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迷雾之命运 > 第两百六十七章-苻坚的阳谋

迷雾之命运 第两百六十七章-苻坚的阳谋

作者:林某某297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1 04:54: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年年末,林青山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是建康寄过来的,但署名却是符融,符融不是现在秦国的前线大元帅吗?怎么会从建康写信过来,听林小青念完信,林青山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苻坚差符融率使团前来求和。信里也写了苻坚想要求取的具体内容,大致条件如下,双方永久休战,北方诸侯改行周礼,用汉文,释放所有奴仆,各族百姓平权而居,北方诸侯国向晋国称臣纳贡。双方开放商业交流,互通有无,晋国商人及百姓进入北方诸侯国无需签证,而北方诸侯国百姓和商人进入南方需要晋国审核批准。而林青山得到的小道消息是王彪之腊月初就回到了琅琊,再也没有去过建康,而谢安在腊月十号离开了建康回到陈郡,如今秦国使团来到建康已经有三天,这两位丞相一点反应都没有。显然这就是他们的态度,不需要谈,林青山听完信的内容直接把信扔进了火炉。受到晋国主要势力如此轻视符融怎么还能在建康常住呢?后来林青山才知道是司马濯拉起的排场,那些大士族请不来,就请了四个同姓王和一群墙头草招待符融使团,没有晋国主要势力的参与,这场谈判注定是没有结局的,

腊月二十日,符融使团离开建康,除了司马濯的一些回礼之外,什么条约都没签,不过这样就认为符融使团空手而归那就大错特错了,符融此行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分化晋国的内部势力,如果晋国依旧是以前一样的铁板一块,北方诸侯输掉战争只是时间问题。而符融这次南下建康也摸清了晋国的派系。司马濯为代表的皇室此时最想结束战争,如果北方还有敌对势力存在,那他司马家就还是名义上的共主,如果北伐大功告成,恒玄跟林青山这两个是肯定要称帝的,王彪之也极有可能,谢安手下如今也有北府军和陈庆之一家支撑,称帝的话显得有点不足,但是介于谢安在天下的威望,估计也不会有大问题,一时间天下突然多出了这么多皇帝,如今已经骂名满天下的司马濯又该何去何从呢, 四个司马姓的边境王跟司马濯同气连枝,且他们的封地与北方诸侯国相距万里,除了第一次北伐,之后的北伐均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他们的的态度可想而知,还有那些晋国内部为数众多的偏安派,肯定也不愿意打一场对他们毫无利益的战争,还有那些在北伐战争中已经捞够了好处的人,例如马文才一家,高盛一家等等,他们现在占据着一片空地,需要时间去运营,而且他们也没有必要再往前打了,本身家族势力就不强,如果这一波兵送了,别说江北的这一片空地,江南的势力都保不住,即便侥幸打赢了,而且部队保存完好,但是那些蛋糕他们还有余力去咬一口吗,如果打下去,得利的只有几个巨头,连同为上古世家的韩家,柳家等等也只能沦为几大巨头的附庸,从而分得一杯羹喝,

果然,符融刚走,晋国内部就大谈和平,有些人的意思就是,既然胡人愿意接受周礼教化,以后未必不能成为一家,毕竟除去蝎族之外的其余胡人跟汉人也没什么解不开的大仇,你说他们在进入中原后杀了很多汉人,但是想起胡祸之前那些胡人的遭遇,也就那样了,算是一报还一报。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现在应该暂时休战,等稳固江北已有领土后再徐徐图之,这样一来还可以彻底解决后勤压力过大的问题,原本整个晋国就是偏安思想占主流,原本在北伐战争中占尽上风,继续打下去也算是顺大势的安稳,可是符融带来了诚意满满的和谈计划,许多人都不得不重新考虑现在的局势,

