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掌家小农女 > 第1087章 小暖没银子了

掌家小农女 第1087章 小暖没银子了

作者:南极蓝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11 02:58:39 来源:小说旗

八月初八,半片月亮挂在树梢上。凉风习习,虫声唧唧,几只萤火虫挂着灯缓缓飞舞。这场景,要多浪漫有多浪漫,如果没有那只扑萤火虫的大黄的话。

秦氏、小草和三爷坐成一排,眼巴巴地等着小暖弹琴。琴案后的小暖,为了显得高雅,特意穿了件水蓝色宽衣大袖的长衫,头梳飞天髻,耳垂明月珰,跟平时小丫头的模样大有不同。她深吸一口气,垂眸抬手。

见姐姐要开始了,小草一声唿哨把大黄叫回来搂着。

“当——”小暖拨动瑟弦,三爷眉头微跳;“铮——”小暖拨动第二根弦,声音婉转而出。小暖虽然没将节奏快慢处理好,但没有弹错一根弦,真含了几丝离愁别绪在里头,三爷眉头舒展,嘴角翘了起来。

当小暖停手看过来时,秦氏和小草齐刷刷地看着三爷,等讲话。三爷点头,“初学便能弹出琴韵,很有悟性。”

“是吧?我也觉得小暖弹得很好听,让人听着心都静了。”秦氏大加赞赏。

小草更会夸,“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犹不绝,说得就是我姐!”

大黄爬在地上,眼睛依旧追着萤火虫,没发表意见。

小暖笑了,来了这三年她没少听琴,就她刚才这一曲,连中规中矩都算不上,却得了这样的盛赞,三爷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娘亲和小草是护犊子,才觉得她弹得好。

不过,她喜欢听!可惜今天人多,不能让三爷舞剑,待过两日再说。小暖美滋滋地回到三爷身边坐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水果、点心聊天。

秦氏讲着棉花今年的长势,小草说着在书舍和丰园发生的趣事,小暖静静听着不说话,她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桌下。因为三爷趁着月色和袖子的掩护,握住她的手,一点点地为她按摩指尖。不用看他的脸色,也不用听他说话,小暖就感觉到他对自己怜惜,心也跟着柔软得一塌糊涂。

她大胆地张开手指,与他十指相扣。三爷的动作停住,微微收紧。舒适的温度自手心蔓延开,温暖了微凉的秋夜。直到三爷告辞时,两人才将手分开。

晟王到了,济县文武官员都登门拜见,三爷效率一日内便将该见的都见了一遍,但知县卢奇渊却被挡在门外,没得机会进去。快傍晚时分,卢奇渊托着两条腿回到县衙时,觉得自己的官途都黯淡了。

卢夫人听闻此事,也急得团团转,“晟王怎么可以这样!”

“为何不可?他来这里不是公事,当然是想见谁就见谁!”卢奇渊没好气地道。

卢夫人又问道,“那此事会不会牵连到已经归京的林平?”

“这我如何得知!”卢奇渊站起来,甩袖就往外走。卢夫人连忙问道,“老爷何处去?”

“自然是去安排人夜守良田,绝不可再丢一粒米!”否则,他头上的乌纱就不必要了!

卢夫人心疼丈夫、担心儿子、恨着小暖,却也无可奈何,只盼着晟王快点回京,盼着老爷在济县的这一任知县赶紧过去,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忙完了公事,剩下的时间就是陪着小暖了。三爷身着舒适的棉袍,跟小暖一起窝在第一庄的书房里,教她弹琴、写字,日子快活如神仙。

一转眼,三爷就要归京了。小暖拉着他的衣袖,依依不舍,“再过几日,我们去第四庄收棉花,很快就能再见了。”

三爷却道,“你们年底之前莫进京,在此好生过日子,若是想我便去书信,我过来陪你。”

这一别,便是明年了。小暖的手一下就收紧了,她张了几次嘴,最终只说了一句,“不要让周琼华去晟王府或第五庄玩儿。”

三爷笑着应了,“放心,她进不来。”

“你照顾好自己和华嫔娘娘,不要管旁人。”小暖又低声叮嘱道,“咱们明年就要成亲了,莫多生枝节。”

“好。”三爷应了,“若是无牙道长或你师傅归来,你记得给我送个信。”

小暖抬头,不知道三爷找师祖和师傅有何要事。三爷笑道,“我要问问他们,该怎么样平安大吉地把你迎进府中。”

小暖脸红了,小草一个人闹腾也就罢了,怎三爷也作出一副他们马上要成亲的样子,明明还有十个月零五天呢。

送走了三爷,小暖缓了一天才有精神做旁的事。今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登州近万亩的棉花开满了雪白的棉花。虽然今年的棉花比去年多几倍,但价格却一点没降,喜得种棉人嘴都合不拢,白天夜里像看宝贝一样守着棉田,守着一家人的希望。

这些棉花摘下来后,绫罗霓裳、棉坊和登州大小的织布行抢着收,农人手里的棉花真真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比他们种五年粮所得的银钱还多!百姓笑口常开,有口皆赞秦安人和文昌郡主。

登州的喜报传进京城,建隆帝大喜,下圣旨赞扬登州知府治理有方,赞扬秦氏和小暖功德无量,并令登州附近十八州,明年每州种棉花的亩数不得少于千亩。

登州及其附近的十八州,占了大周近三成的疆土!朝廷大力推广棉花,可喜坏了登州的大小棉商,因为棉花的印染、纺织技术,都他们手里。大家憋足了劲儿地钻研织棉技术,要让登州称为棉布之乡。

当然,这些人的主心骨和风向标,便是陈小暖的棉坊。因为棉布纺织的大半技术,都是由陈小暖的棉坊钻研出来的。早在今年夏天登州各处棉花长势喜人时,小暖已经预料到了棉花丰收时的盛况,她的棉坊不惜重金网罗天下能工巧匠愈百人,将他们安置在南山坳内,一起钻研制棉技术。

除此之外,小暖还在登州附近的十个州内,每个州买进良田不下于两百亩,这些棉田第一用处不是种粮卖钱,而是种棉花,供工匠们研究各地棉花的差异,寻找最合十的种棉土壤,种出最好的棉花,织出最好的棉布。

因为小暖已经预计到,三年后棉花广为种植,棉布必将走近千家万户。到时各商号比的不是有没有棉布、有多少棉布,而是谁家的棉布质量最好。小暖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图的是三年后的优势。

招揽工匠、买进良田、收购棉花等,样样需要银子,绫罗霓裳赚得钱如流水一般从库房里流出去,小暖毫不心疼,只想着怎样才能平衡收支,不要断了绫罗霓裳的资金链,引致风险。

她不心疼花出去的银子,秦氏也由着小暖折腾,但有人着急。

这日,李嬷嬷跑到秦氏面前,很是焦急地道,“夫人,奴婢和王姐姐在登州相中了一个玉屏风,只需两百两银子,但管家却跟奴婢说,咱们庄子的账上没现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