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第2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甲二、生命的转变 分二:乙一、会归心性;乙二、仰仗佛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我们看甲二,生命的转变。

净土宗的修学,当你选择了净土法门,你这辈子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怎么样念佛;第二个,怎么样往生。你要注意这两件事情。当然,从基本功来说,我们必须先把心中的佛号建立起来,就是想办法在无量无边的妄想当中先拨开一个角落,先建立起一朵佛号的莲花出来。也就是说,让佛号在心中有一席之地,先做这件事情。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妄想都灭掉,也没那个本事,至少让佛号跟妄想并存。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求。

怎么样让佛号在心中能够生根呢?那就是你要跟佛号建立一种关系。如果佛号跟你没关系,你只是痛苦的时候暂时拿来用一用,你跟它没什么关系,那这样佛号一辈子都念不好。佛号跟我们的关系就是,它是我们生命唯一的救拔。就是,离开了佛号,你就完了,就这样讲!当我们失去了佛号,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够受生死业力的折磨,而我们一点抗拒的力量都没有。你有这样的认知,这个佛号就容易念起来了,这样妄想就不是问题。

其实,念佛就是那一份的坚持。印光大师说得好,念佛只有一种观念: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当你坚持的时候,妄想就怕你,就这样子。你要不坚持,妄想就越来越大,就这么回事。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真妄不两立;你光明一强调,黑暗就消失掉;你光明一落,黑暗就出来。道理就这么个道理,两个互相对峙的。

掌握了念佛的核心思想,你这个人念佛,不管你念几声,至少你这个人上路了,你知道怎么操作佛号了。

那么,接下来你就有资格来谈一谈往生的问题了。就是我念这么多佛号,我怎么样在临终的时候让这个佛号从一种资粮、从一个种子而转成一种往生的现行?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能够现在其前,要把力量现出来,这个问题就很复杂,非常复杂了。这没那么简单,这跟念佛不一样。念佛很简单,因为念佛,你不用处理其他问题,你就把佛号念起来。但是你要变成往生,那是什么概念?那是一个生命的改变啊,诸位!以开车来说,你以前是开这个跑道,现在要换一个跑道。什么叫作往生?简单地讲就是,你要把一个在娑婆世界流转的生命,换到极乐世界去受生。那这不是开玩笑的!就算你没有断烦恼,这也不能开玩笑。

这样讲,有几个因素要改变。

当我们谈到生命的改变,就有三种因素要改变:第一个,你的业力要改变,你不能让业力一直在那里活动。带业往生的前提,就是要让业力沉淀下来,你不能刺激它。你老是刺激它,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诸位!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是无量劫来的栽培,那是熟境界;你念佛,你一天在佛堂里面就待了那几个小时。你一旦把业力刺激起来,你就不是它对手了。所以,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临终的时候业力是在沉淀的状态。只要你让业力活动,不管你一天念几声佛号,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的业力是沉淀的,只有一种情况!所以往生第一件事情,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

当然,这个业力,我们前面说过,它不是单独存在,它跟思想还有关系,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思想。但是调整思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安住的问题,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调整思想。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调整思想,这个妄想就不好调整了。所以你必须要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一念的心性,站在本来就没有妄想的角度来调整思想。

所以,就往生来说,生命的转变就有三件事情:业力的沉淀、思想的转变跟真如的安住。

乙一、会归心性

这三件事情其实是一件事情,我们来看看。我们必须要把这三件事情在内心当中一次完成,就是你怎么样来处理三件事情。

首先,我们先看第三,真如缘起。就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空、假、中的中观,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平常要经常地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的生命归零。不要老是想着你的现在,你越想你的现在,你就越难处理你的生命。一个人老是注意你现在的生命,你就很难改变。按照《楞严经》的角度,就是你要注意一件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还记得吗?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不记得了,忘失来时路了。所以,按照《楞严经》的说法,就是,先把心带回家,先把心归零。就是你还没打妄想之前,你还没有创造业力之前,你是什么样的面目?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安住点。我们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要有一次把生命归零。就是说,你要让这个路走得很熟悉,这个回家的路要习惯。你平常没有忆念真如,你临命终怎么可能忆念真如?这条路你根本没有走过!所以我们经常要把这个回家的路每天走一次,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件事情。

