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 > 134 斥候小队

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 134 斥候小队

作者:吃饭的萝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37: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衣服、鞋子,厨师,裁缝,车夫,这里的繁华程度虽然比不上咸阳,但是在秦国境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除了咸阳城,没有哪个郡县能像骊山这样,聚集35万青壮年劳工。

在骊山城里,茶馆、酒肆、饭店、旅馆一应俱全。

甚至有不少人把骊山县称作“小咸阳。”

骊山的劳工有钱,他们有黄贺发的粮票,这些粮票是最硬的硬通货,真正做到了一票在手,什么都有的地步。

要说哪里的人民最不想打仗,那非的是骊山县的百姓莫属。

阿兰是土生土长的骊山人,她的父亲“山”是一个老猎人,都说靠山吃山,“山”就是靠着骊山这座宝藏,养活了一家五口。

阿兰的母亲做得一手好羹汤,她用丈夫在山中采的香料磨成粉,做成了一种类似于后世的胡辣汤一样的食物。

阿兰今年十四岁,跟着母亲一起在骊山卖胡辣汤。

自打半年前,黄贺来了之后,她们家的生意就越来越好。

“山”只有阿兰一个女儿,他还有两个儿子,最近这段时间,来阿兰家提亲的煤人几乎要将门槛踩平了。

阿兰最终选择了骊山钢铁厂的一个棒小伙,这个棒小伙同时也是黄家军的一员,小伙名叫西亭智,出自陇西,当初也是10000号工地的。

阿兰帮着母亲磨香料,心思却不在这里,一不小心,将磨香料的小杵打翻,香料撒了一地。

“阿兰,你又想他了?”阿兰的母亲没有责怪女儿,将女儿搂在怀里。

母女俩的关系很好,阿兰也会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妈妈。

阿兰点点头道:“阿娘,我心里乱的很,总是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

"你说西亭智他能安全的回来吗?"

阿兰母亲面如娇花,身材丰腴而匀称,姿色比女儿更是成熟许多,明明是三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却更像是阿兰的姐姐。

“傻孩子,有黄大仙保佑着他,小西肯定能安全回来。”

阿兰把头埋在母亲的怀抱里,想要寻求一些温暖,但是她发现自己的母亲也在颤抖。

“这该死的秦军,黄大仙对咱们老百姓多么好,给咱们吃,给咱们穿,干活还给粮票,天下间哪有这样的好神仙?”

“我看这群秦朝的官吏,就是见不得老百姓过一天安生日子,这些贪官污吏,叫他们不得好死!”

阿兰的母亲咒骂道。

阿兰还没有学会母亲骂人的本事,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自己的西亭智哥哥能够平安归来。

阿兰的母亲骂的口干舌燥,嘴边冒着白沫,她忽而压低了声音问道:“阿兰,你实话告诉我,那些官老爷为什么偏要打咱们骊山县?是不是黄大仙得罪了什么人?”

阿兰摇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亭智说,好像是朝廷要向大仙征收粮票,大仙不给,朝廷就要派兵来抢。”

“粮票?”阿兰的母亲愣住了。

粮票是什么,她这个妇道人家最清楚了,那是比真金白银还要值钱的东西。

那些花花绿绿,印着黄大仙头像的粮票,就是骊山县的硬通货。

上至各大商行,下至贩夫走卒,买卖东西,全都靠粮票。

在骊山,没有粮票,简直是寸步难行。

在这里,秦半两都不如粮票好使。

阿兰的母亲心里明白,朝廷这是要断她们的根,要把粮票变得跟秦半两一样。

秦朝因为青铜、铁的短缺,制造出来的秦半两铜钱,缺斤少两,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一些商家甚至还不收破损的秦半两,这就让许多老百姓吃了亏。

“玉皇大帝、各路神仙,请求你们保佑黄大仙,赶跑这些该死的秦军,保佑咱们骊山县免受兵祸。”

黄贺的宣传工作已经做到位。

大街小巷都张贴着秦军即将攻打骊山的消息,骊山县城的各大人员聚集处,都张贴了告示,上面历数秦军三大罪、八大恶行,着重描绘了城破家亡的惨状。

同时表明了黄贺的态度,告示上最后写到:

“我们的骊山县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骊山县的各界、各军密切的团结起来啊!

全县一切不愿当亡县奴的同胞亲密的团结起来啊!

