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 1544、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

荆小强的态度,那当然就是全都要!

如果说安宁的剧本限制性比较大,这几位的选择面就宽得多了。

甚至还有富余!

先把他本来为安宁准备的另外一部戏拿出来:“七十年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克莱默夫妇》我想你们都看过,我能拿到这部戏的电影版权,然后改编成国内的电影,这部戏跟《当幸福来敲门》有很大的戏份类似,都是单身父亲带着孩子辗转奔波,但区别是这边更强调女性意识觉醒,在九十年代后我们的都市节奏越来越快,女性不只是相夫教子也有自己工作价值的呈现,对广大观众有很强的提醒。”

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当然有自己的渠道能看到不少优秀影片。

对这部经典肯定不陌生,但更多是当成家庭爱情片,而且这明摆着是要跟安宁搭手演离婚夫妇,三位都不吭声。

压力大啊,再看看。

荆小强接着摆出一部:“故事用倒叙的方式,一个成功的音乐家、艺术家回到落后的家乡,回忆起小时候被音乐老师启蒙教诲的场面,我可以来客串这个音乐家开头,但整个故事都以这位坚持乡村教育的音乐老师展开,顽皮的儿童、蔽塞的意识、瞧不起知识分子的环境,都挡不住他用音乐陶醉所有人,用音乐改变山里娃命运的魔力……”

三人有点意动了,相互对视,好像在说你要不要,不要我先占着,但又心痒痒后面还有什么好的本子,于是聪明的不吭声。

眼神表情肯定都在想象了。

**十年代乡村题材的片子不少,但拍得好,拍出了效果,还恰恰是老张那部《一个都不能少》。

这种电影要拍得叫好又叫座,很考验导演功底。

荆小强这部则源自于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放牛班的春天》,更巧妙的运用了音乐来穿插到电影里让观众获得愉悦感。

好电影一点都不需要晦涩难懂,哪怕这部文艺片可能没那么火爆,荆小强却很有把握用音乐、用合唱来让整部戏好看。

他甚至还提出了个更具诱惑力的建议:“你们也拍过不少影视剧了,就像安宁一样,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用HK的影视班底来制作拍摄,可以由谁来担任自导自演,HK导演顾问会全程指导。”

汪志文终于忍不住了:“我想试试这部戏。”

另俩犹豫下,终归是竞争者少了个,连忙点头鼓掌。

郭优还立刻架秧子:“没错,太合适了,强子一讲这个故事,我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的就是你这样的文艺范儿,我和老程看起来哪里有音乐细胞呢,众望所归,众望所归!”

荆小强抛出最后一个剧本:“这才是最难的,需要凑一帮老戏骨来拍,当然安宁也可能会参演,用最平静的语气,讲述一个回家的故事,年迈的父母在乡下,到大城市打拼的孩子带着妻儿回去探望,爹妈又嫌弃又盼望,讲述的是我们东方人对家庭的理解,文火慢炖的用功力打动观众,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淡而无味的流水账。”

没错,相比超级英雄那种火爆场面,细水长流的文艺片更考验功底。

从演员、编剧、摄影到导演甚至配乐,每个细节都精心把控,反复推敲。

但意义更大:“你们来到鹏圳,能看到全国有梦想,有热情的人全都在南下,哪怕他们当中很多人会失败,但这座崭新的城市就这样靠无数人堆积而成,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还有无数的中专生、高中生带着憧憬和希望,从无数个小镇、乡村,走进大城市走进高校,我们这个国家正在面临这样巨大的乡村到城市变革,现在可以提前把这个话题拉出来,用写实的素描方式把城市新家跟乡村老家的故事描述出来,给更多人看到。”

好吧,等他把这个很容易拍得淡而无味的高难度电影梗概讲述完,程道明看眼郭优:“那……就我来演这个戏?”

郭优不起哄了:“几年前我们拍过一部《过年》,总体跟这个有点像,但味道、气性却完全不同,我就不再掺和了,那我演幸福来敲门?”

荆小强其实对郭优的电影印象,出国前在于他那部把中国人苦难都演尽的《活着》,出国后当然就是愈加炉火纯青的喜剧片、贺岁片。

某种意义上《活着》这部没能公映,荆小强他们这些业内人士都是私底下悄悄看过的作品,应该是老张和郭优各自最里程碑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他的心态。

禁不住在上辈子混乱而彷徨的二十多岁中反复自问:“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应该追逐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才死马当做活马的非要去找寻,最后在大洋彼岸变成了只是活着。

现在忍不住顺口问了句:“你跟老张拍过什么电影没?”

