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谋天下 > 正文 814 被惯坏了的文化传承者

唐谋天下 正文 814 被惯坏了的文化传承者

作者:青叶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9: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八皇兄让孔志约难堪?

李令月睁大了无辜、诧异的双眼看着从容不迫、越来越有太子妃贵气的裴婉莹,眨巴着眼睛求解释。?随?梦?.lā

裴婉莹却是不动声色拉她坐下来,并未向其解释缘由,只是轻轻说了一句:“看戏吧。”

李哲看着李旦被孔志约反问,同样是面容凝重,如同李令月一样,刚要作势起身,便被一旁一直低着头,跟睡着了似的许彦伯一把拉住。

“英王稍安勿躁,殷王应付的过来,且再看看。”许彦伯依然是低着头,不过那眼神里闪烁着的,就像是当年他爷爷许敬宗的眼神一样,充满了深沉的城府。

“看来皇兄说的真对,说你蠢都是抬举你了!”李旦并没有因为孔志约的反问而显得慌乱,更没有像小时候那般面红耳赤,反而是长身而立,浑身上下充满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自信。

“殷王请自重!”孔志约声音一沉,虽然他是皇家臣子,但向来读书人在大唐享有着极高的声望,而且自先帝以来,孔、颜两家都是被先帝极为看重、依仗。

哪怕是如今陛下,明知自己与太子殿下想法完全背离,依然是果断的选择了留任自己在国子监。

现在却被殷王当着面骂蠢都是抬举自己的话,这让孔志约如何受得了?

孔颜两家向来就像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一般,所以颜惟贞看到孔志约被殷王无辜骂了一句,立刻向李治跟武媚行礼后,走到孔志约跟前面对李旦问道:“既然殷王以为孔大人愚钝,臣颜惟贞还请殷王为臣解惑,我大唐的国子监祭酒,以教化万民为己任,以礼传天下为己责,倒是如何愚钝了?”

李旦并不被两人的质问感到不快,相反则是自信从容的笑了笑,看了一眼他那未发怒的龙妈跟龙爹后,淡淡的说道:“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向来都是乱臣贼子,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无论是我大唐朝还是前隋时期,还是再往前,哪一个不是吃足了我华夏民族的好处?但却又总是在我华夏民族危弱之际,对我华夏行落井下石之实?倭国前些年派遣遣唐使,后脚就开始派战船前往百济攻打我大唐水师,我想问你颜惟贞,你这是养狼呢?还是养虎呢?”

“我知道,你希望你们孔颜两家的学问典籍,感动他们,让他们对我华夏民族感恩戴德,但纵观历史前车之鉴,无论是倭国还是新罗、百济,都是喂不熟的狗,给了好处就奉你为上国,甚至给了好处在奉你为上国的同时,还要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行猥琐之事儿,您觉得我大唐不该吸取前车之鉴,而是要继续重蹈覆辙吗?我还想问你,你孔志约希望我父皇继续允许倭国等国的遣唐使来我大唐求学,却不教授我大唐其他子民,你到底是我大唐的臣子,还是倭国的臣子?你享受着我大唐子民的爱戴,皇室朝廷给你们的厚禄,然后为倭国等培养人才,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吃里扒外?”李旦围着孔志约跟颜惟贞,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

“我……孔府向来不在乎学子是哪国人,只在乎他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符合我孔府育人、受礼学说,而不会因为他是哪国人……。”

“那既然如此,为何就不能前往安西等蛮夷之地呢?倭国人是人,还不是我大唐人,都当的起你孔府学说,我大唐的亲子民,却当不起你孔府学说,我就纳闷了,你的名望、家世是倭国给你的吗?”李旦看着孔志约欲辩白,则是打断再次质问道。

“我的名望、家世都是承蒙先帝与陛下不弃,给予臣等一切尊贵……。”

