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迷雾之命运 > 第两百六十一章-新政

迷雾之命运 第两百六十一章-新政

作者:林某某297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4:54: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三天,马文才等人告别泊县前去自己的任地。林青山又发下一张公文,允许泊县内所有百姓自由迁徙,解除所有长短工契约。免税三年,每户人可以自由圈地十五亩,一个月后按迁徙结果重新统计户籍与田产,之前户籍直接作废。文书下发之后,整个泊县都沸腾了起来,大部分人都离开了现有的居住地前往深山老林开垦田地,泊县就地理条件来说比塖县好,但也只是好了一片水域,地形主要以山区为主,之前听师爷介绍泊县有三万人靠捕鱼为生,林青山顷刻间就知道了泊县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渔民跟农民不一样,就算泊县流域广阔,水产面积很大,但是就算整个泊县都是一片汪洋都不可能养得起三万渔民,按养殖面积来算,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需要两百平方米的水域和至少三亩良田,想要鱼长得快就要多喂粮食,现在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给鱼投喂草料粮食这个传统,第一,有好田肯定直接拿来种粮食了,何必多此一举来种草养鱼呢?,第二,现在的人都缺粮吃,怎么可能拿粮食去喂鱼?如果没有系统性的管理,鱼的生长速度绝对无法超过渔民的捕捞速度,这个时代的捕捞技术还不足以让鱼断子绝孙,但是总体产量肯定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种生活模式林青山小时候也有过感受,一片大约三百平米的堰塘里,夏季和秋季无论什么时候去钓,一天一两斤小鱼是乱有的,就算有四五伙人同时去,每天大概也是那个样子,因为林青山他们用的捕鱼工具就只是小玻璃缸加田螺或者鱼钩加蚯蚓,自制的鱼竿和鱼线。捕鱼距离仅限于离岸边五米远,想要钓上来一条大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钓不上来大鱼的好处就是小鱼不会断,小鱼虽然长不大但是长得快,如果能去堰塘中间撒网捕鱼,一天四五斤也是能有的,综合每年放水种稻谷和收冬水的情况来看,每年那个堰塘的总产量应该有两千斤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半的鱼才能维持体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共需要五百四十七斤半,也就是说三百平米的水域一年只能养活不到四个人,可能活水比死水要好很多,但是最多也不会超过五个人,三万人维持生活那就需要一百八十万平米的水域,整个泊县可捕鱼的水域大约三百五十万平米,账面上来算好像供给三万人的生活绰绰有余,但是鱼只用清水煮就能吃了吗。要不要放点盐?还要不要点油?一年到头衣服破了洞要不要去买几尺布来缝补?生了病要不要花钱买点药吃?抛开这些问题不谈,泊县那三个占着大部分水域的大地主每顿吃饭总不可能跟那些穷渔民一样吃清汤鱼吧,林青山到任,每个家族就送来了一万多两的供奉,这些钱肯定也是从鱼和渔民身上榨出来的油水,相比起泊县的水域,更大面积的荒山占泊县八成的面积,必须要把一部分渔民转成农民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三个家族来说,羊少了,能薅到的羊毛肯定也会减少,他们肯定打心底里是不乐意的,但是迫于林青山的淫威他们也不敢说什么,只能听天由命,况且这还没有动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收入的大头是垄断泊县的商业,平均一个百姓花出去五两银子,起码有三两的利润都进他们的口袋,整个泊县的钱都在这区域内打转,直到最后被他们收进库房。

