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丙二的“功德想”。

佛教解释我们的生命现象,主要的观念,是说诸法因缘生。一个杂染生命的生起,或者一种清净功德的生起,背后都是有一定的轨则跟章法的。它不会莫名其妙生起,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掉,不会的,事出必有因。

那净土宗临终的人是怎么回事呢?说这个人,他本来是一个人,结果他临终的时候往生到净土去了。这个就表示一个杂染生命现象的消失,以及一种清净功德的显现。因为我们往生不是从零开始,我们现在已经是在杂染的缘起上换了一个轨道,把它从一种生命的辗转轮回现象,硬生生停止下来,然后把它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轨道去。

所以,我们讲“往生”,其实太过简略,也不够符合事实。严格来说,净土宗的往生应该叫作“带业往生”。你没有把生死业力处理完,你怎么往生呢?咱们今天不是从零开始去往生的。哪一个人是从本来面目的零开始去念佛的?多是在娑婆世界流转很久、造业很多,然后才开始求往生的。你现在要往生,那过去的业怎么算呢?只有一个方法,把它带走。

那么什么是“带业往生”呢?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业以后(当然造业是一种身口意的活动),但是造完以后,这个业力会从活动状态变成一种静止的状态,叫作种子位。你造业的时候是一种有为的造作,但是你造完以后,它变成一种寂静的业种,一种潜伏的功能,一种睡眠的状态。所以,临命终的人,要从娑婆世界的轨道、娑婆世界的因缘,转到极乐世界的因缘,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触动、不能激发过去的业力,这样你才可能从这个地方跳过去的。

当然有人就问了,带业往生,你说我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不要去刺激它,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可也造了很多的善业啊,比方说我持戒、修福、忍辱,我临终的时候这个善业也不能激发它吗?也不可以!

诸位,往生可不是靠善业力!我们修的这个善业算什么?你去读读《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不但罪业不能活动,连善业都不能活动?因为我们造善业的时候,从本质上是有漏。我们造善业,哪一个人依止菩提心、空正见了?多半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你造善业的时候,你可是为自己着想,你的心中是想因为这个善业的因缘让来生快乐啊!你曾经想过要把这个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吗?这个念头我看很少,所以你是依止私心。诸位!极乐世界的功德,那是一种无漏的,叫作功德庄严。我们这种有漏的善业怎么去庄严无漏的功德呢?不可能,这本质不一样。所以这第一个,本质不同。

第二个,数量也不同。我们凡夫的有所得心,造善业的时候不能普遍,我们只会对我们喜欢的亲属去造善业,所以我们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业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到了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体,那叫作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啊!这是你的善业庄严的吗?当然不是。

所以,净土宗,诸位!我们未来的功德,极乐世界,你享受的时候,跟你今生的善业没有太多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利用临终的正念把极乐世界功德给感应出来。哪是你的善业庄严出来的?你这个善业,有所得,又有漏。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罪业不能动,善业也不能动。这就是为什么临终不能起恶念,临终也不能起善念,娑婆世界的念都不可以。临终只能起正念,不能起善念,因为它跟你的善念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造了善业的意义,只是让我们临终无障碍,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如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业感缘起的角度来看净土会觉得很多矛盾:为什么这个人造了五逆十恶结果却往生了,这个人平常造了五戒十善却没往生?这个跟业力根本没关系。

当然,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必须是经过忏悔。就是你现在这个业还在造作,那对不起,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净土宗虽然不重视业力,却很重视你的思想。其实我们造一个罪业,重点不是你所造的业,重点不在这儿,而是你一定有一个烦恼在活动。这种相续的烦恼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临终的时候一定会去触动罪业。

所以,净土宗,与其说业力在主导我们,倒不如说净土宗的思想更重要。一个明白感应道交的思想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去改造思想,而不是去修福。当然,修福也很重要,因为你修福,你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在安稳的环境往生,可能性会比较高;好过你临终的时候,一天的大部分在那边急救插满管子,是吧?你的福德力会扮演一种助行,因为福报大的人临终会在一种安稳的环境,叫善终。这对你有帮助,但它不是主要因素。