“我大唐给了你一切名望,你却要让倭国学会学说来攻击我大唐,说你吃里扒外有错吗?”李哲趁许彦伯不备,突然间也站了起来,冷冷的看着颜惟贞说道。

“英王敢保证安西蛮夷学会我华夏之先贤典籍,替他们识文造字后,他们便不会在与我大唐为难,不会再反出我大唐?”颜惟贞同样也是向前一步,看着站起身的李哲质问道。

“想要他们不再反出我大唐,就势必要让他们与我们同文同种,用你们的先贤典籍为他们注入我华夏民族的灵魂与图腾,而不是一味的放弃他们视他们为蛮夷之地!当年孔子还知道周游列国,看世界各国的不同,虽然只不过是在春秋列国之间游说,但好歹他知道去看一看不同文化的国家,而后总结出有利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而你们呢?只不过是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戴上儒家大贤的帽子,在长安城里作威作福,无论是你颜惟贞,还是你孔志约,你可曾去过安西,你可曾了解过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还是真如你所言那般,蛮夷之地混不讲理?自从皇兄重整安西到现在已经近十余年,你可有一次想过离开长安,前往安西蛮夷之地、土蕃蛮夷之地视察一番?你只不过是凭借着你的印象在这里把安西化为蛮夷之地,你只不过道听途说的,把安西的大唐黎民百姓,是做不懂礼数、不识礼法的蛮族,但你可知道,他们在皇兄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不再是你想象的那般?”

“英王此话差矣,难道英王在安西还曾深入了解……。”

“不错,我不单率兵与大食、吐火罗、突起施作战,同样我还要查看安西都护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脱离了我印象之中的恶劣形象,而事实就是,安西的富庶、安西百姓的礼数并不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如此之差!”李哲当然有这样的发言权,他在安西东征西讨近一年的时间,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是野蛮还是文明,他最起码比这两个货要清楚的更多。

历史上不论是大唐还是其他朝,特别是这些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自居的文学大儒,他们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踏出中原之地,前往其他地方查探民情,而他们即便是要做的拱卫皇权,也不过是在朝廷的威压之下,为了保住他们家族的骄傲与名望,不得已而为之。

大唐此时最为出名的外使有谁?王玄策毁誉参半,朝堂之上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是忌讳,毕竟他的出使西域等国,虽然曾经做出了多数惊为天人的举动,一人灭一国甚至都被李弘挂在了嘴边,引以为傲。

但话说回来,除了王玄策外,还有谁曾经出使过其他国家?玄奘算是一个,可也不过是为佛义而去,从来不曾把华夏民族的文化带出去。

而上一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华夏民族的伟大与包容力,在大唐显得尤为的明显,可我们在包容其他外来文化的同时,可曾向其他地方真正输出过我们的文化?

即便是上一世,我们在历史的遗迹中,能够看到的便是最为著名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显然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输送出去,而是依托着士农工商里最底层的商,把我们的华夏民族的商品贩卖出去,从而达到了上一世历史遗迹中的影响力,为此我们还欢呼雀跃,骄傲不已。

可曾想过,中原以外的土地,为何对我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包容性并不是很接纳?

其中原因,不外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个儒术被统治者们惯坏了,给了他们足以安逸生长的土壤,让他一边为皇权服务,一边享受着皇权蒙荫给他们的名望。

少了竞争对手后,加上身后皇权统治者的支持,让他们变得安逸起来,让他们不用再去为他们的儒术文化寻找更多的培育土壤,从而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却永远不能被他人接受。

最后,却是如同上一世一般,我们需要大费力气的花钱,在各地开办孔子学府,来增加我们海外华人对先祖的认同感。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曾有过哪一个儒术大贤,会走出中原地区,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是中原以外的地区难以接受?可他们连最起码的文字还没有呢!为什么会难以接受?

是他们的野蛮劣根,让我们主流儒术失去了适合的土壤?可我们的主流儒术,也是冲破了重重险阻,最终登顶中原文化的金字塔尖。

所以,我们的主流文化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却在其他地方处处碰壁,难以扎根,是因为皇权不需要他们远行散播文化,还是因为他们因为皇权的宠溺,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野心?

如果独尊儒术从大汉朝实施以来,能够在当时被大汉朝统治的牧族之中播种下去,那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会不会就变得范围更大,而不是只是局限于中原地区?

当然,其中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被皇权宠坏了的儒家大贤,失去了继续登顶、继续发展壮大的**,养成了惰性的原因怕是分不开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