鼓励农民开荒,配套措施肯定要跟上,比如生产工具,粮食种子,和粮食贷款,一个月后,大约有两万人到荒山开辟了田地,所谓开辟也就是把树砍了,杂草除了,垒砌了田坎,地里还什么都没种。林青山让师爷带捕快去丈量田亩,并为这些人重新归纳户籍,先开垦出来的田地基本上都在河谷,没人选择难度更高的山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水利的因素,林家庄也是这样的流程,先开垦相对容易的河谷,然后修建去山上的道路,再在山上修建堰塘水渠,最后才去开垦田地。现在人泊县百姓自由开拓田地,肯定不会有人去做大好事先把公用的堰塘和沟渠搞好。统计好定居百姓之后,开荒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正式运作,现在已经是三月的天,种植稻谷好像有点来不及了,但是交郡的气候环境可以一年种两季稻谷,种个晚稻也没什么难度,运作田地肯定需要起始资本,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等到田地还没有产出之前人就饿死了吧。于是林青山在县城发放粮食贷款,一年利息百分之十五。也就是今年借一千斤粮食,明年这个时候要还一千一百五十斤,客观的来说,运作田地根本就借不了这么多,这个时代各类青菜是主食,别说作为主食的米面,副食的各类豆子都不能稳定供给,一个七口之家一年也消耗不了一千斤大米,但是这一千斤粮食想要还上却很容易,就算第一年土地贫瘠,但是五亩田地一千斤也是能收的,林青山允许的自恳田地上限是十五亩,好好运作一年怎么也能步入稳定了。发放的粮食贷款是林青山私人出的钱,泊县国库里比狗舔过的还干净,根本没有剩下一文钱,一粒米。差役们领月钱都要去郡上领,林青山都没搞懂这是个什么操作,正常情况下来说不应该是县衙按比例上交税收,留下一部分让县衙自己运作吗?反正做这生意也有赚头,林青山也乐意做这门生意,

剩下的农具就有点难了,如今这个时代的农具还是以青铜器为主,昂贵的铁器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也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为了应对青铜器磨损消耗巨大的致命缺点,现在的人开发了各类木质器具,比如木质锄头,镰刀,斧头,菜刀等等。这些工具的主体是檀木等硬木材料制作的,只有刃上用了一点铁刃和青铜刃,这种东西不用想都知道很难用,比如锄头,锄头常用方式不光有挖,还有连带的撬拗动作,如果锄刀的强度不够肯定就会折断,为了防止锄刀折断就要增加木质锄刀的厚度,厚度增加之后就导致锄刀嵌进土里需要比常规铁质锄刀大得多的力气,而锄头的使用一般都是连续几千次,这样一来人的体力消耗如何能吃得消,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一把铁质锄头价格是五十文,青铜锄头三十五文,木质锄头十文钱,如果单买锄刃只要五文钱,锄刃损坏拿到铁匠铺还可以折算两三文,而一把木质锄头一般也能使用一年,买个一五文钱的锄刃自己去寻硬木做锄头更是主流做法。在当地五文钱的价值大约也就是相当于一条两斤重的鲤鱼。这还是建立在有人买的情况下,毕竟鱼这个东西谁家都有?一年四季都在吃的主食,除了林青山这一类人之外,谁会花钱去买呢?林青山既然存心要搞生产,那肯定会用最好的生产工具,可是精钢的农具泊县的穷人买得起吗?以物易物也不现实,一把钢制锄头两百文,折算成稻米大约五百多公斤,林青山既然做生意,肯定要利润的,这样算来,到明年为止泊县的人恰好能还上粮食贷款,农具的贷款起码要三年之后才能全部收回来,但是林青山最多也就在泊县任职两年,最多两年过后,北伐战事又该提上日程,林青山显然不可能继续留在泊县,这样的交易林青山亏不了,但是对林家庄不公平,为了协调这种矛盾,那利息肯定也要把运费包括进去,这样一来,利息很有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十,林青山想了很久,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过多久,几群不明来历的商贩流窜于新垦的各个居民点之间,他们贩卖的是农具,而且是精钢制的农具,虽然料想这样的东西他们是绝对买不起的,但是也还是凑过来看了热闹,一名老者上前拿起一把锄刀问道:“这位小哥,这些可都是铁器,价钱几何啊?”,

那名贩夫头子不屑的回答道:“什么眼神?这是精钢制的,犁铧和大锤每样七百文,锄头,弯刀,斧头,篾刀,菜刀,锄镐,中锅,二锤每件四百文,镰刀,凿子,削刀,小锤每样两百文,不讲价”,