所以,净土宗生命的改变,从一种娑婆的生命改变到极乐世界的生命,重点不在业力,不在这个地方。你哪是用你的业力去庄严净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哪一个是你修来的?跟你一点都没关系。这个“他力门,果地教”,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感应道交。所以,净土的功德是感应出来的,哪是你修来的?凡夫的这么一点心思,你根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

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在过去生,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曾经做一个商人,做买卖的,赚了一点钱。但是人各有各的思想习气,这个人不喜欢钱,也不喜欢房子,他就喜欢黄金。所以他赚到一定的钱,就把这个钱拿去打造黄金宝瓶。一辈子就用所有的钱买了七个黄金做的宝瓶,用一个很坚固的盒子装起来,再藏在一个山洞。他要是工作劳累之余,跑到山洞去打开他的宝瓶一看,那叫一个身心安乐。众生各有各的执着,因为各有各的念想。他的念想就是住在黄金这一块。

当然,诸行无常,他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是妄想的可怕是,生命结束它不会结束,它会辗转相续,除非你调伏它。他不希望他的黄金消失,因为对黄金的执着,结果来生的时候就变成一只大蟒蛇,盘绕在这个山洞的附近。谁要靠近它,它就吓你一下;你再不知趣,它就伤害你了。这个蟒蛇做了多久?做了五百世。

当然,有善根的人还是不一样,一个有善根的人落入颠倒想的时候,他会回光返照。一个人开始自我反省、回光返照,这个人就有希望。它在第五百世寿命快结束的时候,突然间回光返照,说我这样做是对的吗?我就生生世世守着这个黄金吗?它就起惭愧心了,它的善根发动了。所以这个蛇就爬到马路旁边去,看到一个做买卖的生意人。这个人买卖刚做完,挑了一个扁担准备回去。这个人是谁呢?释迦牟尼佛前身。它说,我这个黄金守了五百世了,我现在想要把它供养给三宝,你好不好帮我带到三宝的地方去?这个人答应了,就扛了一个扁担,左边放这个大蟒蛇,右边放这七个宝瓶,到了寺庙,就如是如是地跟出家师父说。出家师父就跟这个蟒蛇开导,授三皈依,然后开导四圣谛的法门,这个蟒蛇就从蟒蛇的色身跳脱出来,继续做人。

我现在只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从这个公案里面,舍利弗过去的公案,舍利弗到底做错了什么而堕落恶道?你不可以说他贪爱黄金堕蟒蛇,这太超过了嘛,是吧?应该是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他那个阿赖耶识里面本来就有蟒蛇的业,谁叫他去把它启动起来?他错就错在他这个妄想太坚固了。

无量劫来,我们每一个人到现在,讲实在话,谁也没有比谁好,谁也没有比谁差。诸位!带业往生,你千万不要说你业障重、不能往生。你这样讲,是搞错方向了,这跟业障没关系。我讲实在话,无量劫来,我们流转到现在,请你读读唯识学,阿赖耶识有差这么一生吗?我们现在不造罪,主要是不能起烦恼,重点在这个,因为你一造罪就容易带动颠倒想。

所以诸位!净土宗,我们现在已经是背负了无量无边没办法处理的业力,现在只有做一件事情,咱们现在不要去触动它,就做这件事情。成败关键就在这里。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去造善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加强你的正念。也就是说,从净土宗的角度,因为它是他力门的摄受,说实在,阿弥陀佛福报力是现成的,你只要把它感应出来就好。所以,净土宗的修学,从娑婆世界的生命现象转到极乐世界的生命现象,不在业力的改变,而在于思想的改变。你如果明白净土宗,你会知道关键在这里。你不要一天到晚用功却方向错了。

