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雪淞散文随笔集 > 秦始皇的生涯和事业29

雪淞散文随笔集 秦始皇的生涯和事业29

作者:长春雪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1:27:52 来源:小说旗

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

秦国经过八年的艰苦征战,终于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中国历史上有着名的三皇五帝,都是杰出的帝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就将皇和帝的称号连接起来,封自己为始皇帝。始就是皇帝称号的开始,也是大秦帝国的开始,他的子孙要随着这个开始承续下去,二世、三世、四世直至永远……

但是,秦始皇嬴政没有想到,统一中国后他只存活了十一年,而秦帝国也只存活了十三年,在他死后两年就土崩瓦解了。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当政时间只有十一年,但延续了他一贯的作风,就是做大事。他是一个一生都期盼做大事,并实行做大事的人。说他建立了丰功伟业,不算错,说他好大喜功,也不算错。他在统一后执政的十一年里,都做了哪些大事呢?下面各节将陆续展示。

首先,秦始皇进行了封建国家制度的建设。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统一时百废待兴,原来割据时的各国制度亟待统一,新的用于统一封建帝国的制度亟待建立。秦始皇首先就抓了这一件大事。

嬴政对孔子“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很欣赏,他要给秦王朝的各种行政事物定名,正名。

首先是给自己这个一国之君正名。嬴政对丞相及诸臣说:“孤数年来兴兵征讨天下,有赖祖宗神灵的庇护支持,六国先后平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你们要好好研究,给孤定一个恰当其分的名号。”

他又定了个调子。“孤今后不能再称王,王是各国君主的称号,孤统一中国,业绩超过诸王,不能再用王的称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经过商议,向秦王上奏:“古代有‘天皇’、‘地皇’,还有‘泰皇’,臣等认为大王称‘泰皇’最好,.因为这个称号最尊贵。”

秦王嬴政考虑后说:“去掉泰皇的泰字,在加上五帝的帝字,就叫皇帝吧。”

李斯等人诺诺。他们知道,嬴政这是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了,是天下第一了。他在统一中国后骄傲了,不可一世了。不过,他也确有骄傲的资本。战国混战了几百年,谁也不能统一中国,只有他做到了。

嬴政又说:“以前王都称自己为‘孤’、‘寡人’,现在我是皇帝了,不能再这样称呼,以后我就自称‘朕’吧,其他人不能再使用这个字。”

众臣又诺诺。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从嬴政规定后,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就这个字的使用,众臣更感到嬴政的骄傲和威严。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嬴政又对诸臣说。

秦始皇又规定:皇帝父为“太上皇”;皇帝住所为“宫”,居城为“都”。皇帝下行文书之命为“制”、令为“诏”。下属给皇帝的上行文书为“奏”。皇帝的印章称“玺”,玉制。臣下印章称“印”或“章”,用玉以外的材料制作。

秦始皇对皇帝的仪仗、车马、服饰,以及百官的服饰做了规定。他还建立了避讳、朝仪等尊君抑臣的制度,大大加强皇帝的独裁**权威。

国家统一了,对地方如何管理呢?丞相王绾提出沿用周代的分封制:“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意思是,刚刚推翻六国政权,燕国、齐国、楚国距离秦遥远,不分别在这些地方分封诸候王,就没有办法镇得住它们。请求分封诸子为诸候王,希望得到皇上允许。王绾认为分封诸候王是巩固新兴政权的好办法,应该继续周王朝以来的分封制。

“众臣以为如何?”秦始皇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讨论。

“这样好。”“应该这样。”诸臣都纷纷支持丞相王绾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意见:“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秦始皇看看众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决定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泗水、钜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长沙

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及全面),郡尉(辅佐郡守管军事),郡监(管监察)。郡下又设县、乡(亭)、里。共四级基层政权。县设县令(一县之长),县丞(相当副县长),县尉(管司法)。

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分为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管理全国行政事物。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负责百官奏章和传达皇帝诏令,并有监察文武官员的职责,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太尉是由战国时的国尉一职发展而来的,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九卿是在三公之下负责具体事物的机构。包括奉常(主管祭祀宗庙等活动)、郎中令(统领皇帝身边的士兵和皇帝的安全警卫)、卫尉(统领卫队,掌管皇城保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和国家马政)、廷尉(协助皇帝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典客(负责朝廷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宗正(负责皇族宗室事务)、治栗内吏(负责全国租税和财政事务)、少府(掌管皇室产业的税收和财政事务)。

秦朝的军事领导体制秦始皇大权独揽。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军队的最高统帅。。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由皇帝掌握。除临敌应急外,调遣 50人的军事行动,必须得到皇帝的许可,并严格执行盖玉玺、持节的规定。遇有战事,皇帝直接指派将军或尉持节领兵出征。

国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行政。将军之下,武官有校尉、候、司马等。地方也有一套完善的军事、治安指挥系统。置郡尉(都尉)协助郡守掌管一郡兵员的征集和调遣、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保管、治安秩序的维持和督察等军务。郡下设县,置县尉,协助县令管本县军务、治安。

朝廷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命。主要官吏做事也都要报告皇帝,由皇帝批准。造成了高度集权**的局面

秦朝的法律制度主要原则是:

(一)法令由一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二)事皆决于法。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事皆决于法,以法治国。加强立法,凡事“皆有法式”,有法律条文依循。

(三)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网严密,以至人们动辄触犯刑律;二是严刑重罚,处罚从严。法制非常严厉。

在秦始皇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封建国家制度。奠定了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基础。“百代都行秦政治。”以后中国历朝的制度都以秦制为依托,为基础。

建立比较完善的封建国家制度,是秦始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贡献,是他统一中国后的主要业绩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