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3章 顺势王权揽过来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第3章 顺势王权揽过来

作者:骥伏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5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秀娥直接去了县衙,一众衙役还在忙活。县令,现在是首辅大臣周正邦迎将上来,见李秀娥如此打扮,先是一怔,可他还是马上认出来了,深施一礼。

“王后驾到,有失远迎!”

李秀娥一摆手,“周大人不必多礼,这是在忙什么?”

周正邦叹了口气,“王后,石昌县衙着实贫困,滕国新立总要有滕王朝拜之所。下官将县衙收拾出来让与国王。待建了新王宫之后,滕王再行移驾。”

“那周大人去哪儿处理政务呢?”

国王占了县衙,其他官员去哪儿办公倒是个问题。

“这……”

周正邦面露难色,一指西南角,“暂且到那厢房将就将就了。”

李秀娥抬眼望去,西南处确有两间屋子,原本是县衙门房,现在却成了首辅大臣的办公之所。怎一个寒酸了的!

在周正邦的带领下,李秀娥看了看县衙内的布置,可以说简陋至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倒让她对这个原县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遂又问询周正邦住在哪里?

“县衙西侧有套宅院,搬到那里去了。”

李秀娥想去参观,周正邦稍稍迟疑了一下,还是头前带路去了。

院子大小与太安公主府不相上下,也是分成了前后两个院,只见十几名衙役正在忙着搬抬桌椅。

原来,周正邦和家人住在后院,前院供衙役日常休息食宿,现在县衙让给国王了,那县制还在,一部分人要到这里办公了,就是挤了点,食堂搬到后院,与周家家人共用一个厨房。

看这院落中的摆设,比那县衙还寒酸,只有必要的桌椅。倒是周正邦的书房相对要丰富些,可丰富的也只有满屋书籍而已。

“周大人藏书不少啊!”

李秀娥对这些文物产生了兴趣,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了,本来学的农业技术,当了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之后又自学了营销学,当了镇长学了管理学,甚至还看过纺织、机械、财会等其他专业的书。

她发现学这些并不难,一行通,行行通,万事离不开一个理,只要认真学,没有学不会的。

学以致用,学的更快,她的目的性很强,学习并非为了文凭,而是用于指导实践,实践辅以理论令工人农民很容易茅塞顿开,技术学到手,致富自不愁。

“哪里,哪里,这可不是下官的私藏,这是县府的资产,只不过是放在这里罢了。下官平日在这处理公文,也只有审案时才去县衙。闲暇时浏览书籍,倒也增长不少学识。”

李秀娥随手取过一本,见是《诗经》,再拿一本《海经注》,她对这些不感兴趣,遂问道:

“周大人,这里可有地方县志?”

周正邦忙从书架上很熟练取下一本,“王后,这本便是。”

李秀娥接过,书很厚,随手一翻,文字密匝,似很详实,“这本我先借阅。还请周大人介绍一下石昌县的基本情况。”

周正邦唉息一声,面露难色,但还是开口说了。

石昌县面积近两百万顷,人口五十万,四面环山,一条浏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居民多傍河而居。

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辅以渔业。

其他生产生活物资却要到邻近府县交易兑换了。

“教育情况如何?”

李秀娥更加关心百姓文化程度。

“各乡镇设有书塾,只是……只是去读书的没几个。”

“为何?”

李秀娥深知教育难,她想知道石昌难在哪儿。

周正邦再次叹息,“教书难以养家,无人愿教。学文无甚出路,无人想学。”

“何不提高待遇进行激励?”

“额……”

周正邦鼓起勇气,将他的难处说了出来。

石昌县每年财政可收两万银,这已是百姓所能承担的极限,除了每年给大裘国岁供之外,剩下的一万银两,就是所有府县乡镇政务开销了,这还包括官员薪俸。

给大裘国的岁供就是给陈潇潇的俸禄,这个太安公主就占用了石昌县一半的财政收入。现在石昌建国了,今后花费会更大,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的。

李秀娥当即表示,给太安公主名下的岁供转至大滕国财政,对她本人,只需满足日常生活就可以,无须再拨银两。

周正邦立即磕头谢恩,替石昌百姓谢过王后。

谈着谈着,谈到如何招贤纳仕,怎样配备文武官员问题上,周正邦又是愁眉不展。说是石昌县境学文习武之风不盛,文韬武略之人更是难觅,班子难配。他曾去后官请奏国王,可国王甚忙,无暇顾及,让他看着办。