实行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能够打倒来犯之敌!

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骊山城中,宽大的街道上空荡荡的,不见半个人影,店铺门头上的灯笼孤零零的挂着。

往日的车水马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没有声响的山谷。

骊山城外,鱼池河边。

鱼池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一处人工改造的活水。

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愈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在西侧修建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

大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余米。

大坝的下游,正是冯嚣亭率领的五万都尉军营地。

在大坝的闸门处,此刻正潜伏着一支来自骊山县的哨兵。

“咱们带的火药够吗?要不要让小崽子们再送点过来?”一个身材瘦削汉子说道。

他穿着黑色保安制服,后背上保安的字样换成了“黄家军四师二团”,肩膀上扛着一杠带一颗星的肩章,是黄家军连长级别的战士。

他怀里抱着一个麻布包,方方正正的,背后还带着一个麻布包,也是豆腐块模样。

这个一杠一叫氟,是元素周期表小队的成员,负责硝石的收集,同时也是黄家军火药兵团的二连连长。

他原本是骊山的一名刑徒,因为在扫盲学校毕业考试中,化学成绩满分得到破格录用。

旁边的人看了他一眼,说道:“连长,团长说了,就咱们扛的这些炸药包,别说是炸这个鱼池,就是炸皇陵,也能炸塌了!团长还让咱们收着点呢。”

这些人说话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引起下游秦军的注意。

在大坝的陡坡处,一个哨兵正拿着望远镜对着下游秦军的方向看,“你们快把引线埋好,我看到他们的军旗了,估计他们马上就要从军营里出来。”

哨兵名叫偃南,二十出头的年纪,人长得黑瘦,不注意还以为是昆仑奴。

偃南是九江郡六县人氏,早年跟着英布在家乡厮混,去年和英布在临潼伏击黄贺,被一并收编。

黄家军成立哨兵时,偃南因为人机灵被选中。

偃南平时说话,总是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队里的人都喊他南蛮子。

偃南为人性子跳脱,擅长追踪,是哨兵小队的开心果。

他的脸上,还有刺字,听说是当初和英布一起受的黥刑。

黄贺的斥候军,都是从军队中优中选优的特种兵,他们或许在格斗、器械、文化等方面不是最强,但是论全面性,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

无论是追踪、刺探、放哨、武器使用、物理化学小常识,他们都懂。

而且这些斥候还掌握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那就是——英语。

所有加入斥候队的战士,在扫盲学校学习的时候,都要增加一门必修课——英语课。

他们的老师,也是黄贺拷贝的网上英语自学视频。

可以说黄贺的扫盲学校没有老师,都是通过投屏、大荧幕学习。

这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就跟后世学生上的网课差不多。

学多学少,全看自己。

在战场的另一边,从饮鹿槽往西,是一条深沟大壑,后世之人称其为牡丹沟,因为在唐朝的时候,唐玄宗在牡丹沟,用沟中美泉浇灌牡丹,花色娇艳。

但是在秦朝,它就是一条大沟,当地人叫它“泉沟。”

在这处泉沟中,潜伏着十个黄家军的斥候,斥候小队的队长肩上扛着两颗星,是军中的班长。

班长的名字叫王拴,据说他爷爷曾经给大将军李牧拴过马。

这些斥候没有着甲,他们穿着的,是黄贺从网上订购的迷彩服,45元一套,优质面料,强力抗撕裂,舒适透气,亲肤耐磨。

斥候小队的成员人手一套,他们对这种花花绿绿,极富战斗色彩的服装爱不释手。

他们的头上,带着迷彩头盔,一个就要1890元,这是保命的东西,黄贺不敢偷工减料。

一堆人潜伏在山沟沟里,不靠近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们。

这些人身上的武器也是齐全,腰带、绑腿、匕首、望远镜、作战皮鞋、军用四棱刺……

一个斥候小队全套装备,顶得上一个普通战斗小组,全班的价钱。

早在都尉军从咸阳出发的时候,这支斥候小队就已经盯上了他们。

黄贺一直在关注咸阳方面的动静,他知道,随着自己实力越发壮大,必定会引来咸阳城里的豺狼虎豹。

这就是人性。

黄贺派出十几支斥候小队,王拴的这支小队只是其中之一。

随着都尉军的推进,王拴小队的人也跟秦军的斥候打过交到,战绩是4——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