安住以后,就可以讲到调伏我们的过去了,看“业感缘起”。

我们怎么面对业力呢?当然主要是以真谛的空观的道理来调伏我们的过去。诸位!什么叫过去?昨天是你的过去吗?但是昨天已经觅之了不可得了。其实,我们的过去,你也可以说它消失,你也可以说它没有消失。从外境的因缘,它的确消失了。但是过去留下了一个东西,有一个影像留在你的心中。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一路走来,我们的心是有所得、有所住的。我们的心可不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过去留下很多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是感受,受到了刺激,就是人事的因缘给你一个美妙快乐的感受。我们的内心有一种特性,我们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这是本性,这不需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快乐的感受留下来。所以我们会怎么样?捏造很多的影像,开始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感受是瞬间的。我们希望那个感受能够保留,只能用影像的方式保留,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感受在心中安立很多的名言,开始捏造很多的影像,试图保留这种快乐的影像,然后再不断地去回忆它。

这个影像经过你不断地忆念,它的势力一次一次地增长,从妄想变成念想,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念想就很糟糕了。因为,诸位!不是所有的妄想都能够激发业力,不一定。但是,当这个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着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妄想就变成一种颠倒妄想,就是一种专注的念想,它就一定能够激发业力了。这个就是带有业力的妄想。

一般净土宗的人有什么问题呢?他念佛的时候,面对这种颠倒妄想,他做两件事情:第一个,用佛号去压它。他有时候压得住,有时候压不住。第二个,就是转移目标,我不去想它。所以这个颠倒妄想一直存在,因为你没有处理它。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一个还灭的因缘,它当然存在。墙角有一个垃圾,你不去看它,你不去扫它,你摆一个花盆在它的前面把它遮住,它还是在。

净土宗为什么很多人临命终的时候生死那一关迈不过去?因为你没有处理好你的过去,所以造成了一种所谓的真妄和合。就是憨山大师说的,一个不调伏颠倒妄想的人,“佛号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临终的时候,真妄现前,佛号也现前,妄想也现前。你们猜猜看,哪一个势力大?当然妄想势力大,因为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都有盲点,除非你是再来人。只要你是正常投胎的,你一定有问题,对财富、感情、名声,你一定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东西,你才会坐在这里,你才会来投胎的。也就是说,你上一辈子临命终的时候,一定“仁者心动”,一定是你一种强烈的颠倒妄想去刺激了某一个业力,所以我们才来投胎的。这个妄想,你不对治它,它就永远存在。

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可没有人要你把妄想消灭,不是。就是把它放下,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放下之道,简单的修就是无常观。你观想这个影像是生灭无常的。无常,它就能够得到两个概念:

第一个,无常故苦。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打这个妄想?因为你假设这个妄想会给你快乐,因为你曾经在这边得到甜头。我们当然相信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的经验,这个妄想会留下来,就是它曾经给你快乐,所以你认为它以后也会给你快乐,我们会由此类推。其实错!它会变化。它以前给你快乐,现在会伤害你。所以,无常故苦,因为它不安稳。这第一个。

第二个,苦即无我,它没办法掌控。诸位!快乐的成立要两个条件:第一个,它必须要稳定;第二个,它是可掌控的,你能够随时去掌控它,你能够随心自在。如果你是不得自在,那这个快乐不成立。

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用无常的智慧去照它,它马上现出原形:第一个,苦。深明苦谛。第二个,放弃主宰,你没办法去掌控它。这个妄想对你没好处的,你自己去惹尘埃的,本来无一物,你自找的。而你找了这个妄想,它不断地变化,它给你痛苦,让你不得自在。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化解我们的盲点,我们认为它是快乐的、是长久的、是自在的这种概念就消失了。消失的时候,这个妄想对你的引导牵动力就降低了。

诸位!“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临终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从娑婆世界的业力跳脱出来,稍微念几句佛号,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而有些人就没办法从娑婆世界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不要说念佛了,他从过去都走不出来。当然有些人说,因为我业障比较重啊!不是你业障比较重,是因为你妄想打太多了。这跟妄想有关系呀,诸位!

