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17章 各行发展正蓬勃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第17章 各行发展正蓬勃

作者:骥伏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5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草原牧场蓬蓬勃勃发展的同时,那个旧砖窑已经开工。虽说现在进入冬季,可是这里的气候并不大冷。

听说是为朝廷供给用砖,沙水镇的村民们反应非常积极,只要有闲功夫的劳力差不多都会去窑场打工。

那翻土制坯的活计对于他们来说手到擒来,都已经再熟练不过。原本需要个把月才能装好一窑坯子,在村民热火朝天的干劲下,仅用了不到十天,一窑土坯便装好了。

都知道青砖的用量非常之大,在有人进行烧窑的同时,那制坯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

当第一窑青砖烧成之后,做成的土坯已经够装两窑的了。

之后人员便进行分工,根据原先的计划,用新砖开始建造第二个砖窑,用于加速青砖的烧制。

这第一窑砖除了建造砖窑之外,支援了牧场一部分,剩下的全部送到了炼铁场,那里更需要大量的青砖。

本来计划这青砖是要供朝廷建设办公区的,相对来说,这些企业更需要优先建设。李秀娥便更改了旨意,办公区域建设暂缓。

紧接着,在砖场附近又盖了一个陶器场,自然也会消耗掉一些青砖。

沙水镇南部50里外的那个小山附近是要建一个白灰厂的,相对来说这个厂的建造比较快捷也比较顺利。

很快生产出来的石灰,经过粉碎之后,便可以直接供给各个建筑工地了。用石灰和粘土砌的砖墙要比单独用泥沙砌起来的结实的多。

有村民知道白灰的好处,便用它装修自家房屋内饰了,效果还是不错的。墙面刮白之后,原先黑漆漆的屋子顿时显得亮堂起来。

相对来说,那个水泥厂建设的要慢一些,厂址就设在炼铁场的附近。

工人们掌握的工艺毕竟不太熟练,经过几轮的实验之后才制出了成品。

李秀娥曾经去过那里几次,最后经她确定水泥标号基本达到合格,才下令批量生产的。

由于目前还没有进行办公区域的建造和民间危房的改造,生产出来的水泥优先供炼铁厂。

等这水泥将窑炉工房盖好之后,呈现出的结果令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这简直就是像用石头垒起来的一样,而且比石头更容易建造。

所有这些工程包括牧场的扩建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工部除了每天汇报工作的进展之外,最挠头的就是人手问题。

现在各个村庄的青壮男丁,除了部分应征入伍服役集训,几乎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当中,再无青壮男丁可招。

为此李秀娥曾经鼓励青壮妇女加入劳工队伍,也正因如此,她看上了出现在沙水镇那批特殊的人群。

入冬以来,是草药批发的高峰时期。这个时候鲜草药基本上都已经晒干,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精选,这些任务便由附近村的年轻妇女承担了。

收集来的药草,运到沙水镇去,由那家搞批发药材的商铺,从这里再行批发出去。

当前的这个买卖还掌握在个人手里,并不受大滕王朝的控制。

在李秀娥看来,毕竟这些药材的批发规模还比较小,期待进一步的发展。

前文说过,到这里批发药材的多是石昌县以外的客商,特别是在这药材批发的旺季,往来商人络绎不绝。

他们除了批发药材之外,也看到了石昌县蓬勃发展的迹象,所有的人几乎都在忙碌着,跟之前他们到达沙水镇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

有人趁购买药材的时机会到这里玩耍一阵子,在当地找几个熟悉的朋友,陪他们一起游玩。可是现在他们的那些朋友都去忙于做工了,再也没有人陪同他们去吃喝玩乐。

满大街奔跑的孩子们都进书塾读书去了。在大街上看到的闲人寥寥无几,即便是偶尔见到几位老太太,基本上都是在看着孙辈儿。

没有孩子可看的人,就是没到工厂去做工,呆在家里也没有闲着。有的在剪纸,有的在做其他手工艺品。这些物品会有人进行收购,在出售的同时便能够拿到钱。

其实不仅是沙水镇,差不多各个农村都是这种现象,只要手脚能动的,在大滕国的政策鼓励之下,都能够多多少少挣到些钱。

那些贩卖药材的商人,对大滕国发展的趋势大加赞赏。用他们的话说,生活在大滕国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这里的居民非常羡慕。

也正因他们有了这样的论调,便有人调侃,既然对这里如此向往,何不移居到石昌县来?

