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在武侠世界里长生不死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孤城

“原本上京算不上一座坚固的城池,可自从五年前我们夺回了燕云十六州,金人便把上京城范围扩大了,城墙加高加固,还配备了大量守城的器械。”

“根据我们的线报,上京城中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就算我们围城,粮食也够吃三年的!”

宗泽亲自去最前线,看过上京的城墙。

上京城城墙是新修的,金人这五年花了巨大代价拆了重建,花了不少心思。

这里有大量辽人和归辽的汉人,他们根据经验重新修的城墙,无论是坚固程度还是功能性,都让任何来攻城的人感觉头疼。

“上京城守军十五万,全是精锐。”

“以先天高手攻城,短时间内可以占据优势,可并不能在层层包围之下打开城门。”

“而且城门之后有瓮城,即便开了城门,我们的部队进去也会被金人居高临下,四面围攻。”

“在城内金人数量损失到一定程度前,上京城很难攻克。”

宗泽眉头紧皱。

如果让重装兵团强行破坏城墙,重步兵部队从城门强攻,第一第二军跟进,宗泽相信是能打下来的。

可到时候损失会比之前所有战役加起来还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现在的宋军走的是精兵战略。

士兵要在新兵营训练三个月,进入部队后,各种训练也不会少,还有专门的文化课和一些技战术课。

按照叶霄的说法,现在走的是职业兵制度。

一位士兵,从十八岁入伍,只有没有伤兵,可以四十岁再退役。

期间即便没有当军官,也可以成为士官。

退役之后,则会按照士官的等级,服役年限,军功,给与对应的待遇,保障退役士兵的生活。

这种制度有独有的好处。

相比于那些征募了没几个月的部队,这些在军中几年十几年的老兵,不论经验还是技战术水平都不是一般士兵能比拟的。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走精英化路线的最优解。

当然,问题也有。

职业化士兵精锐,培养成本也高。

一旦战损过大,重新培养的时间成本财力物力消耗也很大。

宗泽不想让手下这些精锐士兵因为攻城死在这里。

慈不掌兵没错,可每一位士兵的牺牲,都应当有价值,而不是白死。

“包围上京城,暂且不动。”

宗泽思虑一番后,最终下了决定。

前期攻势顺利的原因是他麾下的各军训练有素斗志高昂,也有金人没反应过来的原因。

而现在,上京的城墙最大程度缩小了双方训练上的差距,各种守城器械,能带来的伤亡也是难以估量的。

面对这样一座重兵把手的坚城,再强攻,就有些头铁了。

“上京城那些金兵要是敢出城,我们能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一部分包围上京,剩下的人将金国全境清理一遍。”

“等只剩一座上京的时候,这里便是死地,不影响大局。”

刘进略一沉吟后说道。

“目前看来,只能这样了。”

宗泽点了点头。

很快,镇压了咸平府的第一军接到了新命令,向金国后方的地区开进,西线的部队也收到了命令,向北方前进,清剿金人最后的抵抗势力。

留守各地的金军并没能拖延太长时间。

大势已去,很多地方都选择了投降。

一周时间,金国全境沦陷,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上京城。

宋军防线向前推进,现在邻居从西夏和金变成了元,更要警惕才对。

原本警戒西夏和京西路的部队,防线前移,手在新的宋元边境,北面同样如此,宋军从南到北,在边境上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毕竟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都不适合驻扎重兵,边境线边长,可边境的部队反而少了。

对面的元同样如此,甚至不少地方都没人。

原本边境的部队,分成了五万人维持占领区秩序,之前抽调的城防军也回到了原来的岗位,让后方不再处于空虚状态。

围在上京城的,除了宗泽的十万大军,就是刘能的五千人。

叶文锦的一万人不适合攻城,现在在宋元交界线一代巡游,震慑有异动的元人。

“上京城现在就是个铁王八,无处下嘴。不过地都归咱们了,就一座城,也就是时间问题。”

“听说上京的粮食够吃三年,我们就这么围三年吗?”

“就一座城了没错,可就剩这么一座城拿不下,心理面总觉的不得劲,不舒服。”

“放心,金人还真能守三年?就凭他们?宗将军肯定有办法,听说岳元帅也去了,说不定明天的报纸上就能看到破城的消息了。”

……

前方的战报只要不涉及军事机密,都会在当天见报。

他们在听到桓州告急的时候,跟着一起紧张,现在大势已定,也跟着一起高兴。

毕竟,仗打赢了,没了金人的威胁,日子也会更好过。

现在大家伙好不容易慢慢富裕起来,日子过的滋润起来,可不期望自己辛苦努力的成果被那些蛮子夺去了。

前线的部队越能打,老百姓心里就越是像吃了颗定心丸。

有人欢喜有人忧。

叶霄麾下的人这么能打,先是灭西夏,现在又把金人打的只剩一座孤城,这种情况下,上下欢腾。

唯独有一帮人,是异类,反而觉得心里难受。

临安,皇宫。

“陛下,您快下旨吧。”

“北方的土地是我大宋江山,叶国师以恢复区的名义霸占多年,现在又表现出了极强的侵略性,把我们的邻国西夏和金灭了。”

“还请陛下废除叶霄国师的身份,收回我北方的土地,收回新城!”

一位老臣慷慨陈词。

赵桓坐在龙椅上,兴致缺缺。

刚才这位大臣痛斥国师,还把金人和西夏人说成是友好领邦。

赵桓想笑,但没笑出来。

他知道,这位大臣背后的家族,手中握着临安的数百商铺。

现在临安人口大量向新城和恢复区流失,这些商铺现在惨淡经营,已经有些难以维持了。

刚才那些话都是放屁,生意没了才是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