我再讲一次。业力,当你造了以后,它是种子位,它是一个种子,它没有主动攻击你的力量。你不刺激它,它不会主动攻击你的,是你去惹它了!如果业力有主动的攻击能力,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带业往生也不成立了,那每一个人都要消业往生。那就惨了,那净土宗就不是一生可以成就了。业力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主动攻击你的力量。它没办法主动攻击你,必须要你去刺激它,它才会转成现行。

那么什么东西刺激业力呢?就是你的颠倒妄想。诸位!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坚固的颠倒妄想。不是你一般的妄想,你日常生活里面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妄想跟你临终没关系,那没关系的。有一种妄想,它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一次的;第二个,它出现以后,你几乎没办法控制它,“深生好乐”。诸位!这个妄想,请你小心。如果你不用无常的智慧来调伏它的话,临命终可能就是因为它把你留到娑婆世界了,你今生就功亏一篑了,你再多的佛号都没有用。

我再讲一次,生死业力只能带走。你不能够说,我先把它激发起来,我再跟它拼了。激发起来你就完了!所有往生一定是带业的,没有人把业力激发起来,没有。所以,不要激发业力,你就必须注意你过去的人生那些美好的回忆,这些颠倒妄想你要小心。它曾经是你的美好的回忆,但是如果你不处理,就变成临终往生的障碍。就这么回事儿。而这个东西没有人可以帮你处理。阿弥陀佛是法界身,但是他的功德,也只能够在你念想的时候加持你。如果你念想不正确,他是没办法加持你的,他必须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所以,诸位!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不要去刺激业力。你不要刺激业力,你就要注意你内心有很多坚固的颠倒妄想,要注意,要慢慢把它消灭掉,而不是一昧地逃避。如果说,我打这个妄想,我就转念念佛,结果你是如石压草!你平常可能压得住,临终你就压不住了。所以你必须面对它,用智慧去观照它,让你看到它的真相,它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快乐,其实它是无常、苦、无我的。

这是第一点,就是我们过去在人生的美好经验当中捏出了这些颠倒妄想,一定要让它调伏下来。

第二个,我们怎么开创我们的未来。那当然这个就是假观了,赖耶缘起。中道的思想,所谓真空妙有,就是假观。这个假观,它一定要借相修心。我们前面的调伏也是一个相,但这个相是从感受、妄想、执取,自己捏造了一个假相。而现在这个极乐世界的相是一个新的相状,一个来自于名号功德的皈依相状、来自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好乐相。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降低生死的业力,一方面要加强往生的愿力,就是往生的念想。那么这两件事情,都要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里面,去走出过去、开创未来。这个是平常的功夫了。

临终的正念,基本功: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这个佛号是安住、是调伏的状态。安住,就像夏莲居老居士说的:“生本无可恋,死亦无须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他对生死看破,本来就没有生死;虽然没有生死,它有如梦如幻的颠倒想,就是调伏的问题了。正常情况,你如果处于不调伏的状态,弥陀是不会现前的。阿弥陀佛只有一种情况会现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就是说,你要让阿弥陀佛现前,你自己要在安住、调伏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走出过去,你根本没有未来可言,你的人生只是辗转相续,把今生的因缘再相续下去。

举一个例子。佛印禅师有一天在河边经行散步,突然间有一个女子投河自杀。佛印禅师一看不对,就跳到河里把她救起来。救起来以后说,你这么年轻,怎么就要自杀呢?她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这日子没法过了。怎么呢?她说,我跟我先生结了婚以后,有一个心爱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因为我照顾不好,就生病死掉了。佛印禅师说,那你结婚多久了?她说,我结婚三年了。那你没有结婚之前是什么情况?我没结婚之前是一个少女,过得挺好的。佛印禅师说:那你现在的人生,你跟先生也离婚了,儿子也没了,那你就回到三年前嘛,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是,你经过这三年的婚姻,落下了很多的影像!但是因缘过去了,你的心没有走过去。你的心没有走过去,你的心活在过去。