为什么讲千念万念为了临终的正念?你第八识里面有生死业力,有往生的业力,有你曾经在佛堂里面的忆佛念佛的这个愿力。你到底是去启动生死的开关,你还是去启动往生的愿力的开关,这个是开关的问题,就在你一念之间而已。临命终是最公平的,因为你平常起什么念头,临终就起什么念头,非常公平。当然,从念头的等流性,你在死亡到来之前,都还有机会去调整它。你还有机会,你现在还有机会,因为你现在的调整一定会影响到未来。你今天的念头影响到明天,明天的念头影响到后天,这个念头是一种水流的思想。所以诸位,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两件事情:想办法把娑婆世界的念想降到最低,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个,想办法把极乐世界的念想不断地加强,让它坚定广大。

所以,整个净土宗都是在修思想改造,当然还需要配合持名,这我们也说过。我们讲过,理观不碍事修,佛号也不可思议,这个我们会讲到。我们也不能说,那我就不念佛了,不能这样讲。佛号还是得念,因为你要仰仗佛力,唯一的桥梁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圣号。你把桥梁丢掉了,你跟谁感应道交啊?你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请问你,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当然在音声里面。最简单的,你要把弥陀功德现前,音声是最简单的。当然,你音声现前以后,你就是要忆佛念佛,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在死亡之前,把娑婆世界的念想慢慢地减少,把极乐世界的念想增长。等到有一天,极乐世界的念想已经远远超过娑婆世界的念想,那你就是往生有把握了,因为你生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了。所以,我们在平时身体健康的时候,加强往生的念想就很关键。

丙二、功德想 分六:丁一、身心安乐;丁二、衣食自然;丁三、闻法欢喜;丁四、具足五通;丁五、寿命久远;丁六、普贤之德

那么什么叫往生的念想呢?我们这个课程提出三个重点:第一个,庄严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池水庄严,你必须有一些基本认识。第二个,当然就是正报的身心庄严,功德想。功德想我们提出有六段,来跟大家一起学习。这六段当中我们分成三个主题:一个是安乐的功德,一个是解脱的功德,一个是菩提的功德。第三个是成就想。

丁一、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 39 )

我们先看第一段。丁一,身心安乐。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我想,当我们去忆念极乐世界的正报,就是说,未来我在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个天。那么这个果报体,到底他的感受怎么样?这个感受很重要,因为我们娑婆世界凡夫就是想离苦得乐。你看伟大的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的时候,他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呢?你看佛陀没有讲很高的境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先用苦乐的感受来启发我们。到最后,《阿弥陀经》讲到快结束的时候,佛陀话锋一转,才讲到不退转的功德,讲到解脱跟菩提的功德。所以,对一个生死凡夫来说,当然我们最在乎的就是,我今天到极乐世界去,我这个果报体的身心世界的受用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阿弥陀佛给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什么情况。他说,设我得佛,国中天,或者是人(因为凡圣同居土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人,要么天,它没有三恶道),你到这个地方得到一种身心世界的时候,你身心世界那个感受,那个地水火风,会释放一种绵延不断的快乐,这种快乐会超越漏尽比丘。“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诸位!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情况,我们一般做快乐的比较,很少用阿罗汉的快乐做比较。我们一般人说,喔,你这个快乐是欲界的快乐,这个是色界的快乐、无色界的快乐,我们一般都是在三界做比较。但是阿弥陀佛把阿罗汉的灭尽定这种寂灭乐用来做比较,这个地方就有消息了。

首先我们要把快乐分成三个层次,只要你有生命现象,就有三种情况的快乐:一个叫五欲乐,来自于财色名食睡,这种五欲的快乐;第二个叫三昧乐;第三种叫涅槃乐。这三种快乐我们可以区分成两种:一个是杂染的,一种是清净的。

什么是杂染的呢?五欲的快乐是杂染的。因为五欲的快乐它有问题,它必须由外境提供给你,透过六根的感受。这个六根是很粗重的东西,透过六根去感受快乐,有两种过失:第一个,躁动不安;第二个,引生过失。就是说,很奇怪,你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接受那个快乐,它就很自然会启动你的**,带动你的烦恼跟罪业。所以,你享受这个快乐,你未来要为这个快乐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就是有代价的快乐,就像你今天吃刀上蜂蜜,一定要被刀子割伤一样。所以你看佛陀并不怎么赞叹五欲的快乐。

