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雪淞散文随笔集 > 左宗棠出山1、2

雪淞散文随笔集 左宗棠出山1、2

作者:长春雪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1:27:52 来源:小说旗

左宗棠借着烛光伏在桌上一丝不苟地绘制着中国区域地图。他弓着的身子,在粉墙上留下厚重的身影。

妻子周诒端守在丈夫身边帮衬着,端茶倒水,涮笔研墨……她面容端庄娴淑,颇有大家闺秀风范。虽是女人,可她从小饱读书,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她看着在烛光下专心致志绘图的丈夫轻笑了一声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你熟读经史,又专心研究经世致用学问多年,为妻知道你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可你已年近不惑,什么时候才能济世出山,一展鸿图呢?”

左宗棠听此言也轻笑一声,说:“怀才有遇需要时机,时机一到,自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现在是万事俱备,只差遇到一个伯乐了。相信为期不远,伯乐将至。国家现在处于危难之时,正是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军事人才之时呀。”

周诒端一笑说:“我也是这样想,夫君巧遇东风的日子也许不远了。”她倒了两杯茶, 笑对丈夫说:“来,夫君,为了东风早临,我们以茶代酒,共同祝愿一杯。”

左宗棠笑着举起茶杯:“借夫人的吉言,早遇东风。”

两人相视笑着碰杯,一饮而尽。

周诒端又拿出一张纸递给左宗棠,笑说:“我又写了一首诗,是专为你写的,你看看吧。”

“好,让我来欣赏夫人的大作。”左宗棠含笑接过这张纸,只见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着:“轩轩眉宇孤霞举,矫矫精神海鹤翔。蠖屈几曾舒素志,凤鸣应欲起朝阳。清时贤俊无遗逸,此目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本农桑。”这是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呀。自己因家贫入赘到周家,进京赶考不中,只好在书院教书。可夫人却一直这样看重、鼓励,真是让人感铭肺腑呀。他眼睛热热地望着贤妻,紧握着她的双手说:“谢谢贤妻的鼓励,季高一定不断努力进取,以不负贤妻的期望。”

1836年9月,两江总督陶澍回老家省亲,要路过湖南醴陵。他是朝廷的重臣、名臣,醴陵知县对他十分景仰,要隆重地接待他。

刘知县知道陶澍学养深厚,为了取悦他,也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识,想在县衙里悬挂有份量的对联。可他让县衙里的师爷和县里的文人墨客写了数幅对联,都觉着份量不够,不是文采不足,就是内涵不深。正在着急之时,有人提起了左宗棠,说他必能担此重任。其实刘知县不是没有想到左宗棠,只是认为左宗棠过于清高、孤傲,没有敢请他。现在别无它法,只好临时抱佛脚了。

左宗棠对陶澍也有所耳闻,对他的学问、政绩也很佩服,便应邀写了对联。刘知县一看这幅对联,就觉出手不凡,当即命人悬挂在县衙大堂上。

刘知县到江边迎接两江总督陶澍下船,又接引他到驿馆休息。

陶澍进到驿馆前厅,迎面便看到一幅对联。首先是对联的字体吸引了他,这字体刚劲潇洒,有岳武穆遗风。再看内容更加吸引,“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上联描述的是,道光皇帝去年底召见陶澍,询问陶澍的家庭状况和成长历程,并特赐御笔“印心石屋”匾额。下联借晋代陶渊明的曾祖父掌督八州军事的典故,引出陶澍远祖的光荣历史,并展现出家乡父老对陶澍荣归故里的祈盼。此联对仗工整,寥寥26个字将陶澍及祖先历史、荣耀全部囊括,敬仰之情融于其中。

陶澍在心中感慨:这写对联之人一定是位高人。他转首问身边的刘知县:“写这对联的是什么人?”

知县见陶澍被这副对联吸引,正心中高兴,连忙回答:“这人名叫左宗棠,字季高。就在本县居住。”

“噢?就在本县居住,那我倒想见见他。”陶澍摸着胡须说。

“他是本县渌江书院的山长,我这就叫人去书院找他。”

“渌江书院的山长?不必去找他了。我想去渌江书院看看,就在那里见他吧。”

“也好。那陶大人先在驿馆喝茶小憇,然后下官引领大人去渌江书院。”

“我现在就去。”

刘知县见陶澍心情迫切,也不再劝他休息,引领前往书院。

到了渌江书院门前,知县派一名衙役先进门去通知左宗棠。

陶澍见庭院里茂林修竹整齐,便说:“我们到庭院里看看吧。”

在庭院中有一古樟树,高大繁茂,树旁刻着明王守仁一首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陡然增添了渌江书院古雅、高贵的气氛。

庭院里还有泉水,名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正可抵消暑气。

陶澍一边观赏,一边向里走。

衙役在后院山长住所找到左宗棠,他正在给学生批阅考试试卷。衙役对他说:“左山长,陶大人来看你了,你快出门迎接吧!”

