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谋天下 > 正文 908 街道上的人

唐谋天下 正文 908 街道上的人

作者:青叶7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8:19: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世人皆为名与利而活,天下苍生皆为蝼蚁,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愿意好好的便苟且一生。所以让一个人放弃原本拥有了很久的名利,放弃那些世人给予的膜拜与高高在上的感觉,甚至有时候比杀死一个人还要让人痛苦。

对于单个个体尚且如此,那就更别提让已经享受了被世人膜拜几百年的豪门世家,突然便放弃世家豪门的影响跟名利了,这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是跟灭门之祸没有什么两样。

自从当年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采纳了他的臣子陈群的意见,放弃了大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度,从而改用九品中正制后,就彻底的给世家豪门打开了一条收获名利的康庄大道。

四百多年的时间积淀,足以让如此的制度深入人心,或者是流淌入血液跟百姓的潜意识当中,更何况原本这就是豪门世家几百年来一直垄断、拼了性命都要巩固的制度。

因为他们比更多的天下黎民,更是知道九品中正制能够给一个大家族,带来什么样儿巨大的利益跟声望,甚至在有些时候,皇家就像他们手里的提线木偶一般,以他们的思想来治理江山、对待天下百姓。

所以这些年在科举制度的推行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科举制度的崩坏,以及九品中正制能够重新被朝廷纳入正统,为此他们花费了两到三代人的心血,来对抗朝廷。

但随着朝堂官员的履历上,越来越多的写着出自科举制度,而非是九品中正制时,这一场无声的战役,眼看着就将要以他们败亡为结果时,他们便不得不破釜沉舟,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李弘很明白一场制度的改革,远远不是几年的时间就能够轻松搞定的,毕竟你要对抗、改革的是一个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存在、发展、完善、稳固了四百多年的制度。

按照历史上朝代更迭的时间来看,这已经是一个半的长命王朝的时间了,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一个制度早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神化成了百姓心中的祖宗法则,是万万不可弃之不用的。

就像是上一世的教育部门一样,有时候偶尔出现一个其他的教育改革,不单会引来阶层的反对之声,甚至就连不明就里的百姓,也会因为一时的不适应而怨声载道。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弘能够如此笃定、强硬的与世家豪门、五姓七望公然对抗、决裂多年,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强悍的魄力,而是完全基于,他比如今大唐的所有人,多了整整一千多年的现代意识,他比任何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接下来就会成为华夏民族的每一个朝代,都极为推崇的选官制度。

而且这也是在自然规律中,在九品中正制走到尽头的时候,唯一演化出来的,适合当下华夏民族最为正确的选官制度。

他有些明白为何龙爹跟龙妈,在出了月台之后,不理会外面的那些官员、士族们的求见,直奔洛阳宫的用意了。

因为李治跟武媚,比一直与五姓七望为首的士族对抗的李弘,更加透彻的了解,豪门世家、五姓七望对于他们名望看重的坚定态度,以及对于失去名利的痛苦与歇斯底里了。

所以当李弘怀着狐疑的心,还在心里纳闷父皇跟母后,为何避这些五姓七望、豪门世家如毒蛇猛兽时,就看到了在长长的大街上乌压压的人头了。

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大街上这一片人头李弘都觉得有些不是很贴切,甚至他在战场上,也没有见过如此的场面。

颤颤巍巍的跪在前面的几十个李弘根本叫不上名字,甚至连面熟都没有几个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个个面容悲沧、神情痛苦,甚至是老泪纵横着跪在大街上,面对着李弘等人出来的方向,连连叩首,乌央乌央的人群中,瞬间便发出此起彼伏的痛呼声。

虽然听不懂这些老泪纵横的老人在痛彻心扉、满面悲沧的说着些什么,但看着他们望着自己那悲苦、哀求,还有一些人满身正气凛然的样子,李弘终于能够体会到,为啥刚才父皇跟母后要从侧门溜走了。

几十个老人的身后,则是一片士子哭天喊冤的声音,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跪着人群内,此起彼伏的有些士子在向他行着跪拜大礼,嘴里同样呜呼哀哉着一些话语,场面看起来倒是颇为哀苦,就像是被天灾**横扫而过后的菜市场,处处都是悲拗不已、哀叹之声。

但在李弘看来,眼前的场景却是让他有些出戏!因为他们那并不整齐划一,双手高举头顶,而后向下伏地跪拜的动作,让李弘站在台阶之上望去,总感觉像是在看足球时,球迷们玩起的人浪,一波接着一波。

“陛下,臣等为大唐盛世请愿……。”

“陛下,老臣冒死直谏,如此弃之九品选人制,我大唐危矣……。”