三昧乐跟涅槃乐相对清净,因为他的快乐不用考虑外境,而是由内而外,是从内心的禅定、内心的涅槃的功德,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给我们色身受用。它没有经过六根,所以相对寂静,而且不会有过失。因为没有经过六根的受,它就不会刺激这个想蕴,它不会让你打妄想,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停止的状态。

那到底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五欲乐,是三昧乐,是涅槃乐呢?我们看,从这个经文,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佛陀根本并没有把五欲乐放在里面。他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超越阿罗汉的灭尽定的!那能够超越阿罗汉灭尽定,肯定就是三昧乐跟涅槃乐了,那几乎别无选择了,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不障碍你修学圣道、一种无过失的快乐。你看我们娑婆世界修行,几乎每一个宗派都要都摄六根,教你说,我不管你福报多大,娑婆世界的快乐适可而止就好了,差不多就可以了,你的福报省省花。对不对?几乎没有一个宗派例外。你现在告诉我,说哪一个宗派可以不用都摄六根的?没有,几乎没有。就像禅宗也不敢这样做,他开悟以后也要好好保护他的圣胎,也是跑到山中林下。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在修行过程当中,当然我们不能没有快乐,一天到晚太痛苦也不行,但是对快乐其实是很克制的,要节制的。为什么?因为它过失太厉害了。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对快乐,我们看《阿弥陀经》,好像看不出需要都摄六根,感觉不出来。对不对?我们看依正庄严,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住在宝树上,你看看树叶,欸,树叶现出十方国土的庄严给你看;你到了八功德水,这八功德水流来流去,流动,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我们从前面的经文来看,极乐世界的六根似乎不需要收摄,因为它六尘里面的快乐有一种圣道的力量,他隐隐约约有圣道的力量。

阿弥陀佛他的成功在哪里呢?他知道我们喜欢快乐。然后就像说,欸,你不喜欢吃药,对不对?咱们不吃药,咱们吃巧克力!我就把药放在巧克力里面,是吧?小孩子喜欢吃巧克力,恒顺众生嘛。那么你这个巧克力七吃八吃,就把药给吃下去了,就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伟大的阿弥陀佛知道,凡夫六根喜欢攀缘快乐,因为生死凡夫带业往生,还有凡夫的习气,所以佛陀似乎并没有马上阻止这件事情,反倒是恒顺众生,他把世间的五尘弄得很庄严快乐,然后再把圣道的功德放进去,让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首先知道一件事情,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绝对没有过失,这是第一个。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

我们再看第二个,衣食自然。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我们先做说明。前面我们讲到极乐世界快乐的相貌,我们这一段讲讲这个快乐成就的过程,就是你这个快乐是怎么成就的。前面是讲结果,这地方是讲因地,这个快乐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看看。就是“设我得佛”,你看这个快乐,佛陀一旦讲快乐,那就是针对凡夫,要么就是天,要么就是人,这两种人对快乐要求特别高。所以佛陀就说,这个凡夫的天或凡夫的人,他要有日常的受用,比方说衣服,这个衣服是怎么来的呢?“随念即至。”你心中心想就事成,这个随顺诸佛所称赞的如法庄严的衣服就自然在身。所以这个过程不要去裁缝(裁缝就是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就是决定布料的颜色)、浣濯(就是还得要清洗)。它没有这么多复杂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随念即至,自然在身”。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过失的,那现在我们要探讨一下这个快乐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因缘吧。我们读这段经文,请大家注意,“自然在身”这四个字很关键,这个地方有很多的消息,告诉我们很多的事情在里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娑婆世界的快乐有两种因素:第一个,你要有福报。你没有福报,你说,欸,我很努力!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是吧?成功的在少数啊。这福报是关键。第二个,你要有追求的过程。因为僧多粥少,机会只有一个,想要这个福报的人很多,那怎么样?就必须要去求。我讲实在话,娑婆世界的快乐,你在家里面待着福报就自然在身的,很少,每一个人都要求。求,就有问题了。古德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当快乐要去追求,就是说,机会只有一个,而有福报的人有五个,那这个地方就有得失的概念了,“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很多问题就出来了。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最喜欢举这个例子,叫作文昌帝君。首先我们来看看文昌帝君的过去,他的来历是怎么样。他不是一般人,按照印祖文钞里面的说法,他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就是读书人。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那不是一般人,那叫一个谦谦君子。这十七世做了很多善事。到了第十八世,因为那个时候,秦朝末年,世界大乱,饥荒饿死很多人,他突然间动了一个救国救民的心情。好!他以他十七世的福报,再加上他有一种救国救民的心情,心力跟业力的和合,结果就投胎做汉高祖的爱妃(叫戚夫人)的儿子。

