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 第37章 全面开花正红火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第37章 全面开花正红火

作者:骥伏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6:5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就在小雷霆出生的这一年,也就是昭兴二年,大滕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基础建设方面。新办公区除了王宫之外,像官员府邸,御林军兵营,还有部分居民住宅都已建成。

众官员不在县衙里挤着办公了,搬进了新的办公楼,各部单元独立,又有共用前廊,方便相互往来沟通。

石昌县原先的那帮衙役又搬回了县衙。由于王宫还没有建成,李秀娥朝见文武百官时还是暂时借用县衙。

新任的文武官员分配了新住宅,太安府前院便腾了出来。

薛氏一家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庭院。

太安府中间的隔墙拆掉了,恢复了之前的布局。

守卫太安府原先是由御林军负责的,现在改由女子别动队专门护卫了。

特别是第一期训练成绩优异的,在李秀娥的授意下,小翠把她们安排在了太安府前院,巡逻值勤之余,就住在那里。

马乘风所率领的御林军也不必在野外扎营,全部搬进了新营房,只是在巡逻值岗时才到旧王宫。

更让马乘风感激涕零的是,就在新住宅区,李秀娥专门预留了200套新房子,哪位军卒想成家就分他一套房屋。

这个政策一落地,就有人跃跃欲试,纷纷托人说媒,县城里的姑娘说不上,哪怕在农村找一个他们也情愿。

只是御林军营里的纪律比较严格,把新娘子娶到家来,却不能天天守着,即便是近在咫尺。这让那些新婚的军卒感到有些无奈,随之传出了许多怨言。

为此李秀娥专门出台的一项规定,新婚士兵一个月可休假一次,每次三天。这样既有利于照顾这些军卒的情绪,也能保住新婚家庭。

而乡下各村的危房,由乡镇牵头,重点都进行了修葺,最起码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浏水河沿岸十几个大水车昼夜不停地旋转,油坊磨坊里面总有人在忙碌着。

在长桥村东部新建了一个大型棉纺厂,将今年收购上来的棉花全部集中到了这里,招收了一批工人 开始做皮棉,纺纱,织布。

那棉籽送到油坊榨油。

说到榨油,今年花生和大豆也收获了不少。百姓餐桌上又多了花生油和大豆油,改变了以往单一菜籽油的状况。

关于长桥村的建设,滕王亲自设计了一座木桥,这是事先按照李秀娥的要求,两个人在河边商定的。裘开物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设计出了桥梁模型。

基于当前的水泥钢筋主要用在了建设新办公区,以及住宅楼等方面,供给有些紧张,这建造桥梁的工程便向后推迟了,计划来年开春之后再进行。

沙水镇的药材今年比往年收购的量要大得多,那一家私人批发站没有足够的实力全部收购。在薛仕的建议下,由商部专门设置了一个收购点,这才让沙水镇的药农将手中的药草全部出了手。

之所以今年药草会大丰收,这还得益于薛仕的培训指导,选用了比较优质的药材品种,再加上有了几台水车,远一些的土地都能浇灌,那药材自然长的比往年要好很多。

收上来的药材也有了包装,将晒干的药草加工切碎,装入麻袋,那些药贩子们更喜欢买这种加工好的。一是方便运输,二是进行加工过的可以提高价格。

诊所里同样也希望购买这样的药材,可以直接抓药了,不必进行二次加工。

那个私人收购点见带包装的药材比不带包装的药材盈利要多,他也改换了销售策略,采用麻袋包装。

麻袋的需求量大增,致使石昌县东南部那几个编织麻袋的村庄,去年积压的全部售完之外,今年他们也四处收购陈麻,编织麻袋的原料供不上了。已经有人开始计划明年要扩大 麻的种植量。

造纸作坊的生意一天好过一天,现在的规模与去年相比又大了不止四五倍,作坊主手下的工人达到上千人,附近几个村庄差不多的青壮劳力都到他这里打工来了。

人们发现务工所挣的钱要比种植粮食收入高许多,就有人不愿种地了,而把地私下里租赁给了别人。地还是要种的,每年都要交粮税的。

这种情况不但在石昌东部有,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针对于此,李秀娥专门下了一道旨意,民间可以进行土地租赁,但仅限于种植和养殖,地税由原主上交。

这样反倒调动了愿意种植土地农民的积极性,一家可以种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这得归功于现在灌溉农田有了便利条件,甚至有人在浏水河两岸向南向北进行开荒,扩大种植面积。

对于此种情况,李秀娥同样出台激励政策,与那棉农同等对待,自我开垦出的土地收成归家庭所有。

此外,朝廷还供给免费的农具和粮种支持。

这一系列扶植优惠政策的实施,虽说种地的人在减少,但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却在扩大。又因采用了西部大成国的优良品种,今年大滕国的粮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初步估算,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四倍左右,完全能够满足全县百姓的温饱需要。