这个女子,如果她不用无常观来调伏她过去这三年里面快乐的影像,看样子她是有点不甘心了。因为人生本来就“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跟你先生的因缘就三年,你跟这个儿子也是三年的因缘。人生很真实,它把你的因缘如实地现出来;但是我们的心不真实,喜欢打妄想。所以,这个女子,如果她没有调伏,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她未来有两件事情会出现:第一个,她一定会继续轮回。光是她这个妄想,如果走不过去,它一定招感生死业力。第二个,她跟她的儿子、跟她的先生,未来还有很多的事情,还有很多的因缘的互动。

所以诸位!人生的可怕是怎么回事啊?叫作辗转相续。业力的可怕就是,它这个地方 A 创造了 B,B 创造了 C。就是说你不能让它相续。所以这个临终的正念只有一种概念,叫“断相续心,破和合识”。这个转动的轮盘转到这个地方,结束了,不能再转下去了!

当然,业力要不要相续,就看你的妄想有没有相续。诸位!只要你现在的内心还有什么事情过不去,最好现在(临终之前)让它过去。如果你这个坎没有过去,你临终这个坎就过不去了。过不去的后果就是,你要为这个妄想付出再一次受生、受老病死折磨的代价。折伏现行烦恼,就是在讲这件事情。所以,所有往生的人的基本功,他的佛号是安住、是调伏的。

乙二、仰仗佛力

能够走出过去,安住、调伏,你才有资格讲引导,让佛号引导。那怎么引导呢?我们往下看感应道交。看乙二,仰仗佛力。

我们前面透过提起佛号以后,安住心性、调伏过去,现在就有资格谈感应道交了,引导。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的念想,一个是从人生的经验得来的。人生经验得来的念想几乎都是错的,因为它受了感受的刺激,透过妄想,透过执取。这个大概都是跟生死业力有关系的,跟生死业力相通的。这一部分的妄想,当然我们要去面对,要去处理。第二个是来自于经典,佛陀的圣言量,依教起观产生的念想。这个是要建立的,就是往生的念想。

那么这个往生的念想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牵涉到感应道交。我们来看第一个。先看看佛陀的功德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的功德力是圆满义、自在义。他是遍一切处,不管你在台湾,在新加坡,在大陆,在澳洲,都有佛陀的功德。而且佛陀是自在的,他不受束缚的。但是,一个自在的佛陀,当我们要把这个功德转他成自,要落实到每一个生命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就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必须对极乐世界要有念想。

就是说,凭什么这个佛号在你临终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往生的力道?因为你临终提起佛号的时候,你要念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如果你这个时候想的是娑婆世界,这个佛号可能就变成一种人天的快乐了。所以,我们心中的念想对佛号是有引导作用的。阿弥陀佛是普门示现,但是他不能主导你,他不能决定你要去哪里。就是说,你喜欢怎么样,你是什么样的希望,他就满你的愿。他这个他受用的功德,只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所以说,当我们念想的是佛陀的功德,是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那我们就能够现出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投入弥陀的功德当中。所以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是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有可能契入弥陀的功德海,因为所有的功德都是从心想出来的。

诸位!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凭什么你能够受用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它从两件事情来,两件事情:第一个,当然阿弥陀佛要先把它创造出来。阿弥陀佛没有创造,你怎么打妄想也没用,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第一个,弥陀要把这个功德创造出来。第二个,你在佛堂的时候就要有这种念想。一开始只是念想,一个想象,到最后的时候突然间就弄假成真了。就是这样来的。

诸位!如果一个念佛人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概念,你百分之一百不会往生,因为不合乎因缘所生法。你心中没有念想,你怎么会出现这个果报呢?你如果能够往生的话,你就把“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理论推翻了,完全推翻了。平常都没有极乐世界的念想,就突然间莫名其妙往生了,没有这回事情!