戚夫人生了赵王如意这个儿子,一出来,人家帮他算命,说他有帝王之相。其实在《史记》传记里面,汉高祖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并不是很喜欢那个太子,就是吕后生的汉惠帝那个太子。他老是觉得这个人“子不类父”,就是说这个人跟我个性差太多了,因为汉惠帝个性比较懦弱。赵王如意的个性反而比较像汉高祖,所以汉高祖私底下跟大臣聊天的时候,就想要把汉惠帝给废了,要立赵王如意做太子。

当然,吕后也不是一般人,你看看汉高祖的传记就知道。其实,汉高祖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几次差一点被项羽给杀死,都是吕后用计谋把他救出来。我们凭良心讲,没有吕后,汉高祖早就死掉了,吕后这个人太聪明了,所以吕后是有战功的。当初跟他打天下的这些人,如张良、萧何、陈平,跟吕后都有一种革命情感,他们怎么能够允许呢?所以联名上奏,跟皇帝上书,废长立幼会祸起萧墙。你把这个嫡长子给废了,立赵王如意,这算什么?这以后会产生战乱的!汉高祖没办法了,那只好作罢。

作罢以后,当然这件事就没了了。吕后就不高兴了,她想,一定是戚夫人在皇帝面前不晓得说了什么事,因此怀恨在心。当然,汉高祖也很知道吕后这个人胸量这么小,就在他死之前赶快把赵王如意赶回封地:你赶快回到你的封地去,我的生命不久了。在汉高祖死掉以后,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抓过来,用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给杀死——把她两个眼睛挖出来,两个耳朵砍掉,然后丢到粪坑里边,把她淹死。这还没了,怕赵王如意报仇,就用计谋把他从赵国引回宫廷,用毒药把他毒死。

当然,赵王如意不是一般人,诸位!他是修了十七世福报的人。你伤害一个有福报的人,那还得了!他临死之前就咒愿,他说,我跟你无冤无仇,今天大王要立我做太子,也不是我的本意,你如此地伤害我们母子,我一定要报仇的。他就许下一个邪愿。因为这个邪愿的关系,他就变成一只毒龙。这后面的故事就多了,我们就不说了。反正他跟吕后两个人关系就是恩恩怨怨,就没得了了。后来,这个毒龙为了要杀吕后,误伤了三千多个居民,罪业就现前了。最终是佛陀把他给救下来。

那我们现在只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好,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请你告诉我,文昌帝君本来是一个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毒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文昌帝君坏就坏在,你不能生在帝王之家,谁叫你生在帝王之家呢?因为帝王这个权利斗争太厉害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本来历史上最残酷的就是帝王的斗争,那叫一个成王败寇,是吧?你生长在老百姓家多好呢。

