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将门权宠 > 第168章 刮骨刀(三)

将门权宠 第168章 刮骨刀(三)

作者:薄须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04 19:19:03 来源:小说旗

谈蕴仰起头,倔强地不让眼泪流下来,用手背重重地蹭去泪水。楚识夏手里拄着剑,注视着狭窄黑暗的巷子里提灯夜巡的医者,仿佛深海中的萤火虫。

“我找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谈蕴平复了心情,深呼吸道,“和令堂有关,只是一直没时间给你。你若不要,我就烧了。”

谈蕴手里捏着一个皱巴巴的信封,油墨在火光下晕染出一种奇异的色泽。楚识夏不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她只是过于敏锐。但此时此刻,脑海中却有一个声音叫嚣着“打开它,打开它”。

楚识夏踌躇片刻,揣度着谈蕴与楚明修如出一辙的态度,隐约猜测到了什么,问:“我母亲的出身并不好,是么?”

谈蕴犹豫须臾,轻轻点头。

楚识夏拈过她手里的信封慢慢打开,逐字逐句地往下看。

沈妩,兖州宿县人,二十两白银卖与扬州一柳姓女子,时年十岁。柳姓女以豢养扬州瘦马为营生,沈妩美貌惊人,性情内敛,十六岁落水后失踪,踪迹全无。

信封末尾附上了沈妩的官府贱籍文书摹本。

扬州瘦马其实就是高级的花魁,从小便锦衣玉食地娇养,培育琴棋书画、察言观色,以奉给高官商贾。

以镇北王的手腕,想要给心爱之人一个看得过去新的身份再简单不过。但十六岁的沈妩就像是一个烙印,血肉一并被灼热的命运钉死在这封贱籍文书上。

一个弱女子,不远万里从扬州辗转流落阕北,在那里偶遇了位高权重的镇北王,一见钟情,养育三个儿女,还留下了几十年后能救世人于水火的药方——怎么听怎么像是市井里口口相传的话本,痴男怨女、凄凄切切的。

更何况从没有人听说过镇北王妃精通医理。

楚识夏掩上信纸,幽幽地叹息。

谈蕴自知不该调查楚家阴私,有点愧疚地说:“也许只是重名。若以镇北王的手段,想要毁去这些文书是很简单的。”

“不,应该是真的。”楚识夏道。

楚识夏曾经查过云中的户籍文书,然而沈妩所遗留的线索极少极少,她慢慢地也就淡忘了这件事。如今想来,沈妩是刻意这么做的,无论是保留做扬州瘦马的痕迹,还是如风过流云般不在楚家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她仿佛并不想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也并不在意。

一如她预见了祥符六年的这场瘟疫,却也只是将药方夹在一卷不起眼的医书中,而并不多加干涉。

母亲的形象忽然就从祠堂里紧挨着老镇北王的灵位,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一个侧影来。

但楚识夏还是看不清。

“你找这个干什么?”楚识夏问。

“我想找到更多她遗留的药方。”谈蕴耸耸肩膀道,“瘟疫并非一家之病,多有兼证与变数。如果能把她留下的所有药方都找到,加以分析借鉴,也许能更加有效地整治瘟疫。”

“那你找到了吗?”

“没有。”谈蕴灰心丧气地说。

楚识夏随手翻开那本医书,说:“也许你可以换个思路。”

——

祥符六年,十一月初。

滨州。

下雪了。

乌黑的石砖上冻出一层一层的霜花,行人步履匆匆。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蔓延在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的焚烧味已经分不清是艾草还是尸体。

油布蓬的小马车晃晃悠悠地进了滨州城。张圭掀开车帘,看见路边敲锣进午的羽林卫大声宣布,某某小吏贪污赈灾粮食多少石,按大周律处以何等刑罚。几个蓬头垢面的小吏被推搡着示众,很快又被拉下去了。

刺史率领一众官员恭谨地等候,张圭也客客气气地和他们见礼,一板一眼。

“来的路上,我听说了许多流言蜚语。有人说,钦差根本不是来赈灾的,而是为了把染病的人关在一起等死,民怨沸腾。”张圭严厉地问,“楚大小姐在哪里?”

“楚大小姐代行天子命令,下官也无能为力呀!”刺史怨怼道,“佥都御史大人不如先随我到驿馆下榻,接风洗尘吧!”