他们便当即表示非常乐意,只是不知当地移民政策如何。

这个信息很快就反馈到了李秀娥的耳朵里,她闻听之后大喜,当即便召集诸位大臣进行商议,很快便制定了一项专门针对移民的政策。

只要愿意来大滕国定居的其他王国的居民,凡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不论男女,均可携家带口,无论是在石昌县城还是在其他乡镇甚至区农村也可以落户籍,分田地。

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学者、医生,不受年龄限制,均可携家口来定居。

关于住房,他们可以以购买的方式拥有,也可以先行租赁或是借住。在将来建造新居之后,优先优惠售卖予之。

大滕国所有的惠民政策都适用于他们,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当然他们也要服从义务兵役。

当这条政策正式公布之后,很快就有了反应。

已经有人开始申请移民定居事宜了。

申请的第一批人,最先出现在沙水镇。沙水镇有优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前文说过,这里的房屋均是统一的青砖瓦房,格局和样式有标准,很规范。最为关键的是,有一些富裕人家不止是拥有一处住房,座拥两处三处的大有人在。

这倒并不是他们为了囤积房产,主要还是为了子孙后代居住建造的。可是有的人家没有男丁,两三辈之后,人丁稀少,那房子便空了下来,家道也便逐渐败落。

现在有人要买房,况且大滕国又有政策的支持,刚好借这个机会转让出去,也为家庭增加一笔收入。

而那些买房的也非常愿意买一处这样的房子,双方都达到了满意。

那些侨迁而来的首先是商人,他们****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对这个沙水镇将来的发展非常看好。在这个地方肯定能发财,所以首选这里。

在沙水镇现有空闲住房卖完后,再来的移民者便将住址选在了石昌县城。毕竟这里是大滕国的都城,将来发展前景更广。尽管他们买不到满意的房子,充其量在一些住户的配房里租住下来,他们情愿受一段时间的苦,也决定在这里发展。

到这里来的除了商人之外,还有一些手工艺者。有手艺在身,到哪里都能够挣到钱,温饱没有问题。再加上大滕国的移民政策,他们是蛮有希望的。

这些人的到来拉动了大滕国的消费需求。他们不是一个人来,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同时也为大滕国增添了劳动力。

李秀娥继续出台政策,鼓励这些人走进工厂,为各个工地有效减缓了劳动力的紧张问题。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整个石昌县境移民将近千人。

这些人要么是商人,要么是手工艺者,至少一户有一个是这样的人,对于大滕国的发展来说,这些人是有益的推动者。

其实这些人能够移居到时石昌县来,那些商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来来往往,将石城县的发展状况口口相传,传到了熟人的耳朵里。

那些人也非常向往繁荣昌盛的世界,便慕名而来。

这个移民的结果令李秀娥更加坚定了一条信念,必须要走出去。不仅仅是要将商品推销出去,更要宣传大滕国的发展形势,那些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便会来这里发展。

这是后世的经验,在这个时代也适用。

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引进人才。目前来说那制铁工艺人才太少了,若能吸引一些铁匠过来,大滕国的发展必将突飞猛进。

还有医学方面,虽然说已经派人去请太医薛仕了,毕竟他只是一个人,还需要懂得更多医术更高医学的人才。不过这也不能急于一时,大滕国刚刚开始发展,还没有吸引高精尖人才到这里来发展的必然环境。

李秀娥欣慰的是,就现在石昌县炼铁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制作出来的铁器已经令她非常满意了。

工部尚书亲自送来了一把战刀,说是炼铁厂的一名工人特意打造的,目的是让王后检验冶炼技术怎么样?

李秀娥不懂兵器,但她也看得出好坏。这把刀刀身窄薄而长,刀头略微上翘,整体有点弧度,准确的说是一把弯刀。

刀长大约一米,刀柄有三十公分,刀身比较轻,可以单手持刀,也可以双手握刀,挥舞起来非常灵便。

小翠看到这把刀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嘴里连连夸赞。黑黝黝的刀身发着乌光,挥舞起来便是一片黑影,一刀斜劈下去,手臂粗的木棍应声而断,再看那刀刃毫发无损。

称之为一把宝刀也不为过,再配上鹿皮刀鞘,看上去就很漂亮,这更让小翠爱不释手。

李秀娥早已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做主将这把刀赠给了她。

小翠欣喜若狂。

按照宫中的规定,这些宫女丫鬟是不允许佩戴刀剑的。为此李秀娥作出决定,专门成立一只女子别动队,直接受王后节利。

小翠任统率。

小翠却连连摇头,她不想当官,只想一心服侍王后。

李秀娥告诉她,即便是当了统帅,她也必须在身边亲自服侍,这才让小翠应了下来。

虽说成立了别动队,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名队员,只有小翠光杆司令一个。

这让小翠有点哭笑不得,但她明白王后的良苦用心。不给她官职,这把刀就不会归她了,更无权佩带。正因为如此,她对自家大小姐自当是感恩不尽。可她不知道李秀娥另有打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