没想到郭优楞了下:“没有,他现在可是奥斯卡小金人导演,行情高得不得了……”

荆小强吃惊:“有部叫《活着》的剧本,他好像跟我聊过,还没拍啦?”

结果郭优压根儿不知道,反而是程道明还看过这本:“好像是听说老张前几年把这个版权买下来准备拍,可马上就拍了《赎罪》,现在彻底火透半边天了,没听说他准备拍这。”

荆小强哂然。

原来自己真的影响改变了许多。

六七年前刚刚在平京出头,安宁被老张借去拍戏,后来买别墅时候遇见,自己有意无意的表达了更为开阔的创作思路。

不要紧盯在过去,更不要翻来覆去的用苦难教育观众。

不能再把以前那种艺术作品动不动就要悲剧收场的惯例延续下来。

放到二十年后,连好莱坞都不敢轻易死主要角色,观众看影视剧就是来放松享受的,谁敢喂屎就死一边儿去。

那会儿还频频在国际拿奖的老张还不以为然,等到凭借《赎罪》彻底拿下最高奖项。

看来他也彻底转过弯来了。

只是和擅长文艺片的黎鞍、擅长动作片的老余不同,老张被深深的打上战争片高手的印记,在欧美就很难有人请个华人来拍战争戏了。

况且莉姐也已经彻底跟老张分开,现在挂在事务所名下,凭借奥斯卡最佳女配,还有之前一系列各种国际奖项,比安宁更适应海外演艺事业。

这部苦难经典,就掩于尘埃了?

荆小强没什么可留恋惋惜的,在他看来所有的文艺叹惋都得为国富民强服务。

没有国际地位,好莱坞也是镜花水月啊。

那部电影最后不是用了个“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么,用歌声不更好。

那就马上把《放牛班的春天》开拍!

真就是马上立刻,李和信本来在沪海那边把控影业集团的两部戏,屁颠颠的赶过来当剧组总管。

哪怕主演过奥斯卡外语片了,他也不觉得自己未来的戏路在海外,更没觉得自己是个多大的腕儿。

可能还是跟着一起到海外见过了世面。

现在顶着影业集团总经理的头衔,在全国各地操持剧组,偶尔碰见特别喜欢的角色才过把瘾。

不用说,这部乡村电影里的“反派”暴躁严厉的校长角色,被影业集团总经理给抢了去。

汪志文笑得嘴都合不拢,两个奥斯卡金奖获得者给他做配呢。

一边在鹏圳歌剧院拍荆小强衣锦还乡的画面,一边全力以赴的在鹏圳、粤东的各种学校选拔小演员。

凑了几十个毫无拍摄经验的孩子参演。

大部分还是焦漪联系的乡村中小学学生,她自己很贡献了几个平时就注意到很有灵性的孩子。

大家都觉得这种原生态的家伙才最容易出彩。

当然荆小强也就成了无可争议的音乐顾问,除了电影里出彩的歌曲、配乐制作,连整个放牛班的合唱、汪志文这个主角音乐老师都得他来传授技巧。

好在杜若兰也能帮上忙,两人很得孩子和家长们喜欢。

每天拍摄都是一大堆家长挤在旁边追星,还有人给荆小强炖汤润嗓。

这怎么可能,你们怕是不知道小强的嗓子有多珍贵,能随便喝不明来历的东西吗,潘云燕都当仁不让的截住,只能喝她的汤。

CIA的探员们在鹏圳呆了这么久,看荆小强又一头扎进郊区乡镇里的剧组片场,等到看见《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又加入进来,他们终于受不了全都撤回HK去等候了。

这片除了工地就是工厂的地方,让他们偶尔来出任务还行,长期呆在这样的地方简直要疯。

可对荆小强他们来说,这种仿佛狂热一般的创作激情,才刚刚开始蔓延!

甚至连高速公路服务区仓储商场的盛大开幕、销售狂潮,都成了电影**部分的场景客串。

这让本来在陪着调研这场服务区商业社会职能的曲老,也忍不住参与进来配乐作曲,他都好些年没站到第一线了。

当然这时候才悄然出现找荆小强了解情况的各方面人员也依次出现。

最后连老张都闻讯赶来,提出让他指导那部讲述回家的电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