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九十五 馆阁江湖并盛名

重生之大科学家 九十五 馆阁江湖并盛名

作者:何事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20:14: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九十五、馆阁江湖并盛名

“私立经世大学?那是什么学堂?在什么地方?”这个条件让老太后一怔,在榻上微微直起身。

“回太后,私立经世大学是由国子监司业衔、京师大学堂副主办孙元起创办,在北京城外靠近香山的地方。”唐国安之前曾数次拜访过孙元起,也去过经世大学,如今因为这事儿,对经世大学可谓了如指掌。

“噢――”慈禧似乎想起一件旧事,“去年中秋前,哀家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发觉路边上热闹不少,还多了一个小镇子,原以为是京城哪家新建的庄园,现在想起,却是那学堂了。”

“老佛爷这么一说,奴才也想起来了。”李莲英搭话道,“才几年没见,就变出个镇子来,奴才也觉得奇怪,可不及太后,却想不到这一层。不过,那个地方挺偏僻的,洋人怎么爱往哪儿跑?”

“是啊,那地方要说清幽,远不及香山、八大处;要说靠近京城,那京城周围的地方海了去。”慈禧也有些疑惑:“就说咱们的京师大学堂,可就在城里马神庙,多热闹!里面的师傅、先生,都是海内名宿,乃至东西洋的教师,在全国也是翘楚。怎么洋人还眼巴巴去那个私立学堂?”

“这孙元起,是孙寿州中堂的侄孙……”唐国安欲介绍孙元起的家世生平。

“这么一说,哀家记起来了!”慈禧轻轻一击掌,“前些年,听那些西洋公使夫人说过,说咱大清有个格致先生,学问优渥,英吉利、美利坚的洋人都前去请教。那时候孙寿州还是管学大臣,哀家问过他,他说是他侄孙来着!”

“太后过目不忘,臣等望尘莫及!”唐国安拍了一记马屁,“孙元起家学渊源,少时又被送至美利坚著名学府耶鲁大学堂,并取得博士学位。年方弱冠,就先后出任耶鲁大学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校教授。其后,京师大学堂创立,遂回国任教。外国诸校皆挽留不允,孙元起坚辞,乃许每年在美利坚任教一季度,但薪水依旧。后来,他又以一己之力,创办了私立经世大学,专门培育人才。年前,在国外先后被授予科普利奖、戴维奖、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德国物理学会会员等荣誉,是世界公认之大格致学家,西洋人敬之如神明。”

“嚯!咱大清还有这等人物?”慈禧在榻上坐直了身子,胃口被吊起来了,“那他现在有多大?”

唐国安微微一掐指:“尚未到而立之年!”

慈禧一挑眉。李莲英看出慈禧的好奇:“要不,宣他觐见?奴才也好奇得很呢!”

老太太一颔首,同意了。

自从得知敦煌卷子的消息,孙元起就准备往甘肃一趟。可甘肃远在西北,与京城遥隔千里,中间马贼、匪帮多如牛毛,艰难危险之处更胜出国,自然要筹划周密:银子少带,一万两足矣,在国内,叔祖是孙寿州中堂,自己是正六品的官员,这是比什么都管用的金字招牌。随从多带,最好是孔武有力、凶神恶煞一类,瞅着就让人畏惧三分、退避三舍的最好。这些随从,就从学校保安中选拔,自己人,用着放心。干粮、饮水尽量带,毕竟是出差,不是旅行……

准备这些事的时候,学校又开学了,张元济去江浙一带联系买书、办学事宜,学校只剩下自己和罗振玉两位管事的,少不得一番忙碌。尤其那些学生,颇有听说孙元起获得去年科普利奖的,上门拜谒、道贺的络绎不绝。

等这些都忙完了,正打算结束行装、踏上旅途,大半夜的宫中来人:宣国子监司业衔、京师大学堂副主办孙元起明日午后颐和园觐见!

这个请柬来头大,都不带拒绝的。孙元起也没辙,看来只有硬着头皮,会会那位著名的“哟呵,拿啦”老妖婆。

见大清最高领导人,自然不能和出席科普利奖颁奖典礼一样穿着燕尾服,也不能和平日一样穿着竹布长衫,作为大清体制内的一名官员,必须要朝服顶戴朝靴一个都不能少。这些东西,张百熙送来之后,孙元起就让薇拉收起来,天知道现在放哪儿。大清早的一家人就起床,翻箱倒柜地找官服。

老赵一大早过来,看孙元起夫妇忙成一团,还以为今天动身往甘肃去呢:“老爷,今晌午就走么?俺也得赶紧收拾去!”

孙元起在楼上忙,还没顾得上回话。小念祖一个人在楼下玩,奶声奶气地答道:“uncle,daddy要去见老妖婆……”

“老妖……婆?”老赵没闹明白,还以为孙元起哄小孩时说的浑话呢。

孙元起听见老赵的声音,就迎了下来,恰好听见念祖说话,顿时以手扶额:看来在小孩子面前不能乱说话啊!昨晚上,宫中来人把全家都吵乎醒了。把人送走后,薇拉因为没有下来见客人,就问问。孙元起随口答道:“宫里来人,让我明天去见那个老妖婆。”老妖婆,是孙元起和薇拉聊天时对慈禧老奶奶的“尊称”,薇拉自然知道是谁。谁知道念祖听了一耳朵,就记住了,还和别人说去。

“小孩子胡说呢。”孙元起连忙解释道,“昨晚上,宫里面来人,让我今天午后去见皇太后。这不在准备么。这官服、顶戴都不知道扔哪儿了!对了,老赵,你也赶紧帮忙,准备马车什么的,马上要用!”

