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冠冕唐皇 > 第0924章 诸方来朝,群蕃入拜

冠冕唐皇 第0924章 诸方来朝,群蕃入拜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19:00:35 来源:小说旗

每逢新年,朝中群臣并诸州朝集使,包括众多的国宾、勋贵以及诸邦国君长酋首们都会入朝庆贺新年,并祈来年国运昌隆。

这也是一年到头,朝廷最盛大的典礼之一。每当此时,诸方宾客使者们便云集于京畿,长安城中也到处都分布着远方来客们所带来的异域风光。

长安民众们不需离城远行,便可以见到来自天下各方的人物风景,娇俏柔顺的新罗婢、肤色黝黑的昆仑奴,各类奇装异服的胡人,以及千奇百怪的方物。

这一类的奇异景致,虽然寻常时节也都能见,但在年节前后则变得尤其得多。仿佛天下万事万物都集中涌入了长安城,哪怕是坊间闾里足不出户的垂髫小童,讲起四海人事方物来都条理有序、如数家珍。

而这一份见识与阅历的广阔,自然也就成了长安城民众们信心的来源之一,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自豪与振奋。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到了诸蕃进贺新年这一天,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更是热闹非凡,黎明时分,各方宾使自坊间临时的住所中行出,集结成队伍,向长安城东北方位的大明宫而去。

长街上,除了诸方宾使以及负责导引护卫的大唐禁军将士们之外,还有众多的胡人扈从。这些人身穿着各自民族的服饰,跟随在朝贡的大队伍后方,载歌载舞、不胜欢乐。

眼下虽然还没到坊门开启、宵禁解除的时刻,但诸坊中坊墙上也都聚满了围观的民众们,望着长街上那热闹的人群,自豪之余,也都高声唱应,盼望着坊门开启后能够加入到这欢庆的氛围中,不让诸胡独美于街。

队伍行至大明宫丹凤门前,那些胡人扈从们自然没有资格入宫,便被禁卫将士们引至宫门前两侧。至于那诸方宾使,则就在礼官们的指引安排下班列成队,等待圣人降敕召入。

此时的丹凤门前,朝中文武重臣们也早已经班列整队,与诸胡宾使们左右相望。朝臣们自有官爵品秩的高低序列,而臣属于大唐的诸***也有着类似的品级。

在大唐的羁縻秩序之中,听从大唐号令的胡部君主何止百数,他们之间也因国力的高低、与大唐的亲疏等等各种因素而有着差异。

此时丹凤门前所聚集的诸方宾使,排在第一序列的便是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与新罗王子金隆基。

这两人之所以能够排在诸蕃队伍的最前列,自然也不是随便安排,他们各自就代表着大唐在西方与东方所建立的羁縻体系中地位与待遇最高的胡酋君主。

西突厥作为原本西域的霸主,虽然已经覆灭多年,但在西域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西突厥十姓部落仍然是西域当地最为重要的势力之一,只不过如今已是各自为政,并不如原本聚集在西突厥王帐大旗之下那么强大。

早年吐蕃积极向西域发展,也是极为看重对西突厥残余力量的招抚与统合,并招揽了西突厥王族中的阿史那俀子为十姓可汗,希望籍此统合十姓部族。

只不过,随着大唐直接驻兵于安西四镇,加上大唐的力量重新返回青海,以及吐蕃君臣矛盾的加深,使得吐蕃通过吐谷浑故道向西域渗透、威胁四镇的意图已经没有了实施的条件,所以吐蕃如今在西域的影响力也是日渐萎靡。

如今的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算起来与吐蕃所扶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乃是嫡亲兄弟,都是原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兄弟两人之所以分隔于两国、各为傀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唐早年的时局混乱。

武周旧年,大唐与吐蕃在西域的军事竞争颇为激烈,而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还是由王孝杰出兵收复四镇。

至于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由于久居大唐、与部属疏离,在这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实在不多,自然也遭到了朝中的不满与轻视。所以在长寿年间,阿史那元庆便被酷吏徐俊臣所陷杀,其子阿史那俀子外逃吐蕃,另一子阿史那献则被流放岭南。

神都革命之后,相王掌权,为了制衡日渐壮大的陕西道大行台,也为了让朝廷的影响重新覆及西域,于是便将流放中的阿史那献重新找回朝中,册封为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只不过阿史那献时龄还算年幼,加上行台阻挠以及朝廷本身内部的争执混乱,这一安排最终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当今圣人得继宝位以来,务以休养为先,对于西域并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图谋与调整,对于阿史那献这个傀儡可汗也只是留养京中。今次诸蕃入朝,特别是西域诸邦国来朝者众多,便再将阿史那献这个西突厥可汗拉出来摆一摆场面。

