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一一〇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一一〇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何事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14: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一〇、柳暗花明又一村

见王闿运和老大人一样,都说见荣庆有些麻烦,孙元起有些不解:“壬老,我与荣尚书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哦,不错,因为我曾为张大人草拟过学堂章程,与他意见相左,是有些矛盾。不过这点事并非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人家荣尚书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至于见面就给我难堪吧?再说,他一个堂堂的户部尚书,何苦与我这等小芝麻粒儿为难呢?”

王闿运微微摇头:“侍讲学士可不是小芝麻粒儿!”

旋即又道:“百熙,你把事情想得忒简单了。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爱,却有无缘无故的仇恨。只要有个由头,这个仇恨便会越来越大,乃至不死不休。那宋朝的丁谓,原是寇准的下属,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对寇准最来崇敬。只因一次吃饭,丁谓见寇准胡须上不小心沾染上菜汤,便主动给他擦拭。寇准笑着说道:‘参政是国家重臣,哪能随便给官长擦胡子么?’就这一句话,惹恼了丁谓。等丁谓拜相后,便一再排挤寇准,凡和寇准关系好的官员全部贬谪出京,最后连寇准也被贬到雷州当司户参军。你说,他们这才多大的仇隙啊?”

孙元起心想:看来权势大了之后,心眼反而小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过错都能引来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任何一个闪光点都能获得封官进爵的赏赐。究竟是权势放大了人的喜怒哀乐,还是权势扭曲了人的价值观?

王闿运见孙元起不说话,又道:“除了你曾在张埜秋手下做事,与他政见不合之外,恐怕他对你还有许多成见吧!”

“哦?”孙元起可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招惹过这位荣尚书。

王闿运伸出枯瘦的手掌,先弯曲下大拇指:“首先,荣尚书是***正黄旗人,而你是南直隶汉人,这就是一个成见。

“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满蒙旗人代有英杰,在底定中原、剿灭流寇、平定三藩、征准格尔中立下赫赫战功,自然便对舞文弄墨的南方汉人看不起。那时候,旗汉之间已经畛域分明了。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那些娴习骑射的旗人逐渐沉迷于安逸,对舞刀弄棒没了兴趣,对于子曰诗云更看不上眼,一来二去,便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凡有战事,出征必以旗人领军而多是汉将立功,而赏赐时又重旗人而轻汉人,所以汉人又渐渐看不起昏聩的旗人,旗汉畛域更趋明显。

“咸丰、同治以来,内则平定发、捻、回诸乱,外则御侮英、法、日诸夷,历数立功的良将名臣,如林文忠公则徐、胡文忠公林翼、曾文正公国藩、左文襄公宗棠、李文忠公鸿章等,无一不是汉人;而昏庸偾事的乱臣如穆彰阿、琦善等辈,无一不非旗人。

“按照当时那种情势,朝廷应该顺应潮流,破除旗汉之限,化天下为一家,如果这样,则大清洗刷旧习、重振颓势,中兴可成。谁成想汉人立功在外,宫里头为了制衡和制约,反而在朝中大肆提拔满蒙旗人。如此一来,旗、汉之间已经如同水火。你说,作为蒙八旗的荣尚书会破除疆域,对你没有成见么?”

孙元起这才意识到,为什么孙中山的十六字纲领里面会有“驱除鞑虏”一条,原来这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期待已久的政治诉求!

接着,王闿运又弯下了食指:“其次,荣尚书是学中学的,而你是学西学的,这也是一个成见。

“中学从小背诵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学试帖诗,言必称孔孟,行必法圣贤。在他们看来,西学无非奇技淫巧,与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来比,都是细枝末节、等而下之的。

“而学西学的,心里又何尝不会嘲笑他们那些学中学的迂腐不通事理呢?你将心比心,就能知道他会不会对你有成见了!”

孙元起心里暗暗点头:不错,我是看不起那些迂腐的读书人。可,我不会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啊!

王闿运又弯下了中指:“第三,荣尚书是科班正途出身的进士,而你是特赐的进士,这也是一个成见。

“虽然国朝对于满蒙旗人参加科举较为宽松,中试比例十倍于汉人,但终究是科举正途,艰辛磨难亦复不少。幼时寒窗苦读,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从院试到乡试,从乡试再到会试,再从会试到殿试,数十年努力终于考中进士。

“而你不过是邀天之幸,蒙宫中一时欢喜,便获得了赐进士出身。连老夫这种行将就木、心如死灰之人都有些嫉妒,何况别人!你说,他会对你有成见么?”