所以诸位!当快乐必须要追求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了。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就是说,我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他也想离苦得乐,本来都是好事。本来你有福报,你应该去用你的福报去受用你的快乐,但问题是机会只有一个,就创造很多矛盾。为什么?因为你要求。伟大的阿弥陀佛知道有这个问题,干脆每一个人发一份,叫作“自然在身”。你不需要求,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有的快乐都是:你喜欢什么,你就受用你的快乐;你隔壁的受用他的快乐,各走各的。所以他这个快乐没有经过追求的过程,减少了很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快乐,第一个,他的果报现前是没有过失;第二个,他的过程叫作随念即至、自然在身,当然就减少了很多彼此的矛盾。

我们从这两个本愿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快乐的相貌。

丁三、闻法欢喜(随念闻法愿 46 )

我们以下来看看解脱道。你到极乐世界,也不是一天到晚受用快乐,你得干一点实事。我们看丁三的“闻法欢喜”,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讲完快乐以后我们要讲到解脱了。

古德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想追求快乐,当然就是修福报;你要从障碍里面解脱,那当然就是智慧。一个人落入了烦恼业力的障碍,福报是救不了你,所以,有些人有福报,但是他没办法脱离障碍。诸位!福报是很脆弱的,因为它没有化解障碍的能力,它没有这个能力,它只会让你快乐。但是这个快乐遇到“石头”,那福报就不管用了,这就是智慧的问题了。所以,要快乐,那当然靠福报;要化解障碍,就靠智慧。

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的智慧是怎么获得的。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讲到智慧就讲菩萨了,就是随顺他的心中的好乐。众生各有各的好乐,各有各的念想。你喜欢什么样的法,你喜欢修禅定,他喜欢修智慧,你喜欢亲近十方诸佛。凡夫在修学智慧,各式各样的方向,那么都没关系,“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解脱,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解脱。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国有一个大富长者,叫作须达长者,他几乎是所有长者里面最护持三宝的。须达长者成就初果以后,成就四不坏信,他就发愿,所有的比丘来跟我乞求东西,我一定满他的愿。你要一个钵,我就给你一个钵;你要一杯牛奶,我就给你一杯牛奶。但是古时候的家宅是很大,它有外院跟内院,他怎么知道比丘来了呢?刚好他外院的地方有一棵树,上面有一个鹦鹉。这个鹦鹉经常看到主人供养穿黄色袈裟的比丘,看久了也就习惯了。所以,一旦穿黄色袈裟的比丘来到门前,这个鹦鹉就飞到后院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长者须达就走到前院去,问尊者你需要什么?就给一个什么。

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在入三昧的时候,看到了这只鹦鹉当天晚上生命即将结束,要被一只狐狸给吃掉。但是这个鹦鹉对僧宝是有功劳的,所以佛陀就叫阿难尊者说,你明天早上赶快去须达长者的地方,为鹦鹉说四圣谛法门。所以,天一亮的时候,阿难尊者就衔本师的慈命,来到了须达长者的门口。这个鹦鹉一看到,就想要飞到后面去告诉须达长者。阿难尊者说:“你下来,你下来,我今天是找你的。”这鹦鹉就从树上飞下来,阿难尊者就为它说法。

他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讲了三遍。这个鹦鹉听了以后,它有善根,起大欢喜,就绕着这个树,绕了七匝,然后就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念了七遍。到了晚上果然被狐狸给吃掉了。吃掉以后,很多比丘就觉得有点不忍心,就问佛陀说,这个鹦鹉帮助我们做了不少事,它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呢?佛陀说,这个鹦鹉因为闻法的关系,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又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在诸天的快乐里面辗转七次;最后一生变成人,自己在山中打坐,证得辟支佛果。

善根力不可思议。一般来说,从畜生道一出来能够生天,这已经是个奇迹了。但是它的善根力会不断地引导它,从快乐里面慢慢地引导它趋向圣道。为什么?就是听闻佛法。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在娑婆世界也可以听闻佛法啊。但是诸位!你再注意一件事情,我们再看看这四个字,极乐世界的佛法叫作“自然得闻”,还是“自然”这两个字。