左宗棠正专心致志看卷子,没有听清衙役说什么,也没有抬头,只回了一句:“什么人要见我,让他在前厅等我一等,我批完卷子就出去。”

这时陶澍已走到左宗棠住所门前,只见门旁写着一幅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更觉左宗棠此人气度不凡。

知县见左宗棠没有出来迎接,心中不快,在一旁小声说:“此人清高孤傲,自视甚高,自称‘今亮’。”

衙役等了片刻,见左宗棠仍没有起身迎接之意,心中着急,便催促道:“左山长快起身迎接陶大人吧,不要让大人等急了。”

左宗棠仍没听清是什么大人来访,不耐烦地说:“我不是说了么,批完试卷再出去,就让他等着吧,是他要见我,又不是我要见他!”

衙役急得不行,正要发作,只见陶总督已经走到门前,便张开口没发出声。

陶澍对衙役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出声。让后轻轻走进屋来。他看到墙上挂着中国各区域的地图,每张图都签署着“左宗棠绘”几个字,他又看到书架上摆着许多书,其中有经济、生产类书籍,也有兵法类书籍。他赞许地点点头。

这时刘知县对左宗棠说:“季高,陶总督来看你了,你抬起头来。”

左宗棠这才抬起头来,他有些迷惑地看着眼前这个身穿普通便衣的小老头,嘴中不由嘀咕了一句:“陶总督?”

陶澍点头微笑着说:“我是淘澍。”

左宗棠这才意识到是自己敬仰的陶澍陶总督来到面前。他连忙站起躬身说:“晚生专心批试卷,不知陶大人屈驾光临,实在是失礼了!”说着就要叩头行礼。

陶澍连忙扶住他,“不要多礼了。我们坐下谈。”

左宗棠为陶澍摆好椅子,又吩咐书院杂役端茶。

陶澍坐好后笑对左宗棠说:“我来到贵地,看到你老弟写的对联,字写得好,联也作得好,就想来见见老弟。因为我也是个喜欢吟诗作对的人啊,以文会友么。”

左宗棠拱手说:“大人过奖了,晚生愧不敢当。”

陶澍又指着书架说:“我看你还阅读不少经世致用的书籍。”

“是。晚生认为当前世道危难,不能死读八股文,要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研究军事才能于国家有裨益。所以我也教学生读农桑、水利、地理学问,也教他们一些军事知识。”

陶澍赞许地点头:“好,好。我也认为当下的书院、学堂应该学习这些知识,培养经济、军事人才。”

陶澍又指着墙上挂着的中国各区域地图说:“这些地图都是你绘的?”

“是。晚生认为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研究军事,就要认知地理,认识利用好地图。当前刊印的地图有不少错误,我就试着自己描绘,加以纠正,这也能丰富我的地理知识和认知地图能力,也便于教授学生地理知识。”

陶澍又赞许地点头:“好,好。可绘制这些地图是很费功夫的呀。”

“晚生已经绘制了八年,还要继续绘制下去。”

“好,其志可嘉,其行可嘉!”陶澍又不停地点头。他喝了口茶又说:

“我看书架上还有顾言武的着作,你对他的着作有什么看法?”

“本朝学者有根柢者,以言武为最。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他思想中最光辉之处。”他喝了口茶继续说:“匹夫不贱,肉食者鄙,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生灵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吾辈之任也。当为此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乃炎武先生毕生大志,亦是晚生终身榜样。”

陶澍听了又赞许地频频点头。他看着左宗棠又问:“你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那么你对当下世情有何看法?”

“晚生对世情颇有些看法,但不好多说呀。”说到这他看看其他人。

陶澍知道他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多说,便对其他人说:“我要和季高好好谈谈,你们就请回吧。”

“那,下官就告辞了。”刘知县知趣地带着其他人离开了。

陶澍看着左宗棠说:“现在就剩你我两个人了,正可以敞开心胸畅谈了。”

左宗棠看着陶澍说:“陶大人,您是正直之人,官声甚好。在您面前,我就真人不说假话了。我认为现在世风日下,官场**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因而时有民变发生。长此以往,必会小乱积成大乱,国家非发生大的动乱不可,殷鉴不远啊。”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显出忧国忧民之色。

“那你看问题要怎样解决才好呢?”

“革除弊端,延揽人才。用真正爱国,有真学问,真本领的人士替换下昏庸、**的官吏。这样国家才会走上复兴之路。我与龚自珍相熟,他和我的观点相同,故而作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也是个人才,学问、见识均属一流。可惜在官场中郁郁不得志。”陶澍轻轻叹息一声。

两个人就这样畅谈天下大事,一直谈了大半宿。第二天陶澍又决定延迟行程一天,再与左宗棠畅谈了一天。临别时,陶澍语重心长地对左宗棠说:“古今成大事者,一要有大志,二要有大才。诸葛亮就是如此。你左季高自称‘今亮’,就要向他看齐,不断继续努力,将来国家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出大力的。”

“陶公的嘱咐,季高铭记在心。”左宗棠庄重地说。

“季高,以后你有什么事,可以去南京找我,我会尽力而为的。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了么。”

“是,有机会时我一定去看望陶公,再次聆听谆谆教诲。”

左宗棠依依不舍地同陶澍告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