比如外道。诸位!一贯道念佛的人多了去了,外道一贯道也有很多人念佛,你觉得他会往生吗?他不会往生。他们念佛,只是他心情不好,他来念佛,他当一个皈依境而已。他没有一种往生的念想,他怎么往生呢?他只是在念佛,他不是修净土法门。

所以,“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你可千万不要忽略你的念想。你现在的点点滴滴的念想,已经在累积一种感应道交的能量。你临命终的时候极乐世界凭什么现前?莲花凭什么现前?“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是这样来的。阿弥陀佛创造了,你的念想感应道交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台湾的雕刻师,他做了很多经典的雕塑。他用木头能够雕出各式各样的马,躺在地上的、走路的、在草原上奔跑的马,各式各样的马。有人就问他,你这个马是怎么雕刻出来的?这雕刻师说,我拿这个木头的时候,我拿这个雕刻的刀要雕刻的时候,我心中先有个影像,一个马的影像,然后我一刀一刀雕刻的时候,才把它雕出来了。诸位!他先有影像,才把这个马雕刻出来。不是说他都没有影像,然后自然就雕出来了。一切法没有自然生。为什么你拿雕刻刀雕刻不出马呢?因为你心中没有那个影像。

也就是说,雕刻,他这个雕刻的刀,一刀下去,它是没有自性的;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每一刀每一刀(假设这个刀要一千刀),他凭什么把这一千刀引导到一个马呢?因为他心中先有个念想,所以才把这一千刀的雕刻会归成一个很漂亮的奔腾的马,因为他先有念想。

诸位!你凭什么说你所有的佛号临终的时候要把极乐世界的莲花给念出来?很简单嘛,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要有极乐世界的念想。

很多人念佛是怎么念,你知道吗?他是遇到痛苦,我肚子痛了,没办法了就念佛;欸,念念念念,把肚子痛念好了,不念了。他儿子要考试了,他没有把握就念佛;欸,考上了,不念了。所以他全部是娑婆世界的念想。诸位,很可惜啊!他这个因地,他这个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是打的娑婆世界离苦得乐的念想,他这个佛号对临终来说没有帮助的。他没有往生的念想,这个佛号对他来说叫作离苦得乐,跟往生没有关系。因为“是心作佛”,才可能“是心是佛”,你因地要跟佛相应。你是心作娑婆,怎么可能是心就变成极乐呢?不可能,这因果不符。

所以,当我们一方面调伏过去的娑婆的念想,另一方面干什么呢?建立极乐世界的念想,就很重要了。因为它跟临终的感应道交有绝对的关系。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现成的,但是,他要跟你产生感应道交,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必须有极乐世界的念想。这个叫作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念想生起,是这个概念。因为你没有念想,你也没有这个往生的因缘。

甲三、往生的力量 分二:乙一、总标具足皈敬;乙二、别示三种念想

那怎么样建立往生的念想呢?我们看第三段,临终往生的力量。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乙一、总标具足归敬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往生论》 ——

《往生论》在创造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念想之前,它先讲说,为什么我们要介绍极乐世界的这些影像呢?它讲出两个理由。它说,“世尊我一心”,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时候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个,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是第一件事情,要有皈依的心。

第二个,“愿生安乐国”。要有往生的心。

所以,以下所有的这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念想,就是为了两件事:第一个,加强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第二个,增长你往生的愿力。就是借假修真。

这个总标,就是说,你极乐世界的莲花观,重点不是你把莲花观得多清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要把这个莲花的庄严相、功德相观出来,让你产生皈依的心、好乐的心。重点在这里,清不清楚是其次。你要能够怎么样?“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关键在这里。具足这样的观念以后,我们就有资格来谈往生的念想。

乙二、别示三种念想 分三:丙一、庄严想;丙二、功德想;丙三、成就想

看乙二。这个时候,有三种念想跟我们临终往生是有关系的:第一个,庄严想。庄严想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你要有一个正确的念想。第二个,功德想。极乐世界正报的身心有什么功德,你也要有正确的念想。第三个,成就想。前面两个是因缘的假观,依报正报,这个是回光返照,观照一念心性,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前面两段的目的是建立“我一定要往生”,第三段是“我一定能够往生”。前面两个是我想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后面第三个成就想是我一定可以往生,是这个概念。这三个所缘境不一样,一个是依报的所缘境,一个是正报的所缘境,第三个是观察一念心性,这三种念想要现前。

