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谋天下 > 正文 288 偏科

唐谋天下 正文 288 偏科

作者:青叶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9: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路走在蓝田县城内的坑洼不平的黄土路上,两边具是用土坯砌成的房子,房顶用椽子搭制结构,或是在上面铺上茅草,或者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便用青瓦加盖在上面。

诺大的县城,能够全部用青砖青瓦来建盖房屋的百姓不多,不过偶尔还是能够看见一两处青砖青瓦的富裕人家。

但绝大部分还都是土坯砌墙,或者是地基用青砖砌成一米高的墙,然后再在上面使土坯,青黄搭色倒也是挺好看。

每一家每一户,就像是人一样,把脸面都看的很重,门楼基本上都是由青砖使成,加上漆漆的大门,也显得很庄严肃穆。

现在这些墙壁被李弘用石灰浆子一刷,整整齐齐的一米多高的白色围墙,看起来跟社会主义新农村似的。

篱笆院子也不在少数,借着邻居的一面墙,然后另外一边落单是路的话,便扎起一排篱笆把院子围起来,栅栏上爬满了枯黄了的植物,或者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才能稍微显得好看一些。

用篱笆来扎院子的,并不是说就是穷光蛋或者是好吃懒做者,相反,一般这样的房屋形式,无论是在蓝田还是高陵等等周县,主人家还都是颇受人尊敬的,因为这样的院子,大部分是文人士子之家。

清贫寒士一般情况下,也会学着坊里的一些士子墨客,在成亲后把土坯的院墙推到,然后用篱笆扎起来。

至于这样是不是就有利于他们的仕途,是不是能够给他们在科考时带来好运,却没有一个人清楚。

崇文馆多如此房屋的学子,李弘当年就曾经问过他们为何要如此?换来的答案确实:“这是文人风骨,绝不苟同于富家商贾。”

李弘气得想骂娘,特么的要是贫穷就代表你是文化人,代表着你能受到街坊四邻的尊敬,干脆咱们一起穿树皮住山洞算了。

但他自己也知道,如今文风兴盛、武功潦倒,倒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要说错,应该是整个大唐的错。

太平盛世之下,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在没有朝廷的舆论引导下,附庸风雅、舞文弄墨自然就会慢慢的形成气候。

而这时,读过万卷书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自然是瞧不起大字不识,却把家里家外倒饬的像模像样的文盲百姓。

以文人士子自居,以知天下为理想,自然是不耻于每天做点儿商贾般蝇头小利的铜臭生意,但有无缚鸡之力,下地干活也没那个能耐。

有的就是坊里之间婚丧嫁娶时,需要文人的学问为“文盲们”写个帖子等,或者是在婚俗、丧礼的制度上,让百姓们严格遵循。

而这也就成了他们让人仰慕的条件,加上每天羽扇纶巾、之乎者也,以及朝廷重农抑商的策略,文人想要不出头不受尊敬都有些难。

而每家每户要是有个什么“疑难杂症”之事,首先想到的也是找学问人给自己出出主意,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自己只要遵照执行就好。

如此一来,文人的社会地位在百姓的众捧下,自然是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太多,何况还有朝廷要倚仗他们的才学,想要不崇高都难。

但能够入仕为官、造福一方者,却很难在清贫士子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人还是得依靠九品中正制,依赖于五姓七家的推荐,才能够捞的仕途一道走上一遭。

自前隋开始创制科举,到如今咸亨元年,大唐用了五六十年的光景,就算是加上当今陛下的有意打压,五姓豪门依然是为朝廷输出人才资源的最大源泉。

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五六十年的光景中,步步维艰、寸步难行,清贫士子的眼光、高度不够,就算是入朝为官,也很难作出什么骄人政绩。

再加上又喜欢模仿以及心里上推崇五姓七家的思想,这几年的科举,其实更多的还是出自五姓七家。

何况现今的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科目中,明法、明算、明字又不为人重视,所以大部分人又都是出自于明经、进士两科。

朝廷也无法限制文人士子的严重偏科,于是没几年的功夫,基本上明经跟进士则就成了常科,也让文人士子们削尖了脑袋,扎堆儿往里面冲。

而这也是造成了大唐官员严重偏科,在创造社会发展进步的道路上,严重的拖后腿,不过也就造就了一大批的诗人,以及流芳百世的诗赋。

进士基本上就是吟诗作赋,所以进士能够及第(中选)者居多,不但造就了大量的诗人,也造就了大唐朝堂之上整体偏科严重,军事实力大幅度下降。

明经分帖经与墨义两种,帖经就像是上一世的填空题,《礼记》或者《尚书》、《春秋》又或者是《论语》等经书,翻开到任意一页,把中间或者上下部分盖住,你只要能够准确无误的填上来即可。