“百姓流离失所至此,还谈什么接风洗尘?可笑!”张圭愤愤地一拂袖子,道,“楚识夏人在哪?我要见她。”

“先不急,楚大小姐她……”

一阵马蹄声如奔雷般袭来,羽林卫端坐在高头大马上,摘下面甲对张圭示意。

“羽林卫卫长,程垣。”程垣俯身行礼,“大小姐有话要对御史说,还请御史大人移步。”

“哪有一下马车就办公务的?还是先到驿馆下榻休憩,不急于这一时。”刺史板着脸瞪视程垣,作势挡住张圭。

“不必,我去见她便是。”张圭一把拂开刺史,被程垣拉上了马。

——

“御史大人好啊。”

楚识夏坐在栅栏后,半跪在泥地里给一个小孩子包扎膝盖。小孩子烧得脸蛋红彤彤的,可怜巴巴地盯着楚识夏看。楚识夏捏了一下她的脸蛋,把她抱给大人,才转头看向张圭。

张圭对楚识夏并不十分熟悉。

传闻中的楚识夏轻狂、乖张、杀人如麻,张圭远远地见过她几次,觉得只是桀骜不驯的孩子罢了。张圭对于皇帝派遣楚识夏来赈灾平叛一直不理解。但楚识夏此刻身在囹圄之内,还轻轻巧巧地同张圭打招呼,张圭紧紧攥起的眉心不由得松了片刻。

“看来那些流言是假的,”张圭低声道,“其心可诛。”

“你身份贵重,不该以身涉险。”张圭劝诫道,“莫要小孩子脾气,一意孤行。”

楚识夏摆摆手,说:“我在此处已经快半个月了。若我走了,定然流言四起,灾民变流民再到叛军,一步之遥而已。我在,军心就在,他们才会相信大周没有抛弃他们。”

“这般恶毒的流言是谁散布的,”张圭很敏锐地眯起了眼睛,“你是故意招我来滨州的?”

“我欲借大人之手,折滨州之弊病。”楚识夏说,“大人尽可以查,我以钦差的权力保护你,护送你的文章直抵帝都。”

张圭不屑与这样的孩子谈论国事,摇摇头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若是把人一并抓起来砍了,谁来安排赈灾?纵然你有通天之能,也是分身乏术。”

“朝中党争,无非庄、陈二派而已。但御史大人别忘了,翰林院还有人。”楚识夏老神在在道,“滨州苦寒,瘟疫横行,有门路的都不愿意来。只有张大人你这样的忠直之士,才会召之即来。”

张圭严苛的目光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楚识夏一遭,最后才点点头,吝惜般说:“我看错你了。楚家人果然还是楚家人。那么,你是裴家那边的?”

裴家有皇子,有内阁次辅,有惊才绝艳的少主日日入宫陪伴陛下左右,选裴家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张圭不这么想,他意图把六皇子送上皇位的裴家在他眼里就是改头换面的陈家而已。

楚识夏挑起一边眉毛,似乎有点新奇,“你一直都这么跟人说话么?”

“是,或不是。”张圭强硬地说。

楚识夏摆摆手,道:“无论我是或不是,都不影响滨州大疫的真相。张大人,我知道你是个把真相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那就用你的眼睛好好看看大周江山遮眼的繁花,花底下到底是什么?”

——

帝都。

“张圭已经到滨州了吧?”

洗镜湖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裴璋裹着件大氅,哆哆嗦嗦地坐在湖边冰钓。冰层上凿开了一个洞,幽蓝色的湖水下鱼影绰绰。

裴次辅坐在他身边,以烟火取暖,闻言点头应和,“按时间算算,是该到了。”

“这位张御史从前可是太子党,也不知道楚大小姐怎么想的。”裴次辅摇摇头,拎起手边温着的热酒喝了一口,“赈灾平叛,不应该要兵要钱么,她要个御史干什么?”

“这你就不不懂了。”裴璋晃晃脑袋,说,“滨州没钱,不代表御史没钱。”

裴次辅瞠目结舌,“她真的……那位宾州刺史在朝中交游甚广啊!她也不怕被群起而攻之么?”

“所以楚大小姐找了个张圭。张圭此人,刀笔了得,当年就是靠一笔好文章夺得殿试魁首,陛下钦点的状元郎,庄松柏都压不住他的风头。”裴璋笑笑,“你猜他们会先骂楚识夏,还是先骂张圭?”

裴次辅认真思考着。

裴璋兴致勃勃道:“要不我们开个盘口,你押楚识夏,我押张圭如何?”

裴次辅断然拒绝。

“我押楚识夏。”裴次辅抢先道。

“哎,真可惜。”裴璋摇摇头,叹气道。

这时冰洞上悬着的鱼线忽地一跳,裴璋连忙站起来收杆。

——

祥符六年末,大周朝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扫腐。

都察院佥都御史张圭一纸奏折,弹劾滨州刺史私相授受、买官卖爵、鱼肉百姓等等,整整二十一条罪状。这封奏折几经拦截也没能送到皇帝手里,却奇异般地插翅而飞,被贴在大周的大街小巷。

司礼监连夜抄送进宫中,皇帝勃然大怒。于是滨州刺史的二十一条罪状又添一笔——“欺君罔上”。

后人整理大周史料时啧啧称奇,这样一场腥风血雨,起因竟然是十七岁的钦差与佥都御史在奏折中互骂。

「今天有点发烧,先只更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