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一〇一 浪迹南云真万里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一〇一 浪迹南云真万里

作者:何事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14: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〇一、浪迹南云真万里

发完电报,命人赶紧收拾好行囊,乘着五月天气不热,赶紧前往甘肃考察。作为校长,七月份学生的毕业典礼可不能缺席。

估计这一趟来回怎么也得两个月,该准备的东西可不少。学校里面的很多事情也得要事先做好计划,比如图书馆和留学生院的建筑,比如留学生招生考试试题,免得走到半路上再折回来,那就恼人了。

动身前一日,孙元起进了趟城,一是把考试试题送给外务部,二是向叔祖父告别。老中堂大人听说要去甘肃,眼睛一瞪:“百熙,你就这么一走俩月?”

孙元起心想,这学校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留学生相关事宜,也告一段落,貌似没什么事情啦?当下点点头:“嗯,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差不多两个月就能回来。”

“那你上折子请假了么?”老大人拈着胡髭问道。

“……”孙元起真还没想这档子事儿,嗫嚅道:“一直以来,都不用请假的呀!这还用请假?”

说来也是,孙元起从光绪二十八年出任国子监博士厅博士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四年了,哪回不是想出国出国、想休息休息,还从没向谁请过假,也没有听说要请假。

“以前?以前你的那些品职,其实算不得真正的官,不过是挂着品衔办差罢了。执行差遣,自然有上官发调,不用向朝廷告假。”老大人慢条斯理地给孙元起普及大清官制常识,然后声调一转:“如今,你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乃是朝廷命官,虽然差事清闲,不用日日到院中点卯,却也不能随便离京的!照你这样,一去俩月,又不告假,与逃官有何区别?遇到御史纠察,轻则开缺,降级罚俸;重则革职查办,永不录用。这些,你难道不知道么?”

孙元起听得满头汗水,原来官场还有这些规矩,自己闻所未闻,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些,真不知道!”

挨了老大人一番训斥,只好老老实实写份折子,说明自己要去西北考察,申请告假俩月,递进宫里。第二天上午,折子就发还回来,上面有慈禧的御笔朱批:“另有旨意。”

果然,下午的时候就有太监前来宣旨:“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孙元起往西北陕西、甘肃等处公干,考察兴办学校、洋务诸事宜,谕令沿路地方州道府县予以保护,不得玩忽。此谕。”

除了给太监塞了一封银子时感到别扭外,领到圣旨总体感觉良好:有了这道圣旨,路上的安全和饮食再也不用担心。想来是自己给慈禧老奶奶节省一百万两银子,她便投桃报李,给了自己个好处。

一旦有了安全保障,孙元起的心思又活泛开了:要不,趁着这个机会,把西北之行变成学校的一次实习?反正现在经费不成问题。把主意跟罗振玉他们一说,他们都拍手赞成,连卢弼、爱因斯坦这些年青老师也有些心动。商量一回,最终决定带上教育系、历史系、化学工程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等五个系的学生,再有部分老师,以及部分随从保镖,一行近百人,在五月上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大学。

行前,孙元起已经做好准备,代步工具是马车,往返所经过的线路不同,大体上是每天走六十里,走两天休息一天。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或者天气不好时,可以多休息几日。

为什么带那五个系的学生?孙元起有自己的考量:经世大学的学生,要经世致用,学以致用。所以学生要走入社会中,进行实践,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相印证。教育系学生,要调查西北地区的教育情况;生物系学生,要收集西北地区的动植物标本;地理系学生,要考察西北地区的地质地貌,绘制地图;化学工程系学生,要查找各种矿物样品;历史系,要搜集拓印各地的金石文字和图书方志。按照规定,每位学生每天都要写考察日记。考察结束后,每人还要完成一篇考察报告。

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平日里难得有这种集体外出的机会。这种类似春游的实习,无疑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也让他们有些严肃的表情恢复了活泼。在马车上,大家围在一起或谈天说地,或读书论辩,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偶尔,有学生发现一种新奇的植物,或者一块无名的墓碑,大家一窝蜂跳下马车,围在那里,指指点点。

孙元起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欲和地方上的官府联系,只想安安稳稳地一路考察下去。但他明显是小瞧了这些地方官,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知道了消息,早早在沿途接送、保护。在这些官员看来,首先,这位孙大人眼下是钦差大臣;其次,他本身就是翰林院侍讲学士,外放便是地方大员,没准那天就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第三,他后台为大学士、学务大臣孙寿州中堂……所以,无论如何,好吃好喝好招待没错,要哄孙大人开心,不要给他添堵添乱。

这些官员的认真保护,自然是有好有坏。

好处是安全不再是问题,看看周围几百扛枪抬刀的兵丁就知道如何安全。听说孙元起收集各地的图书方志、金石文字、动植物标本这类东西,第二天地方官员就能给你送来全县的各种资料。就比如书吧,别说各种手抄本、明清刻本,宋元刻本、整套的佛道藏都有。还没走到陕西,车队里已经多了好几车图书,其中不乏各种珍稀善本。再说要植物标本,有位县令直接把一棵百年古梅给连根挖起,送了过来,据称,这株梅花非常奇特,花期长达数月之久……临走,吃穿用品不说,银票都是一沓一沓地送,弄得孙元起好生为难,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好处不少,坏处也不少。孙元起每天都要和这群官员周旋,免不了觥筹交错,杯盏狼藉。学生根本就不能出去走动,地方官员生怕这些人出去是体察民情,收集自己的黑材料,常常用“匪帮横行”“野兽出没”的话语来搪塞,采集标本啊、绘制地图啊、寻找矿石啊之类的活儿自然干不成了。甚至有苦大仇深的苦主,听闻钦差大人过境,拦路告状喊冤,孙元起那叫一个为难啊……