老赵这回听明白了,不知兴奋还是咋的,嘴唇直哆嗦,话里都带着颤音:“明白了,老爷!”说完撒开腿往外跑,看着灵活劲儿,怎么也不像四十多岁的人。

没一刻钟,赵家、郑家以及那些校工都丢下手头活计,被老赵招呼来。自有老赵家的、老郑家的这些相熟进屋帮忙找东西,其他大几十口人站满了一院子。不知道的,还不知出什么大事。

半晌,终于找到。原来薇拉也不知道这黑乎乎带着一块补丁的衣服是官服,只道是平日不穿的衣物,叠吧叠吧和念祖穿小的衣裤包在一块。拿出来才发现,衣服皱巴的不行,还有一股子怪味。只得赶紧洗涮一回。还好是暮春,天气好,风大,衣服也单薄,估计午前能穿上身。

一会儿,被扔在旧玩具堆里的官帽也找到了。估计之前是被念祖拿来当玩具,后来失了兴趣,就惨遭雪藏。幸好没破,只是落满灰尘,还有些污垢。这么厚实的物件,即便现在洗了,恐怕午后也干不了,只怕用不上。院子里那些闲人现在派上用场,七嘴八舌出主意:用火炕烘,用草木灰吸潮……然后浆洗的、烧火炕的、准备草木灰的、准备纱布的各色人等都有好几个,惟恐一人不济事,急急飞奔而出。

官靴最后找到。孙元起平日要么穿皮鞋,要么是内联升的布鞋――薇拉是个外国女子,如何会做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千层底?――倒是老赵家、老郑家偶尔会送几双鞋子过来,官靴走路不顺当不说,还捂脚,穿了一回算是尝鲜,就再也没穿过。结果放在角落,被老鼠废物利用,当作磨牙的利器。找到时,官靴已经没了鞋底儿。

官靴算是没辙了,就算鲁班再世,一时半会儿也修不好。孙元起倒也豁达:大不了穿双鞋帮子高点的布鞋呗!反正自己也不在意这大清的破官。

老赵张罗好车马,进了院子,听说官靴被老鼠咬了,气得直骂。骂完又起急,满院子转悠。看着老赵“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模样,孙元起反过来还得安慰老赵:“官靴什么的不打紧,找双鞋帮子高点的布鞋凑合一下就行了。大不了,我见太后的时候,腿稍微打个弯儿,这朝服遮住了脚面,谁看得见我穿啥呀!”

“哪能这样凑合呀!”老赵有些急眼,说话都声大,“不行!绝对不行!……现在骑马进城买双新鞋,也不知来不来的及!”

“买,怕是来不及。现在日头已经上树头了,进城来回六七十里,骑马怎么也得一两个时辰。”旁边一人低声反驳道。

老赵正着急上火呢,听到有人和他抬杠,登时回道:“是,进城买不行,你倒给出个主意啊!没注意就不要胡勒勒,胡勒勒有个屁用!”

“……”那人嗫嚅半天,忽然眼睛一亮:“有了!”

“快讲!”老赵猛然回身。

那人指手画脚地说道:“听说,半山居的先生,很多都当过官,自然有官靴,去借来看看有没有合脚,不就行啦?”

老赵一拍大腿:“讲得对!”当下吩咐人去挨门借官靴去了。

杨守敬、严复、王先谦他们都在体制内混过,官靴是不缺的。不一会儿,官靴借来,挨个试过。孙元起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发育绝对良好,自然脚底板也小不了。试了半天,只有严复的官靴勉强合适,还是挤脚,但总算是“聊胜于无”。

找好鞋子,就有校工端来一小碗面,看着孙元起吃下。据说,觐见前不可食太多,也不能太稀,以免君前失仪。孙元起没有经历过,只得由着这些人来。

吃了面,在薇拉、老赵家的侍弄下,换上大半干的官服,戴上官帽,穿上官靴,一旁看热闹的小念祖就认不出自己来,躲在薇拉背后,无论怎么逗弄,死活不肯管面前之人叫“daddy”。对着镜子看几眼,自我感觉都像在演僵尸电影。

一出门,院子中那班闲人先是一愣,然后齐齐跪倒,“老爷!”“老爷好!”“给老爷请安!”各种声音层出不穷。

孙元起看见这场景,有种在演戏的感觉,边上再有台摄像机就完美了。想装装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按照印象中清宫戏的模样,倒剪着手,慢慢踱几个官步。回过头,看见薇拉在后面掩口胡卢而笑,也觉得滑稽,自己这副打扮真是沐猴而冠哪。好不容易按捺住捧腹大笑的冲动,才赶紧让大家起来。这次大家回答整齐多了:“谢老爷!”

老赵吩咐旁人赶过马车,自己弓着腰,一溜儿小跑,到孙元起面前像模像样地打个千:“请老爷上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