农民手里粮食多了,存储成了大问题,存储不好容易发潮、霉变、生虫,导致大量粮食浪费。

鉴于此,李秀娥责承农部,本着自愿的原则,大量收购民间余粮。在石昌县城西部再建一个国家粮库。这些粮食可以投放市场,供给工人、教师等非农人员,以及牧场的精饲料所用。

农部粗略算了一下,即便是这样也消耗不掉一年的粮食。

李秀娥提供了新的深加工思路,富余的粮食可以用来酿酒制作酱油。

说到酿酒,石昌县有自家酿酒的传统习惯,每家每户都可以做一些,那酒糟可以当做早点食用,男女老少都喜欢吃。

只是当地做出来的酒味道比较淡,酒精度低,品质不太高,价格比较便宜,利润特别低,也就没有人愿意大批量的生产。

上一世李秀娥在高桥镇时有一家酒厂,那酒厂所在的位置大概就是现在新建粮仓附近,造酒所用的水不是浏水河的,而是来自西北方向的那条无名小溪。

只有这一个地方的水源酿出来的酒味道香郁醇厚,在当地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还走出了国门,创收了大量外汇。

李秀娥下旨,就在粮仓附近建造一个小型酒厂,毕竟粮食还不是特别的富裕,恐怕酒厂一开工粮食就不够用了。

当这个酒厂的酒酿出来之后,便受到了空前的好评,很多人都不再自家酿酒,自家酿的没有那种特殊的酱香味道。

李秀娥亲自为这酒起了名字,台酒,令制陶厂定做了特型瓷罐,专门用来盛装这种酒。

商部将这台酒运往大宁国大成国进行试销,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有些商家便提前进行了预订。

这个信息大大鼓舞了酒厂的管理者,数次申请扩大酒厂规模。

酒厂的规模一旦扩大,大滕国今年新增产的那些粮食就会出现缺口,需再次进口。

但经过户部进行测算发现,可以盈取数倍的利润。李秀娥当即决定,酒厂再扩大一倍,增加一倍产量,同时提高售酒价格。

后世的经验告诉她,像这种高品质的酒类必须要走高端才有利可图,若是太过平价,反倒利润越来越薄,不能长久。

而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小小的酒厂后来为大滕国创造了极高的收入,为大滕国初期的建设提供了滚滚财源。

酒类是消耗品,喝了一次还会喝第二次,特别是像这种好喝的酒,总有人忘不了它,愿意买单。

北方的牧场也扩大了数倍,牛马羊的数量超过了万数,鸡鸭鹅更是不可胜数。

现在每天都有商队从这里出发,专门外销肉蛋奶。若是有一天不进行送货,就会产生积压,造成浪费。

肖德哙的销售队伍分工越来越细了,有专门销售农具的,家具,肉类,蛋类,奶类,酒类,药材,工艺品,棉麻纺织品。

特别是鲜蛋鲜奶的销售,成立了专门的配送队伍,每天定时出发,小批量高频率进行推销。这样可以在保质期内把蛋奶类销出去。那鲜奶已经销到千里之外。蛋类走得更远,当地特色的烟熏腊肉都已经到了大裘国的京都。

那些更为耐久的农具,在北方的大草原上牧民的手里也能够见到。

至于仿制滕王的那些竹椅竹凳,方圆3000里以内都有分布。

而那些木质的比较精致的滕王作品,高端市场的价格有所降温,但是那些桌椅茶几还是一直在千两白银以上,毕竟只有一个滕王会做家具。

其实在大滕国搞得最红火的是建筑材料,不过李秀娥有旨,所有建筑材料一律不得外销。

道理很简单,大滕国几乎所有地方都需要进行改造重建,目前所生产的量还不够本国所需,即便是能够赚取更多的银两也必须先供国内。

事实上她还有一个不得外泄的理由,白灰倒是无所谓,其他的王国也有,但这水泥和钢筋是大滕国特有的品种,一旦流传出去,其他王国有可能会纷纷仿制,会妨碍她将来的伟大设想。

可是这种并非绝密的信息终究还是难以保密的,已经有外地客商前来想采购水泥和钢筋。

郭振山不敢违抗李秀娥的旨意私自售卖,只得以本国还不够用,婉言谢绝了。

对于木材和竹子的采伐,李秀娥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必须有计划的开采,不得乱伐,一定要保持青山还是青山,绝不能变成秃山荒山。

至于那些珍稀树木,更要谨慎采伐,非特别需要的禁止采伐。

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护卫队,沿大滕国的南部山区定期巡逻,是边防的需要,更是为了资源的保护,有效控制了林业的规范采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