丙一、庄严想 分三:丁一、大地庄严;丁二 、宝树庄严;丁三、池水庄严

我们先看第一个,庄严想。庄严想有三科:大地、宝树跟莲花。

丁一、大地庄严 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先看第一个,大地庄严。

戊一、总标

我们先看总标。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 《往生论》 ——

在我们修观之前,天亲菩萨先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观彼世间相”。这个世间相是指的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包括大地、宝树、莲花、池水等等。首先我们要知道,极乐世界的这个相状是超过三界道,它是超越三界的果报。我们做一个解释。

我们没有一个人去过极乐世界,但是佛陀要介绍极乐世界依正的时候,他只能先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比方说落日,他为了要让你了解极乐世界的光明相,他只能假借落日;比方说极乐世界清净的大地,他只能用水,清净的水,来表达它的清净、柔软。那么我们刚开始在借相的时候,在悟入极乐世界念想的时候,其实借用很多娑婆世界的相状,这个是正确的,借已知的东西来念想未知的东西。但是你永远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只是借,极乐世界不是真的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真正极乐世界的东西,成就的时候是“胜过三界道”。极乐世界的东西比落日、比水庄严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

那么,它为什么超胜呢?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它的果地的超胜。

因为“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从本质来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是无障碍的。凡夫的心是有所得,所以我们得果报的时候,我们的依报是有障碍的。比方说这边有桌子,就放不进去椅子,因为桌子跟椅子互相障碍。极乐世界的东西往往是互含互摄,它有光明,它同时也有庄严,有庄严,又有音乐。这个功德的五尘它经常是互含互摄,它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所以第一个,它的本质是究竟如虚空,它是无障碍的。第二个,广大无边际。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一个广大无尽的依报国土,它的正报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

第二个,它因地的殊胜。

那么它的果地功德是怎么来的呢?看因地殊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是弥陀的大悲心跟他无漏的六波罗蜜的善根的功德力所成就的。

那么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总标是说什么事呢?善导大师在解释这一块的时候,他特别提到说,极乐世界的相状跟娑婆世界的相状最大差别,他讲到有漏跟无漏的差别。娑婆世界的相状,你不断地熏习,它会带动烦恼跟业力,所以,娑婆世界的相状你真的是越少接触越好。所以说,为什么到晚年的时候,佛陀要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因为你六根所得到的东西都是有漏的相状。

但是极乐世界的相状不是这样,它不需要“都摄六根”。你按照佛陀的文字这样的引导——“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相状跑到你内心的时候会产生两种功能:第一个,消除罪障;第二个,往生净土。

所以,此相状非彼相状。它先拣别极乐世界的相状,那跟凡夫的业感缘起可不一样,它是弥陀的善根力、慈悲的愿力所创造出来的,那是本愿功德所变现的,那跟业感缘起的相状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先讲到一个总标。今天讲的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和尚慈悲!弟子有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人的一念心性具空假中三观,那么是否可以请和尚慈悲开示一下。

【师父答疑】心性,它是清净的、具足的。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要处理人生的问题,要先超越人生,你要把心——这个一心三观先讲一心,就是你要回到原点来处理,你不能站在你现在的地方来处理。你现在已经没法处理了。所以,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站在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站在你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功德的角度来忆念极乐世界。你本来就具足,所以忆念极乐世界是正常的,打妄想是不正常的。你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大乘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信心你一旦建立,你就赢了一大半。

就是说,凭什么无量劫的妄想能够在短短的几年让你调伏?凭什么?凭的就是达妄本空。它本来就不真实,它本来就没有,就是凭这个概念。如果你今天不回归到生命的原点,那表示这个妄想都是真实的,你凭什么跟它对治呢?哦,你一天在佛堂就两个小时,你一天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你就想用两个小时的佛堂跟二十二个小时对治啊?你这不开玩笑嘛!是吧?凭的就是真能破妄,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我凭的就这件事情。所以,诸位!处理问题站在什么角度很重要,先把心归零,这第一个概念。