至于新罗王子金隆基,其背后的新罗已是海东第一大强盛政权,而且新罗在大唐的羁縻秩序中还能保持其政权独立性。在对方有意修好的情况下,大唐自然也要以礼相待,将其作为东部诸蕃的代表人物。

其实除了这两人之外,大唐的羁縻体系中原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河曲六州东突厥降户们的首领,怀德郡王李思摩的后人。

这一王系本来在高宗时期已经断绝,不过到了武周年间为了制衡突厥骨笃禄兄弟又被封立起来。但是由于对方在突厥几次南寇过程中有些立场不够清晰,加上与武氏诸王中的武三思私交甚笃,让当今圣人有些厌恶。

随着三受降城体系建立起来且成效颇着,对六州降户的统治力进一步加强,朝廷索性不再册立河曲六州君长,由当地军政官长以及各部酋首统率其民。

在这第一序列之后,第二等级的诸蕃酋长数量便多了起来。

这其中既包括兼并内附的诸蕃首领,诸如青海王慕容氏、高句丽王高氏、高昌王麹氏、以及铁勒契苾氏等等,他们虽然是各部首领,但本身也实实在在的在大唐担任官职,已经是大唐军队中的重要力量组成部分,也是羁縻统治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一个结果,所以自然也会获得朝廷的恩遇优待。

除了这些已经供职于朝廷的胡部首领之外,还有就是四边仍然在部统率其民且势力不俗、与大唐边防利害密切相关的实力胡酋们。

比如蒙恩入京参与宿卫的奚王李大酺、铁勒诸部中的回纥等部,还有就是如今在西域势力不俗的原西突厥部族中的突骑施等部族首领或他们各自所派遣的使者们。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回纥首领独解支。

去年骊山演武,圣人下令刑杀回纥独解支的嫡子伏帝匐,并大力扶植回纥部族当中的阿跌氏,对回纥所流露出来的态度可谓是恶意满满。

也正因此,许多胡酋们都猜测大唐朝廷可能会在河朔方面大动干戈,继续严惩回纥部族,并因此而惊疑不定、忧心忡忡,颇有唇亡齿寒的忧虑。

虽然说年尾时大唐与吐蕃之间爆发矛盾,不免让时流猜测更多,但类似的疑虑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尽管今年朝廷传令各方,召各部酋首入京进贺,但诸边真正来到长安的胡酋仍然不多,只是各遣使员,既不失礼触怒大唐,又能避免自己也被大唐制裁。

所以当见到回纥首领独解支竟然亲身来到长安、一身紫袍站立在朝拜队伍中时,各方宾使们可谓惊诧有加,这独解支儿子都已经被大唐干掉,就算不翻脸叛唐,也不至于自己亲身入朝示好示弱,难道他就不怕自己也被大唐砍了?

被周边群众们如此关注,独解支自是一脸的不自在,但一想到河朔长官李昭德与其交涉时所透露出来的内容以及做出的许诺,独解支心中又是一团的火热。

被大唐如此恶意的针对,独解支当然羞恼有加。可是随着三受降城建立起来,河曲与漠南之间的阻隔更加牢固,回纥想要独力起兵叛唐,实在是力有未逮。

李昭德入镇之后,一再向独解支示好,并且透露出大唐下一步的战略重点是在西面的青海,在河曲方面并没有大动干戈的打算。

李昭德的一面之辞,当然不足为信。可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大唐的确给予了回纥极大的优待,甚至就连部族中其他一些深恨大唐跋扈残暴的首领们都转变了口风,认为骊山演武的确是一场适逢其会的误会。

特别这一次入京朝贺,李昭德更是做出许诺,只要独解支肯亲身入京,那大唐便会将盐州的盐田分割给回纥协同经营。这可是其余河曲诸胡统统不能获得的优待,当中所涉及到的利润更是惊人。

因此就算独解支本身并不愿来,可其部族诸众却连连敦促。再加上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形势陡然变得严峻起来,也显示出李昭德所言非虚。所以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取舍之后,独解支才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他当然也明白,大唐即便是有善意释放,必然也是暂时的,但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借着大唐边务策略的取舍,正可快速壮大本部势力,只有自身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在之后的事态发展中才能掌握到更多的话语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