否则自有别的渠道来见,也不必挤在玄武门求见。

再者,他虽然年少体壮,但也毕竟还是血肉之躯。事发之前的紧张筹备,事发过程中的如履薄冰,到现在尽管已经事定,但仍然不敢松懈,又哪有太多精力去听那些可有可无的彩虹屁。

所以他在衙堂等到麹崇裕清晨赶来接班,又入内堂看了一看、得知郭达伤情已经初步稳定,这才安心的在就近一处闲苑入住休息。

这一觉睡醒,已经到了午后。当李潼醒来时,便被告知南省杨再思、王方庆并姚元崇等已经在玄武城里等候了将近一个时辰。

起床简单洗漱之后,李潼草草用过一些餐食果腹,然后便又赶到玄武城去接见杨再思等人。

“卑职等奉监国皇嗣命,特携今日政事堂事程入告代王殿下!”

眼见代王登堂,杨再思便在席中一跃而起,箭步冲出,弯腰趋行至前禀告道。

看到杨再思这模样,李潼也不免叹息一声,人对自身的定位真是直接影响到日常的行为啊。

杨再思能力不差,虽然没有什么大政治家的风骨与才能,但处理各种政令事务也都能做到信手拈来、算是熟能生巧。甚至就连李潼此前刚刚进入鸾台时,在处理起衙堂事务来,都要向杨再思多做请教。

但这家伙偏偏就是一副腰骨酥软的做派,也真是让人有些怒其不争。

“皇嗣监国,堂务直禀,有在朝诸公集思广益,我只是一个专督营务的将领,实在不好频作参议过问。”

口中虽然这么客气着,但李潼还是顺手接过了杨再思呈上来记录着政事堂各种事则的籍册,持卷在手细阅起来。眼下可不是什么发扬风格、作态避嫌的时刻,政事堂所出政令,事无巨细他都有必要了解一番。

昨日皇嗣等抵达上阳宫后,也并没有就此散去,在李昭德的主持下议事直至深夜,在京诸司四品以上俱都有份参与,所制定的政令在今日清晨开始也都陆续颁行。

其中最高级别的一个,还是有关皇嗣监国事宜,此前只是以书令告知南省要司。

但这么大的事情还是要有相应的礼节配合,一系列祭天祀祖的典礼已经在营张,但安排最靠前的也要到十一月中旬,毕竟要留下一个缓冲期来恢复整个神都的秩序。

负责典礼编拟的,乃是新任宰相、春官尚书欧阳通。

李潼想了想之后,针对此事说道:“皇嗣重回人间,监国布政,这是社稷大喜、家国幸事,诸典礼事宜,决不可草草就之。毕竟板荡并非短时,由乱入治,唯祀唯礼,可彰德威。欧公道德仁长,负责此事,诚是得人,但难免会有简陋之士指其繁琐,杨相公还是要稍作助言。”

“卑职明白、明白的!”

杨再思闻言后便连连点头,并继续说道:“其实昨夜在议,便已经有人言是国事久乱,度支亏空,需要从宜从简。但如此家国大事,怎么能草率行之!”

听到杨再思对自己的意思领会很到位,李潼满意的点点头。接下来典礼庄重不庄重,他并不在意,也并不打算参加。

如果他跟他四叔出现在同一典礼场合,肯定会有一个明显的上下分别,这不免会让一些观念直入人心。与其跟着耍猴戏,不如早早前往西京布置各类事务,给安西军营造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已应对接下来会有的战事。

跟一系列典礼向搭配的,便是以宰相李昭德领衔,分遣十道使者宣抚诸道,告变宣令、抚慰地方。

这也属于常规的操作,毕竟神都城里发生这么大的大事,眼下的技术条件又不能支持武则天通电下野,所以也就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朝廷的变化传达到地方,告诉大家又变天了。

看到这一桩事则,李潼便打起了精神。在通讯条件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派遣时节的方式是朝廷对地方施加影响的最直接方法,同时也是李潼比较关注的一件事情。

此前外州诸众不是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吗,现在就是刷存在感的一个好机会,拿下几个使者的位置,让外州这些官员们知道李家有代王,能够力挽天倾,促成政归唐家。

这一桩事则里,初步罗列了三十多名官员,接下来肯定还要做更加正规、严格的挑选。李潼对此倒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心里初步计划是保三争四。

这其中作为漕运改革核心的江南道是必须要争取到的,否则他对漕运的掌控力只是一句笑谈。当然政事堂肯定也会有这个默契,江南道一个席位是没有什么悬念的,除非想翻脸。

江汉所在的山南道,这是他给自己选定的一个备选路线,此前也跟王方庆商量过,准备让王方庆前往。王方庆如今已经是文昌左丞,放弃这样的高位、以使者的身份前往,朝廷肯定也是乐见其成。