好,一心安立以后,就可以讲三观了。空,就是调伏,意思就是把这个东西消灭掉就对了。从往生的角度,以我们现在的心,我们现在正常人是不会往生的。如果你今天念佛,你没有遇到佛法,你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你不会往生的。你不会往生,因为你会来投胎。你就是娑婆世界的念想很重,除非你再来人。一个一贯道的人,他一辈子念佛,他都没有学习极乐世界的庄严,你觉得他会往生吗?他不会往生的,他只是在念佛,因为他没有产生感应的力量。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所以正常人是不会往生的。

那怎么办呢?要调整,要做心态调整。一个人从一种娑婆世界的念想要变成一种往生,要做两种调整:

调整你的过去。我们有很多的过去,有的过去它没有在生命留下痕迹,恭喜你!但不幸的是,有些过去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你要小心!它没有真正地过去,它黏在你的心中。你现在不处理,临终你就完蛋了。“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些颠倒妄想平常都是你把它养得肥肥胖胖的,临命终的时候你就不是它对手了,所以你必须调伏它。

调伏它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从根本上否定它。你要不断告诉自己你本来就没有,我的心本来就没有。就像镜子,这个镜子买来的时候很干净,它上面弄了很多灰尘。这个灰尘放那么久,你凭什么把它擦掉?因为这个灰尘本来就不是在镜子上面的,对不对?如果这个灰尘本来就是镜子的一部分,你擦得掉吗?如果人生本来就是邪恶的,那你怎么往生呢?如果人性本来就是邪恶的,那完蛋了,你怎么修都没有用了。

佛法认为,人性也不是善良,人性是清净。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如果人性本善,那你怎么会变坏呢?人性是善良,那你怎么变坏的?它就不受熏了!按照佛法的意思,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叫作清净,所以它可能变恶,也可能变善,因为它受熏。所以,首先你要处理你的过去的问题点,先拉到你的一念的清净心。站在清净心的角度,先否定它的存在,你就赢了一大半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就是一个虚妄和合的影像,经过我的打妄想来捏造,它才暂时存在。

这个时候你再用空观。

当然空观有两种:一种是缘起性空,这种不带苦谛的空。但这种空力道太薄弱,师父没有介绍,师父讲的是带有厌离心的空,就带有苦谛、诃责的空,就是无常的空,因为这个力道比较强,药性强。所以空观有两种,一种是中观的思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这种操作起来,药太轻,它只适合在这个妄想形成的时候,你对这个妄想不是贪爱,是一种责任感。有些人的执着是因为责任感,但这种人少,大部分都是因为贪爱,你去惹它。

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是抚尺抓住我,还是我抓住抚尺?当然是我抓住抚尺!因为我抓住抚尺,所以我才可以把它放下,恢复我的手的清净。诸位!你不要老是觉得说,妄想放不过你。其实错!是你放不过妄想,知道吧?你说,欸,我一天到晚打妄想。你自己要这样子的,难道不是吗?你自己要这样子的嘛!妄想本来是没有,是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你自己把它打出来的。所以“既从心起,还从心灭”,解铃还须系铃人,你把它打出来,就必须你去把它消失掉。

怎么消失它呢?伟大的佛陀知道,说我们为什么打妄想?因为你认为它会给你快乐,简单讲。咱们古人不是有一句话吗?回忆总是美好的,对不对?你看人很奇怪,两个人在一起经常吵架,吵得很厉害,一离开的时候老是想他。有没有?因为你离开他的时候,你想他美好的一面,但是一见面的时候又不是这么回事了。所以打妄想的可怕是怎么样呢?就是说娑婆世界其实伤我们很深,害我们很重,但是我们对娑婆世界的妄想,我们老是记得它美好的一面。这个很糟糕,你知道吗?