王闿运平生自视甚高,在科举道路上却是非常蹉跎,只获得举人的功名,故而有此一说。

孙元***点头:这好比当年高考,自己辛辛苦苦、拼死拼活考上985高校,而同专业的某同学成绩一塌糊涂,是托着关系进来的,自己最初见面时是不怎么待见他。将心比心,这个成见可以有。

王闿运随即弯下了无名指:“第四,荣尚书也曾任过翰林院侍讲学士,你现在也出任此职。

“不过,荣尚书是光绪九年会试中式,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端的是少年得意。三年后中进士,通过考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再过三年,考试优等,散馆后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候他与你一般年纪。虽然如此,已经够他骄傲的了,因为我大清的惯例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他三十岁任编修,加上又是旗人,黑头公是指日可待。不想之后仕途艰涩,等他熬到侍讲学士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而你这个洋进士、野翰林,居然在不惑之年,便已经是侍讲学士。你让荣尚书心里如何平衡?能不对你有成见么?”

这好比985高校学生凭自己真本事考上公务员,在基层辛苦奋斗二十年,爬上副处。而同办公室的小青年,是三流民办高校毕业,靠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入职之后便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出来就是副处。你说这样两人见面,能不擦出火花么?

王闿运又曲下最后的小拇指:“加上你们之间本来就有成见,这五个叠加在一块儿,你说,你去见这荣尚书是不是有麻烦?”

“那,我能不能不去见他?”孙元起又想当缩头乌龟。

王闿运和老大人一样,很坚决地不同意孙元起的想法:“不可!绝对不可!荣尚书在任管学大臣时便简在帝心,很快转任礼部尚书,兼在军机处学习。在去年是否立宪的争议中,又遵循皇太后之意,认为立宪时机尚未完全成熟,需要从长计议,并奉旨草拟懿旨。由此可见他深得圣宠。如今他是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最近一两年间必定出任协办大学士。你能不去拜见?

“而且他是咸丰九年(1859)生人,现在不过四十有七,只要不出纰漏,至少要留在中枢二十年。如果你因为此事开罪了他,以后掣肘之事必然层出不穷。真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孙元起有些沮丧:“那我该如何是好?自己送上门,让他羞辱一番?”

王闿运却拈着胡子劝解道:“这事倒也不难解决!”

“哦?”孙元起闻言眼前一亮,连忙拱手请教,“壬老,还请您赐教!”

王闿运也不谦让:“荣尚书仕途蹭蹬,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山东学政后才开始出现了转机,随后便青云直上。听说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他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的山东巡抚袁项城宫保,并受到袁宫保的赏识。通过袁宫保,荣尚书认识了更多的显贵要人,从而有了上援,开始了上进之路。”

孙元起有些纳闷:怎么突然扯到袁大头了?难道要我去拜他的码头?

“袁宫保现任直隶总督,衙门在保定,朝中有事,常常隔三差五地进京。”王闿运依然不急不慢地说道,“如今荣尚书虽然显贵,却不忘旧恩,所以每次袁宫保进京,必然邀至家中小坐,热情款待。”

孙元起似乎听出了一点意思来。

王闿运又道:“据说袁宫保对于百熙校长也是青眼有加,只恨未能一见啊!”

孙元起站起身,朝王闿运深深地鞠一躬:“谢谢壬老点拨!”

王闿运也站起身:“百熙校长客气啦!对了,你新进官场,怕是对一些礼节,尤其是翰林院之间礼节还不是很懂吧?你且坐下,老夫和你稍微说说吧!”

翰林院还有自己一套游戏规则?孙元起不免有些好奇。

王闿运说道:“平时官场上使用的名刺拜帖,上边名字不过铜钱大小,这是惯例。只有你们翰林院的官员有些特殊,是用大字名刺,姓名几乎要占满全幅纸。”说着,从边上拿来一张拜帖,现场演示给孙元起看。

“这个规则不懂,是要闹笑话的!”说着,王闿运把写好的拜帖递给孙元起,“当年李合肥中堂在翰林院的时候,便用这种大字翰林名刺去拜访美国公使。结果美国公使不懂咱中国的规矩,看到字大满纸,还以为是瞧不起自己,便给自己弄了一个更大字的名刺还给李合肥。李合肥见了也很生气,认为是欺负自己,结果用了一个五六尺长的名刺回敬了回去。一时传为笑谈。”

孙元起暗自抹把汗:如果你要是不说,我真的得闹笑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