为了避免麻烦,只得派人去前面打头阵,与地方官约法三章,只需要帮忙搜集地方上的植物标本、图书方志、金石文字,沿途稍加保护即可;至于财贿、请托、宴请,一体禁绝。

在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内地旅行,无疑是一件危险而艰苦的经历:

危险,是因为路上安全都难以保证,荒山野岭中,有马贼盗匪横行,劫财是小,甚者***杀戮;加上饮食不卫生,中暑、风寒、霍乱、疟疾等时常发病。

艰苦,是因为道路交通实在太恶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孙元起这一行均是青年小伙子,各地皆备好饮食,还有兵丁保护,自然没有什么危险。加上天公作美,这一路行来,晴天倒占十之***。而且本来就是越往西北,雨水越少。大家说说笑笑间,居然没有人中途生病掉队。那些文科学生,还时不时的写几首诗、填几首词,“呈孙学士斧正”。

关河形胜,山川襟带。渡过黄河,眼前景色一变,只见千沟万壑、莽莽苍苍。虽然已经夏初,举目所见,却没几点绿色,只有裸露的黄土、干涸的渠道、贫瘠的土地、饥馑的农民。在这里,看不出生机,也看不到传说中的天府之地、帝王气象。

孙元起站在山顶,学生们簇拥在周围,更远处是护卫的兵丁,干燥的南风带着尘土,卷起衣襟猎猎作响。指着面前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作为历史地理学家的卢弼,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讲起,用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灾难后果:

殷周时期,陕北一带气候温暖潮湿,类似于今日的江南,山野之间草木丛生,河水清澈,野兽遍地,土地肥沃,物产富足。但在春秋以后,此处战争频仍,加上人口增多,肆意的砍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随之出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环境破坏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是人类自己吞咽苦果。环境与气候交互作用,让原本富饶的土地颗粒无收,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农民最终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形成了李自成之类的流寇,以致覆灭一个硕大而文明的帝国。

学生们听得很仔细,不少人掏出纸笔做起记录。

孙元起听罢,向前走几步,指着峡谷间浑浊奔腾的黄河:“根治黄河水患,归根到底,关键是保护环境、恢复植被。你们作为读书人,如果不能亲手植树,至少也要把这个愿望告诉你们的学生、你们的后辈。薪火相继,终有一天能在此重现塞上江南!”

身后是一群追随自己的学生,眼前则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刻,豪气自然生发,熟悉的词句涌上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那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其乐无穷的伟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在壮丽山河的激励下,发出此等豪言壮语?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有巍峨的秦岭山脉,北有险峻的北山山系,横亘东西,成为天然屏障;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雄峙两侧,成为通往东西方的咽喉要道。自古就被称为“金城千里”和“四塞以为固”的形胜之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前后历时达1062年。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明末李自成等匪寇也曾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虽然自五代以后,此处已经逐渐没落,可是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依然浓郁。况且,碑林、大雁塔、长安故址等古迹名胜都值得学生们参观学习。故而路过西安时,孙元起一行在此多停留了数日。

早在孙元起出现在西安府地界的时候,陕西学政使沈卫(沈钧儒的叔父)、西安知府尹昌龄便派人迎候。听他们介绍,才知道因为地处西北,社会风气闭塞,现在陕西还是以传统的私塾教育为主,新式教育十分落后。各州县府道几乎没有新式小学堂、中学堂。即便成立,入学学生也颇为寥落,学堂的设备和内容更是非常简陋。

在后世,西安可是全国著名科教中心之一,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眼下,陕西境内的高等教育,却只有两所:1902年1月陕西巡抚升允、藩司樊增祥奏立的关中大学堂,现名陕西高等学堂,是西北大学的前身,在西安府;以及宏道、味经、崇实三所学堂合并而成的宏道高等学堂,在西安府泾阳县内。

其他新式学堂,还有游艺学塾(1898)、武备学堂(1898)、陕西中学堂(1898)、陕西第一师范学堂(1903)、陕西课吏馆(1903)、陕西农业学堂(1904)等六七所,类似于今天教育体系内的初中、中专。

趁其他各系学生分头忙活的空隙,孙元起带着教育系的学生对其中的陕西高等学堂、陕西中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农业学堂进行走访调查,以便将来在此设立经世大学的附属学校。

现在新式学堂,都讲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要“以中学为体”,陕西高等学堂内还有“恭祀至圣先师孔子暨诸先儒”木柱,每逢初一、十五日由老师率领各班学生,对着木柱跪拜行礼。引西学入学堂,毕竟是新式学堂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将“四书”、“五经”定为必修课的同时,性理格致、政治时务、舆地、兵事、天文、算学、地质、测量、电化等西学课程还是占了较大比例。

每到一所学堂,孙元起都索取一套该校的教材。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自然也赠送经世大学从附属小学堂一直到研究院的全套教材,足足两百本。

西安这些学校的教材,抛开讲经、词章、修身大义等之类国学读本外,几乎所有的物理、化学、数学之类理科教材,历史地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之类文科教材,都直接采用经世大学编写、商务印书馆印刷的版本。

这也就罢了,那些教授理工科的洋教习——主要是来自***——见了孙元起,还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低声下气地上前请教。着实让孙元起的虚荣心大大满足了一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