李秀娥知道国王在忙什么,并非无暇顾及,这么大事再忙也要过问,恐怕是他顾而不及,心里没想法,怕在臣子面前出丑,故而推脱,直接将皮球踢了回来。

李秀娥细想一番,让周正邦莫急,先办理目前力所能及的事,难事徐徐图之。

有王后的安慰,周正邦顿觉心宽,连声应诺,自当尽力,对王后之开明倍加恭维。

李秀娥让他免了这些俗套,办实事要紧,而他却说恭维之辞发自肺腹。

又问了些其他情况,李秀娥索取了一份石昌县地图,便与小翠回到了太安府。

回来她没有休息,让小翠备了笔墨纸砚,看起石昌县志来,结合地图,勾勾划划,做着笔记。

直到小翠喊她用餐,才发现这一天过去了。

每天早上除了去后宫一趟,看一眼那国王早早起来就去凿木头之外,李秀娥就闷在太安府,继续看书谋划。

国王裘开物从未踏入太安府,甚至都未出过后宫,朝也不曾上过一次,陈巧巧也未来看过李秀娥,倒是周正邦每日都会觐见一次。

除了向她奏报当前工作进展之外,还会请教一些问题。

问他为何不去奏与滕王,周正邦叹息,国王忙于事务,不得觐见,还不如报与王后,王后还能指点迷津。

见周正邦对自己开始依赖,李秀娥便打算实施自己计划。

她已经设计了一套宏伟蓝图,要实施必须得到授权,这权力来自于国王。

这一日,早膳后,李秀娥照旧前往后宫,看那辛勤劳作的国王。

裘开物叮叮当当忙得不可开交,看样子似在设计一座楼阁。陈巧巧伺立一旁,不用宫女,她亲自给滕王擦汗,两人亲昵并不避讳李秀娥。

对于李秀娥每日来访,陈巧巧只是远远相视一笑,算是打过招呼了,而裘开物连看也不看她一眼。

今日李秀娥有目的而来,多待了片刻,在裘开物喝水休息之际,她便上前,面带浅笑,说道:

“国王陛下,这楼阁设计的堪称精美。不知是只做个模型欣赏呢,还是要将其付诸实践建造一个真正的楼阁?”

闻听李秀娥赞美他的作品,裘开物这才正眼看过来。

“哦哦,难得娘娘赞赏,这是寡人的独家创作。对于这个作品,寡人已考虑了好多年,做出来之后定当惊世绝俗。先做个模型,哪里不妥再行改进。待我大作完成,我要在这石昌县境寻一风水宝地,建一座亭台楼阁,必将名垂千古!”

李秀娥见裘开物相当自信,便进一步说道:“这木质结构的建筑要想流传久远,必当用些优质木材。不知陛下要用哪种木料?”

“我尊为国王,滕王的作品当然要用最好的木料,咱就用金丝楠木,整体结构不用一块杂木。这楼阁建成之后,千年不倒,万年不腐,自会千古流传!”

裘开物慷慨激昂,眼望半空,好像他的阁楼已经建成一样,就矗立在他的前方,似万人正在仰慕他的佳作。

见裘开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之中,李秀娥又说道:

“陛下设想甚为远大,金丝楠木为贵重木材,世间稀有,建这么一座亭台楼阁势必要花费巨资,不知陛下这资金自何而来?”

国王裘开物闻言,不禁有些生气了,“妇人之家果然短见。我尊为国王,可以倾全国之力,打造一座亭台楼阁。难道还建不成吗?”

见他尚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之中,李秀娥心中冷哼一声,当是提醒他的时候了。

“陛下所言,倾全国之力也不过是一个石昌县的财政而已。不知这石昌县要积攒多少年呢?”

裘开物面露愠色,“这些钱财不用娘娘担心,让首府大臣给寡人积攒就是。”

“那陛下可得要问问您的首辅大臣,是不是能够积攒的下这么多的银两。”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说是首府大臣周正邦前来觐见。

裘开物一挥手,正打算跟往常一样借口繁忙将其赶走,忽又改变了主意。

“让他进来。”

周正邦参见了国王之后,见李秀娥站在这里,忙又施礼。

未待周正邦奏报,裘开物先开口问了,“周大人可否每年为寡人提供100万两白银?我要建这亭台楼阁,创下不朽之作。届时你可是大功一件。”

说这话裘开物甚是自信,那眼神像是对李秀娥示威一般,我堂堂国王还办不了这点小事?

可那周正邦闻言,竟然扑通跪倒。

”陛下饶了微臣吧!这么多银两就是杀了微臣也拿不出来呀!此次觐见,微臣便是来请示陛下是不是向大裘朝廷借银10万两,好为国王修建王宫呀!陛下总不能一直在这县衙朝拜吧!”

“你…你…!”

裘开物指着周正邦竟然气得有点哆嗦起来。

“要你何用?还要让寡人去借钱,岂不被众位兄弟将寡人嘲笑死?国库当真没有这些钱财?”

“当真没有!”

“民间可有?”

“民间更无!”

“这可如何是好?”

裘开物原地转开了圈,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没了主意,忽又说道:

“王宫暂时可以不建,但我这亭台楼阁一定要建成!”

周正邦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请恕微臣之罪,难以提供如此巨额财款,如若不向大裘王朝借款着实无能为力。”

李秀娥见时机成熟,便说道:“陛下,其实筹集巨款也并非难事。”

裘开物一惊,那焦虑之色瞬间全无,立刻换了语气,急忙问道:

“爱妃…爱妃可有良策?”

“陛下只需下一道旨意,让臣妾全权处理当今朝政,十年之内定当让陛下的亭台楼阁盖起来。”

裘开物听了竟然异常的兴奋。

“周大人马上拟旨,自即日起,由王后亲处大滕国事,你有什么事儿请示王后就是了,不用再来打扰寡人。”

周正邦跪在地上愣了愣,随即叩头谢恩,起身离去。

而李秀娥上前施个万福,“谢过陛下,必当不辱使命!”

见权力到手,目的达成,心中顿时愉悦起来,她便随后跟周正邦返回县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