众人闻言大惊,不少人叹了一口气然后就离开了,那名老者继续问道:“可不可以用粮食抵换?”,

贩夫头子回答道:“可以,一百文折算一千斤粮食,我只要稻谷,麦子,小米和绿豆,无论哪样,我只看秤上,不分种类”,小贩此言一出,众人眼前一亮,一百文折算一千斤粮食那肯定大赚,更不论绿豆和小米价值比稻谷麦子要高。可是这这穷乡僻壤,粮食多了也只能烂在手上,能卖给谁呢?有价钱但是没有市场。这样一看的话,价格也能接受,

那名老者继续问道:“那可以赊账吗?”,

贩子回答道:“可以,但是必须在七年之内还清,头两年就算了,看你们这样的也还不起,第三年之后每年还至少一百文的货,到第七年清账”,

众人又是眼前一亮,那名老者低头沉思了半刻:“小哥啊,你能同意让我们赊账,已是天大的恩德,小老儿本来也不该向你诉苦,如你所言,七年内还清,就十五亩的田产来算,七年风调雨顺,多余的粮食也只能换一件犁铧和一把篾刀,但是这些东西我都想要一件,债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写欠条,十五亩田产下来,我们每年怎么着也能还一千五百斤,只是这时间能不能再宽限几年?”

贩子埋头思考了一会儿:“也不是不行,截止到第七年的时候,粮食必须有一万斤,平均每年两千斤,如果有麻线和蚕茧我也要,麻线五文钱一斤,蚕茧二十文一斤折算,七年过后也是一样的,每年至少要一千斤,二十年内还清”,

价钱和偿还方式就这样被敲定了下来,然后众人便开始挑选所需的农具以及签署欠条,欠条是早就写好的,只需要拿货的人按手印签字就行了,有一百文一张的,也有两百文一张的,总和多少钱就签多少张。将来债主拿着这些欠条来收取他们的粮食,只认欠条不认人。与此同时,马文才等人所在的任地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屯田运动,只是跟泊县的模式有很大差异,泊县的屯田制起源于自由迁徙,但是马文才他们的政策都是县令指定地区屯田,林青山的粮食贷款和农具买卖都是私人生意,马文才和祝英台那边都是以朝廷赈济加自掏腰包的模式进行的,他们所在的县城跟泊县也差不了多少,都很穷,为了改革农桑,他们向朝廷申报了赈济款,但是效果不佳,朝廷的运作模式向来都是一级一级向上收税的模式,除非地方遇到了大灾,不然绝对不会反哺地方,马文才他们的申报到郡上,州上都没有任何应答,上官只说本级府库里也没钱,直到上了建康,户部下令从邻近交郡的国库里抽调了四万石各类粮食以及总和五千两的专门款项,这样的数目对于六个县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祝英台体谅梁山伯等人的难处,只要了一少半的粮食和银钱,其余所需全部由自己出资购买,一时间便赢得了青天大老爷的称号,马文才的步伐完全跟着祝英台走,只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比祝英台要狠得多,上任第一天就杀了五十多个罪犯,跟林青山一样从重处罚,其余那些没有判死的也都是些青年劳动力,当地想要发展,劳动力的紧缺程度绝对不亚于粮食和农具,新垦的田亩肯定需要各种水利工程配套,监狱里的犯人就是免费劳动力,不用白不用。梁山伯,周印等人虽然获得了大部分的援助,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全面新政的庞大需求,于是也只能放缓新政的实施进度,等到第二年府库里有了余钱再作打算。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交郡二十三个县的人都往祝英台所在的泽县,和马文才所在的芜县跑,原因也很好理解,第一,两人的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第二,他们私人出的赈济粮款虽然也要还,但是没有利息,比起泊县又要好得多。两个月的时间,泽县和芜县的人口都超过了十万,由此,祝英台和马文才的支出随之翻倍。几万两银子的钱粮对于祝家庄来说还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对于经历了洗劫的杭州来说,可能有点吃不消了,但是马文才还是没有吭声,把这颗蹦了的牙带血咽了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