正月过后,朝政重开,上书请和的人如同过江之卿,每一天收上来请和的奏章都能堆满御案,可是朝堂之上争辩不休,以王彪之为首的主战派和御史傅进良为首的主和派争论不休,王彪之虽然占有道义优势,但是傅进良从晋国内部民生凋敝和北方恢复区根基未稳为由建议推迟用兵,显然傅进良还不敢跟王彪之硬抗,选了一个折中的说法,原本在朝廷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的傅进良在短短几天内就成了朝堂上的明星人物,并且在短时间内结成了一个根系庞大的政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晋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偏安一隅,王家的附庸,如周家,陆家,马家如今也是一样的态度,他们的家族已经在北方占了一块地,需要时间去运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所剩无几,现在已经不想去帮几个巨头打一场对自己家族毫无意义的战争。民心所向,按理来说这件事不应该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可是晋国内真正的大家族除了司马家,都在力主北伐,并不属于巨头之列的其他一流大家族也愿意跟着王彪之他们去打一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战争,这就很尴尬了,最后无奈只得由一个三品御史承头去跟位高权重的王彪之,谢安争辩。这事吵了整整两个月都不见有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反正现在的局势就是现在晋国八成的士族都不想开战,,还有一成摇摆不定,剩下的一成就是王彪之为首的大士族联盟,可是那不想开战的八成大多数都是泊县三大家族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小士族加上一些二流世家,那一成摇摆不定的有一小半是祝家庄这种武力值几乎为零的大户,不管打不打他们都是一样的出钱出粮不出人,最后打出个什么好歹来也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还有一小半就是那种手里有几千人的私军,钱粮储备还算富庶的士族,他们没想去争天下,他们就是不出钱粮只出人,打完仗还是回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剩下的一半就是杭州马家,梁城高家这种已经捞到了好处不想再打的士族,只是没法明面上跟王彪之站在对立面,所以选择不表明态度,毫无疑问,这些摇摆的士族清一色的二流世家门阀,王彪之那一成更不必多说,清一色的一流世家加一些附庸。就武力值而言,王彪之为代表的一成世家可以碾压主和派的八成,即便加上那些摇摆的所有二流世家,结果也不会改变,只是要费一些手段和时间而已,可是如果强行统一意见,晋国一场内乱下来,北方的胡人怎么办?岂不是让他们坐收渔翁之利?还有一个问题,那八成的世家虽然武力值连一伙四五十人的土匪都不如,但是他们提供了晋国几乎所有的税收和军需钱粮。一流世家之所以能养那么多军队,就是躺在朝廷上吃红利才发展起来的,每年这些一流世家不但不用上交一分税粮,还要接收各个世家送来的孝敬(保护费),和朝廷的例行赏赐(供奉)。王彪之就算对他们不满也不可能直接用武力来统一意见,毕竟如果没了他们,王家一年收入要降低七成。这种损人还伤己的事王彪之当然不会去做,可是跟他们谈就能谈出个结果来吗?

从这个结局来看,苻坚身边也有高手,只让符融带了价值十几万两的供奉来建康走了一圈,然后就真的把局面稳住了。现在战局对秦国极为不利,跟晋国平稳运营下去对秦国更不利,抛开双方现在的体系效率不谈,就账面上的人口和耕地数量都悬殊一倍多,主动出击防止差距拉大才是正手选择,除非苻坚自信在开局大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在运营上占到便宜,缩小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苻坚如果非要这么认为也存在有客观条件,晋国为了巩固已有的领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江北定居开荒,等局势稳定下来起码也是三年以后的事了,而苻坚现在手里有北迁的四百万平民,这四百万人中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北方连年战乱正好荒废了许多良田,苻坚大可用军屯的模式来组织这些平民开荒定居,苻坚有主场优势,这些平民定居之后的第二个年头就能给苻坚提供税粮,这样一来就能领先晋国四年时间,虽然进入晋国的生产爆发期之后能把落后的产能慢慢追回来,但是苻坚在这四年的优势期内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出兵干扰晋国一方屯田,或者静观其变等晋国内人心思变,彻底放弃北伐,亦或者等晋国主战派和主和派分清阵营之后大力扶持主和派,打击主战派,缩小两者之间的武力差距,让晋国内出现新的对立局面,事实上苻坚一直都没想清楚,为什么这一次晋国北伐的意志会如此坚定,以往北伐,都是主持北伐的集团拼尽全力,然后其他人或混日子凑人头,或暗地里拆台趁机捞取好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恒温的后两次北伐,恒家冲得最猛,最后也伤的最重,王家,庾家等跟在后面不打硬仗,以保存实力为主,而谢家则趁机挖墙角,发展自身,经过谢安一番大师级操作,把陈庆之从恒温麾下挖过来变成了自己的死党。上次苻坚南征谢安趁机还用朝廷粮饷组建属于谢家的北府军。大战进行中还通过一些不痛不痒的袒护搞好了跟林青山的关系,趁机挖来了张翰和赵去病两员大将。