“陛下,先帝与太宗手里的大好江山社稷,不能毁于一旦啊。”

“陛下,臣这一辈子都想看到朝堂清明、百姓富庶、安康,但陛下不能因个人喜好,而不顾天下黎民百姓之苦疾……。”

偶尔传入李弘耳朵里的话语,让李弘不由得望向前面那几个留着老泪,稀疏的花白胡子上,甚至还沾染着地上脏兮兮的尘土,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向他诉说着平生之愿,就像是如今大唐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跟他们理想中的还差很远似的。

特别是他们悲天悯人的形象,就仿佛李弘是一个刽子手,仿佛大唐的百姓如今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饥寒交迫的煎熬之苦。

如今的洛阳府尹李昭徳为难的看着眼前的景象,连连在李弘的身后跟一群洛阳的其他官员请罪,低声惶恐的说道:“陛下,如此景象实乃臣之罪过,臣有监察不严之罪,以至于泄露了陛下的归期。臣更有监管不力之罪,以至于让他们聚众于此,陛下,臣现在就命人把他们赶走……。”

“不必了,现在赶走,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朕,不敢面对天下士大夫的联名请柬?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朕不重视士子文人?对了,我记得你好像是出自陇西李氏吧,对于眼下的事情,除了赶走外,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李弘笑着摆了摆手,而后微微回头,看着身后三步外的李昭徳问道。

“回陛下,臣不敢苟同他们的看法。”李昭徳行礼说道。

“为何?”李弘眼眉一挑,而后又环顾了下依然哀嚎不觉得人群,淡淡的问道。

“回陛下,当年魏国吏部尚书陈群设九品选人法,是为了阻止宗亲干政,同时向天下士子,以及各个名望世家示好,本意是希望他们能够与皇室一同治理江山,为皇家出谋划策,从而推举更多的有名望、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出仕,为国效力,为百姓造福,并不是为了一宗一族之名利与声望。而且,臣虽然出自陇西李氏,但臣并非是举荐入仕,而是经明经一学科考入仕。”李昭徳看着台阶下黑压压的一片,心中隐隐也有些担忧,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不是也混在请柬的人群中。

如果父亲也在里面,陛下万一让自己秉公办理这件事情,自己又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老父亲呢,难不成真的要陷入那忠孝之间,做一个纠结的抉择吧。

“名利与声望?是啊……。”李弘抱着手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就像是一件已经让人习以为常、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突然间变得陌生了,因为难以接受,所以死活都想要争执一番。”

李弘看着李昭徳,包括身后其他一些已经尽力倾听自己说话的其他臣子,继续说道:“怎么比喻呢,就像是一个聪明人跟一个傻子在一起,本来永远都是聪明人在欺负这个傻子,如此呢也就被人认为成了理所应当的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单把这当成了理所当然的常态,甚至当成了自然而然规则。比如是今天从傻子家拿走一件东西,明天呢说两句谎话,然后把傻子家里的另外一件东西再拿走,或者是假装做一些看似有利于傻子的事情,而后让傻子把自己认为是好人,甚至还要当着他人的面夸他,奖励他。但当有一天,傻子突然间醒悟了,觉得自己应该把自己能够掌握、分配的东西,交与更多的人来分享,但这时候……原本一直欺负傻子的这帮人不愿意了,他们会认为傻子怎么能这样呢,分享这些好处的应该就是我们几人才是,你为何要违反准则,把你的好处分享给其他不相干的人?这样绝对不行,你必须改过来!”

“陛下,臣……臣惭愧……。”

“如此比喻确实有些不妥,但话糙理不糙,皇室就像是那一个傻子一样,虽然同样享受着名利与声望,但更重要的是,皇家在享受着这些的同时,还承担着历史进程中的口诛笔伐,承担着像那个傻子一样,在史书上被写成就像是傻子似的重任,不知道改革、不知道变通,没有勇气跟胆量与那聪明人对抗。但对抗之后是胜是败,我们没人知道。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相信改革能够使得大唐更加的强大,我们必须不回头的向前走,抛弃那些文化中的糟糠,不光皇室要学着变得聪明起来不被人欺负,就是天下千千万万的寒门士子也要学着聪明起来,学着相信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治国安邦之大才。对一些名望之先贤,我们可以抱着敬畏与崇敬的心态,但不代表他们的所有一切都是对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存在。”

李弘的声音并不是很大,但多年来养成的龙威还是让他在说话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显得是那么的睥睨天下,威武霸气。

所以随着李弘的话语,原本哀嚎一片的街道之上,特别是离李弘等人最近的那几十个名门望族的老人,早就已经停止了哭诉,反而是呆呆的静听着李弘说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