诸位!你求来的佛法跟“自然得闻”还是不一样。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极乐世界是佛陀的功德来跟大家分享的,所以它本身是大般涅槃,它本身就带有佛的功德的等流的力量。佛陀其中一个功德叫作普门示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说,佛陀说法跟我们法师说法可是不一样,他一个音声出去会产生不同的义理,他会自动调整。你这个人现在喜欢听业果,他就变成业果的道理让你听到;同样在一个座位上,有的人这个时候适合听到无常,他就听到无常。所以,极乐世界在座的,大家同样在听闻佛法、同样在享受五尘的时候,这个听法的情况叫作普门示现。娑婆世界不是这样,在娑婆世界你跟法师学习,我们只有一个门,我可没那个本事普门示现。你要是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随缘了,就这样子了。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凡夫的菩萨,我们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原则上是这样。吸收以后你们各自解读,我们没办法为大家规划一个个人化的佛法,我们可没那个本事。你自己要做一个消化跟转换。就是说,对凡夫的说法只能够通途性地说,原则上是这样;至于落实到你的个人化,那对不起,你自己判断。只能这样子。谁叫你在娑婆世界呢?到极乐世界你不用转换,佛陀帮你转换好了,就是他会知道你需要什么。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听法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大般涅槃。

丁四、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9)

我们看丁四的“具足五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当然,听闻佛法,他不完全是在极乐世界了。佛法的学习,有时候是遍及十方诸佛的,所以这种神通力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

我们来看看,当我们在极乐世界得到果报体的时候,这个果报体到底具足什么样的功能?不仅仅是享受快乐。听闻佛法,他到底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我们来看一看。

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当然,一讲到天人,肯定是凡夫了,就刚往生不久的,他一定有一个神足通。这个神足通是个什么境界呢?在一念的短暂时间当中,他能够超越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个亿),所以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否则“不取正觉”。

这个神通力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我们稍微用比较,可能会容易清楚。你生长在娑婆世界,你要神通,也可以,但你就要去修;极乐世界的这个,是果报体就提供了,本来就具足神通的。

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没有神通的,所以必须要修。怎么修呢?比方说阿罗汉,大阿罗汉像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这种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他的神通力可以飞到一个佛国。你看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佛说法,他突然间打一个妄想,他说佛陀的声音能够遍满多远呢?他就用神通力一直飞、一直飞、一直飞,结果不小心飞太多了,就飞到了其他一个佛国去了,结果飞不回来了。那个佛国的人都很高大,突然间看到一个小人,说,这个小人是谁呀?佛陀说,这个小人就是隔壁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要测试他师父的声音,就飞到这里了。结果目犍连尊者就向这个佛陀请示,我怎么回去呢?他说,你现在要称念本师的圣号,仰仗佛力。后来他就仰仗佛力回去了。也就是说,一个大阿罗汉只能飞一个佛国,但是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在一瞬间能够飞越到百千亿亿的诸佛国。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什么意义呢?这个神通力到底什么意义呢?《大智度论》作出了解释。《大智度论》上说,菩萨为什么要修学五通呢?有四种理由:

第一个,为了亲近诸佛。我们说过,成佛之道,很少人是依止一尊佛成就的,很少。因为我们跟每一尊佛的缘是不一样的,可能你的禅定要跟这尊佛学,你的布施要跟另外一尊佛学,你的持戒又要跟另外一尊佛学。“佛度生,生受化,其中浅易难深,总在于缘”,因地缘的不同。所以,我们一般人要从凡夫到成佛,一定是要亲近十方诸佛,广修无量的资粮,而这个时候你的神足通就扮演重要角色了。第一个,他方便你亲近诸佛。

第二个,听闻佛法。你亲近诸佛,佛陀不会白白让你亲近,他肯定为你说法。

第三个,坚固菩提。你亲近诸佛以后,看到诸佛的功德,就更加强对佛道的好乐,对菩提心有坚固的作用。

第四个,广集资粮。对你的福德资粮有帮助。有四种因素。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他知道我们在学习佛法,当然不能只是局限在极乐世界,他也提供了一个广大的神足通,让我们方便亲近十方诸佛。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