这次北伐苻坚本来预计的是,王家谢家联姻主导北伐,出力最多,然后林青山偷偷摸摸的扩军发展自己的林家军,恒家跟谢家有仇,肯定会拆台。可实际上完全不是想象中那一码事,所有的一流家族全部联合一心,林青山一开始也在混,最明显的事情就是抢夺那一批军马,徐州会战后来原因也查清了,确认那只是一个意外,不是林青山的本意,再后来神头岭一役,林青山一次就扩军上万,王彪之和谢安竟然没有做出任何限制措施,任凭林青山一波肥,要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兵,只要跟了林青山之后都能以一当十,林家军一万人可抵十万精锐,再加上神头岭屯田大局已定,林青山这一万人算是彻底吞下了,苻坚没想明白,如果任由林青山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北伐结束以后肯定又有一统天下的混战,到那时,恐怕晋国所有士族联合在林青山手里胜算都不到一成。苻坚一度认为王彪之他们肯定是疯了,再说本来该拆台的恒家,竟然也出兵三万助力北伐,虽然这三万人没什么卵用,但是恒玄没有趁机拆台就已经出乎所有人意料了,苻坚自然不会信谢安所说的为了民族大义,全国才团结一心,他们肯定是因为某个不可告人的原因才走到一起,并且所有人都能从事情结局捞取足够的好处才举兵北伐,苻坚为了对症下药,派了上千个暗探潜入各大家族打听这个原因。可得到的回答都是:好像只有各大门阀主事的少数几人才知道这个原因,至于具体有没有这个原因都不能确定。

恰逢此时,苻坚身边的高人向苻坚献上了这一条阳谋,既然动不了顶尖世家就从下面的杂鱼入手,晋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其实并不比秦国内部好,只是因为现在谢安主政,总体吏治环境还能过得去,同民族之间没有大的社会裂痕才得以苟存,即便如此,晋国内部还是绿林林立,豪杰并起,孙恩一流已经成为晋国内部的顽疾,如果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林青山在塖县扎根,上次洗劫杭州之战恐怕就是揭竿而起的称王之战了。果然,这条妙计正中晋国的痛楚,

一个月的时间就分清了阵营,秦国使者开始密集往来于两国之间,明的暗的都有,之后建康的局势可谓无比精彩,主和派的官员被密集提拔,傅进良官升两级,担任京兆府尹兼左御史长,而且官衔升至一品,二品官一品衔。这种操作在晋国也是常有的,因为有些掌握实权的世家核心人员比如恒温,王彪之,恒玄等人各个在还没有入朝为官的时候就被钦定为下一任家主,手握大权,这种时候朝廷自然不能让官位高的人给他们行礼鞠躬,这样打的是朝廷的脸,所以先给他们搞一个一品官衔顶在头上,然后城防营和御林军也开始密集扩军换人,安插了不少主和派的人进去,同时踢出主战派的人,把两面派和世家亲信边缘化,这已经是要夺兵权的意思了,可是王彪之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即便这一次再次掀起百官罢朝的大戏,如今皇室是真的‘民心所向’,恐怕不会有任何效果,建康的兵权整理妥当过后,主和派又开始转向地方,朝廷空缺的官职在半个月内就被主和派塞满,然后傅进良回老家干了一件大事:拿着圣旨招降所在郡县内的土匪,给他们正式的兵员编制,原先的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官军,而且成为了傅进良的亲信。前后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然后其余人也有样学样, 在他们看来,收编起来的土匪战斗力肯定要比现招的农民军高很多,而且顺手就解决了本地持续数十年的匪患,可谓一举两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