其实诸位,你一生走来,你觉得快乐多还是痛苦多?你觉得人生值得吗?你觉得值得吗?你觉得人生值得吗?我觉得人生得不偿失啊,快乐太少,痛苦太多。当然年轻人可能听不进去了,大概五十岁以上会同意我的看法,对不对?我们不能说人生没有快乐,但是人生的快乐付出的代价太大,不成比例,譬如刀上的蜂蜜。但是为什么我们来生还要轮回呢?因为对娑婆世界,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我们总是去记得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这是一个很大的盲点。我们没有看到它曾经折磨我们这一面。所以我们必须要修观,来对治心中的妄想。

娑婆世界的可怕不是外在,是在我们里面,内心的妄想。我们对娑婆世界产生错误的解读,这个是会启发生死业力的——爱取!在十二因缘里面说,一个人有业力,要透过爱取再产生有。这个“有”就是这个业力可以得果报,变成现行。所以,我们要处理我们以前对娑婆世界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影像,这个影像是一种错误的影像,就修无常观,让它慢慢地脱落。以前老是抓着不放,现在就是“放四大,莫把捉”,把它放掉就好了。因为放掉它就消失掉,它本来就没有的,是我们自己惹来的。

这个空观的智慧就是调伏过去的妄想。

那么假观呢,你不能只是把过去放掉,你还要有个极乐世界。如果你只是这样把过去放掉,那就进入偏空涅槃了。小乘人就是把过去灭掉就没事了,但净土宗不是。净土宗它“厌离娑婆”,它还得要怎么样?还得要“欣求极乐”啊,它要创造另外一个生命。极乐世界当然有生命现象,极乐世界有依报、有正报。我们后面看它有正报、依报的庄严,它是一个有生命现象的地方,它可不是小乘的偏空涅槃。有生命的现象当然要创造,这个道理也是一样,也是透过念想。只是这个念想是从智慧的观照产生的念想,就不一样。就是假观,是吧?所以,现在你如果心态不改变,你念佛念一辈子,你来生会继续在娑婆世界流转的,因为你的念想没改变。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减少娑婆世界的念想;第二,加强往生的念想,净土的念想。是做两件事情。当你临命终的时候,往生的念想势力强过娑婆世界的念想,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句佛号就够了,不用多。

净土宗,重点在感应道交。净土宗成败的标准,佛陀没有讲数目,净土宗是只论感应不论数目。你念一万声,你没有感应就是没感应。你一万颗石头就是石头,它不可能变成钻石。净土宗的往生从来就不是从数目上判断的,是能不能创造一种往生的感应道交。是你已经往生了,那数目才来决定你的品位。

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们被外在的环境误导,我们的心已经是偏向娑婆世界,现在要透过一种一心三观把它调过来,再往极乐世界的地方倾倒。

比如一棵树。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往生,那随时要准备好。当你这棵树是往西方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你随时把它砍掉,它只能够往西方倒下去。是不是这个概念?随时做好准备。所以,虽然不断惑,但是要调整心态。就这个概念,这一心三观就这样。

当然,空观,其实在无常观讲过,现在重点在假观,怎么建立往生的念想。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师父,我们在拜佛念佛的时候,我们要创造往生的念想;那在我们要观想佛的时候,是观想佛放光加持,还是观想佛持莲花来接引?哪一个比较好?

【师父答疑】这个借相修心,既然相只是借的,重点在修心,那么这以下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倒不一定每一个都熟悉。但是,如果你学到某一个庄严,学到某一个功德,能够打动你的心,这个相状请你把它留下来。有些人对极乐世界的宝物,说我听到宝物没什么感觉,那不要勉强。你一定要借假修真嘛,你还是要顺着你过去的习性。你看有些人看到宝物没感觉,但是要看到,哦,极乐世界有光明,这个很好啊!他很喜欢光明,那就从光明下手。就是说,哪一个相状会激发你往生的愿力,这个相状对你就是妙法。这样懂吗?

是借相,那当然就每一个人借的相不同。不管借什么,你借你的,他借他的,但是目的是什么?修心。这样懂吗?不管是什么相状,它能够启发你往生的愿力,这对你就是最好的相状。但是作为师父,我必须要全盘介绍,因为我不知道你需要什么;那就着你一个修行者,你找你相应的相状去修,事半功倍。

但是你不能对极乐世界一无所知,那不可以,因为你本身没有好乐。一个人对一个东西是空白的,不可能生起好乐,这不合乎人性。你心中没有相状,你不可能好乐一个东西。如果对极乐世界没有好乐,那你只能够被娑婆世界牵着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让极乐世界的力量强过娑婆世界的力量,所以要调伏过去、开创未来。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