毕竟李潼嫡系槛当大任者本就不多,没有了一个王方庆,这会让他接下来在南省的渗透力直线降低。当然,若仅仅只是确保锁定这个席位,便放弃文昌左丞这样一个高位,还是有些可惜。

但山南道在天下十道中有些特殊,那就是幽禁庐陵王的房州,也位于山南道。关于庐陵王李显该要如何处理,眼下实在是太敏感,所以朝中群臣也都极有默契的避开这个话题。

因为有着房州的存在,所以由王方庆这个都省高官亲自前往,也是说得过去。毕竟谁也不能保证,靠近房州区域会不会有人犯了邪,得知神都发生政变后拥戴李显归都争夺大统。

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是需要一个资望深厚的大臣亲自前往,能够根据情况及时定乱。王方庆以使者名义出都入境之后,李潼便打算给他争取荆州长史,直接留任。

如果朝廷不答应,那也很简单,直接提议迎回庐陵王,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我不忍心看我三叔还在山南受苦!这样一根搅屎棍,当然要物尽其用,你们恶心我,我就把他弄回来,大家一起恶心。

当然,朝内也不乏高瞻远瞩、见微知着之士,可能不会答应王方庆前往山南道。

但李潼还有奶奶啊,他奶奶对他三叔还挺有感情,李潼眼下跟他三叔也没啥直接冲突,用他的人怎么着都比朝廷另外派人靠谱一些。

有了他奶奶的支持,再加上王方庆这么大的牺牲,朝廷如果还不答应,那就是在刻意找事了。

至于第三个选择,就是河东道。这一个席位李潼也有把握,那是因为薛怀义还率远征大军在外溜达呢,如果知道了都内的消息,谁也不知这和尚会撒出什么野来。

李潼所担任的都畿道大总管,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防备薛怀义这一支征师回攻神都。你们还要让我打仗,还不准备让我派人出去吹牛逼,这叫人干的事?

争取河东道这个席位,既能料敌先机,还能顺势联系并州的武攸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将如今已经在掌握的一部分钱粮调往河东,继而运入关中,给李潼接下来在关中的行动打下一个物质基础。

毕竟如今的关中已经渐渐褪去昔年天府之国的风采,由于府兵制的崩溃、也让军户这一基础的生产单位遭到严重的破坏。

李潼前往关中,是为了回归祖地、回血蓄能,可不是要让人瓮中捉鳖,当然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积蓄足够多的钱粮物资,起码要维持到关中需要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凭杨丽在汴州小打小闹的收粮是远远不足的。

他之所以选在这样一个时机发难,也是因为眼下诸州物资都已经运入神都,正打算过一个肥年呢。

他如今身位都畿道大总管,而且还有薛怀义所率大军这样一个明确的威胁,有充足的理由和权力将神都府库物资搬运出来,进行备战。

这三道使者,是李潼接下来需要经营的局面草图,是必须要争取到的。

当然,他也都有足够的理由去争取,必要时可以让渡出一部分北衙的军权,毕竟他一旦离开神都,己方阵营中也实在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完全控制北衙。

李潼初步的计划,是准备让他二兄李守礼进入北衙,兄弟俩左手倒右手,掌握住羽林军一卫并千骑,起码是要保证他奶奶与留在神都的人事安全。

就算李守礼有些不靠谱,但只要搭配一个足够稳重的班底,让这小子天天在衙堂睡觉、得闲打打马球,混日子还是可以的。

至于争四,李潼心里的备选是剑南道或者陇右道。这两道各有各的诉求,但也并不是一定要争取到。就算争取不到,也能通过别的方法弥补,因此需求没有前面三个那样强烈。

事则之中,还有一个跟李潼有关的,那就是以洛州为河南府,由代王担任河南尹。

这看似是继续褒扬他的功劳,给他加一个荣誉大过实际的兼职,跟他都畿道大总管任命略有重合和互补,毕竟都畿道大总管侧重军事层面,而河南尹则偏重于民生政务。

但李潼一眼就看出来,这里边肯定是憋着坏主意,这是已经在为夺他军权留引子了。

毕竟一道大总管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使,而河南尹却是常设的州牧,如果说薛怀义的威胁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不再成威胁,那么便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罢免他都畿道大总管的提议,从而将他的覆盖力压缩在洛州一地。

这个法子初时不痛,但刀落下来的时候却狠。洛州京畿所在,水浅王八多,差他一个河南尹?

如此绵里藏针的手段,李潼猜测八成是狄仁杰提出来的。不过他现在也并不打算计较,不应招就是,河南尹他是不会要,但朝廷大可以补偿他一个品秩相近或者职权相类的位置,毕竟他也有人要安排。

至于狄仁杰给他下绊子,等他到了西京,大可以打包将关陇那些玩意儿送来神都,驱虎吞狼,看他们窝里斗,偶尔拉个偏架或者火上浇油,让他们自己内耗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