墨义便是让你给一本经书的一句话或者多句话做注释,做的好自然分就高,做的不好分自然就低,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漏洞,完全靠判卷者的主观思想来打分。

扬武跟着李弘一路走来,听着李弘一路上念叨着这些科举制度的利弊,以及对文人的不满,但身为一个太监,他也不敢说话,只能是听着太子殿下跟话痨似的一个人念叨。

“狄仁杰就是以明经及第的吧?中书省中书令裴炎也是吧?三省六部好多人都是吧,反正不是明经就是进士及第,要不就是五姓七家推举的。”李弘没头没脑的问了扬武一句,又开始自个言语上了。

“是……是吧。”扬武有些结巴,内侍省的太监,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太子殿下最恨的就是太监过问、闲谈朝堂之事了。

“过两年看我的崇文馆吧,一定要出几个人才才行,但恐怕明经、进士是没戏了,其他的几科或许还行,姚崇、桓彦范或许可以,但从明经或者进士及第,以后还能指望他们有些血腥气吗?”李弘痛苦的摇了摇头,身后响起了孙思邈的声音。

李弘扭头看了看,并没有看见裴婉莹的身影,便不由眼神冷冷的打量了几下孙思邈,责怪之意颇为明显。

孙思邈笑呵呵的走过来,赔罪道:“殿下勿恼老道,是婉莹主动要留下来学习一些消毒,跟处理伤口的法子。特别是你那些兵士,都很不错啊,一个个都很有治病救人的天分,婉莹那丫头,一下子就被震住了,我走的时候,还在那里目不转睛的学呢,而且我们查验了,一些人有您说的那些症状,一些人没有,现在由婉莹那丫头带着几个兵士,开始更细致的划分百姓。所有的利害关系老道也说了,百姓们也都不再心生惶恐了,你可以把各个要道上的兵撤了,免得再引起百姓惶恐。”

李弘淡淡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扬武,说道:“还记得那个逃跑的人吗?就是被孙神医在河边碰见的?”

“奴婢记得。”扬武看无外人,又忘了自称。

李弘没追究他,两手背在身后说道:“告诉无法无天,找人看住他,十五日后,如果没有感染天花,送入县衙。”

“为何?您这是哪一出?他犯何罪了?”孙思邈有些搞不明白李弘了。

难道就因为那百姓给自己传递错误的信息了?所以太子殿下要给那百姓治罪?以儆效尤?

李弘正色的看着孙思邈说道:“如果不是他,或许我们现在已经在牧场,已经切下了牛痘,已经想出了如何使用牛痘治愈天花的法子了。因为他的造谣生事,我不得不带您来到蓝田县,看看朝廷是不是打算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样您才能相信我说的,牛痘可以治愈天花。”

李弘看着孙思邈发愣的神情,继续说道:“难道老神仙您敢说,刚才在河边碰见您时,我说牛痘能够治愈天花,让您立刻前往牧场,您会答应小子的请求,然后就前去吗?不会,您一定会先看看百姓是不是如我说的那般,朝廷有没有放弃他们。所以在河边,您不会相信我说的话,您只是因为小子是太子,没有当面提出怀疑罢了,而您,一定会坚持先来蓝田县看上一眼的。但救人如救火,晚一个时辰,晚半个时辰,那些已经得了天花的百姓,那些正在病重之中,在死亡的边缘垂死挣扎的百姓,他们是无辜的,我不能因为他的造谣生事,延迟了治病救人,让他还逍遥法外,所以小子只能是出此下策,以儆效尤,给垂死挣扎的百姓一个交代,也同时警告那些还想要出逃者。”

一席话说完,李弘便静静的看着孙思邈更加震惊的神情,袁天罡也是一脸的凝重。

两人心里都知道,太子殿下如此做合情合理,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造谣生事连累其他百姓,自然就不能让此人逍遥法外。

“好,老道遵从太子殿下的决定,还请太子殿下即可带路,我们前往牧场。”

“不用了,在前来蓝田的路上,我已经命人牵了几头牛正在赶往这里。”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 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