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雪淞散文随笔集 > 企业家的故事11 哈同发家的故事

雪淞散文随笔集 企业家的故事11 哈同发家的故事

作者:长春雪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1:27:52 来源:小说旗

龙敬文感兴趣地说:“那表叔给我讲讲哈同创业的故事吧。”

表叔一边喝着茶,一边讲述起来:哈同初到上海一贫如洗,仅有6个银元,经过数年奋斗,终于成为上海滩上的名人,拥有财富数百万英镑和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私人花园,号称“远东首富”。

他是如何富起来的呢?这要从头讲起。

哈同1849年出生于巴格达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并加入英国籍;他上有四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6岁时父亲去世,哈同就帮助母亲做杂务谋生,拾破烂,捡煤核,拣瓜皮烂菜,吃尽苦头。24岁时,他来到上海希望绝处逢生。

他找到沙逊银行上海分行,找到了舅舅的老相识名叫亨利的同乡。

“现在没有什么好工作,”亨利有些为难,“找个糊口的工作,应该还是有的。”

“我吃得起任何苦。”哈同赶忙说。

“我去找大班说说看。” 亨利勉强地说。

回音来了:做门卫兼清洁工,试用一个月。

哈同已经很高兴了,至少能够站住脚了,以后就看自己的能耐了。

哈同非常认真地看好门,非常认真地做好清洁工作,晚上则抓紧时间学习中国话和阅读经济、财务方面的书籍。他明白,要在上海发展,不懂语言如同要想飞奔而没有腿一样。他是一个穷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勤奋吃苦,没有发财的捷径可走。

哈同日夜寻思着如何发财致富,他突然发现,英、美都在普遍使用新式煤油灯,上海人还在使用油烟呛鼻的桐油灯。啊,想办法把煤油灯卖给上海人,不就赚钱了吗?

他悄悄地来到当铺,递上祖上传承下来的唯一的一块银质怀表。当铺的伙计望着这个潦倒的犹太人,萌发了一丝同情心,居然以哈同要价的一倍半——大洋30元收当了这块怀表。

哈同欣喜非常,连声道谢。他就用这笔钱订购了100盏煤油灯和若干美孚煤油,工余时间就到上海滩繁华地段一家一家上门推销。

“这煤油灯安全无害,又干净明亮,价格也不贵。”这是哈同的广告语。

上海人还是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经比较,他们就掏钱买下哈同的煤油灯。

哈同不但卖掉了了100盏煤油灯,还接受到大量订货。他把当铺帮过他忙的那位伙计邀请过来作助手,并申请银行贷款,逐步在上海灯具和煤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他在上海淘得的第一桶金。

哈同在沙逊洋行获得大班的赏识,经过数年奋斗,他几次升职,升至地产科的领班,成为中层干部,经常有机会坐着和大班一起开会。

进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3月,法**队惨遭失败,法国内阁因此倒台。这时,清朝要收回租界的传闻不胫而走,洋人纷纷举家外迁,租界地价普遍暴跌。

香港沙逊洋行要上海主持沙逊洋行的大班准备缩小规模,以随时撤出上海。

大班来找哈同了,忧愁地说,“大老板来令了,我们怎么办?”

“您对中国的情况比我熟悉,看看清朝历史,打仗也赢过外国人,可是后来呢?最终都是他们求和求太平。这次,我看也不会例外。”哈同从容地说。

大班一愣,想想也有道理啊。

“我在想,现在地价这么便宜,我们应该大量买下地皮,风波一过,地价必然回升,我们不是大赚了吗?”哈同双眼放光地建议道。

“什么?”大班惊愕地张大了嘴。

哈同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形势,大班听得连连点头。

沙逊洋行于是低价买下了大批地皮。

很快,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求和的《中法新约》,上海租界重新繁荣,地产价格随之回升。沙逊洋行把买进的地皮抛了出去,赚得利润高达500多万银两。

哈同的名气一下子响响了起来。

沙逊洋行奖赏给哈同一千两白银的奖金。哈同心里很不高兴,奖得实在太少了。

不久,一家新沙逊洋行来找哈同,请他担任大班协办职务,哈同立刻同意,时为1886年春天,他37岁。

哈同在新沙逊洋行业绩不凡,在做了15年后的1901年,52岁的哈同辞职自己做老板,独资成立了“哈同洋行”。

世纪之初的上海,租界内的商业中心靠近广东路和福州路,南京路、河南路以东是市中心,南京路、河南路往西到西藏路一段是偏僻冷清之地,地皮便宜,少人问津——哈同却大片吃进这一带的地皮。

同行的许多人都笑他,这小子要亏得惨了。

但哈同认为,南京路租界会迅速发展,朝东是外滩黄浦东,无路可走,只有朝西发展,他买的地皮迟早地价飙升,咱们走着瞧!

果然,上海租界迅速发展,法租界两次大规模扩容,南京路的英租界也扩容——哈同的地皮一天一个价地上涨。

这时,哈同向租界当局建议修筑南京路,挖掉高高低低的弹格路,用名贵的铁藜木铺设路面,从江西路西首抛球场铺起,一直铺到泥城浜东面,使南京路成为上海最平整的道路,这样方便人们的出行,方便公共汽车行驶。建议当然很好,需要费用60万两银子,谁来支付呢?

“全部我来。”哈同爽气地说。

南京路铁藜木马路很快修好,两边的房价顿时涨了10倍多,哈同既为上海市政建设出了大力,也从房价上涨中获得巨大利润。他占有了上海最富贵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成了大富翁。

表叔喝了几口茶又接着讲:“哈同还在上海寻得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在上海安下一个永远的家。

1884年的一天,哈同在虹口区居住地一带散步,突然,一个花枝招展的卖花女出现在他面前。

“先生,买朵花吧。”女子声音十分动人。

35岁的单身汉哈同停下脚步,不由自主地掏出钱,“多少钱?”

“先生,我认识你,你是沙逊洋行的哈同先生,就住在附近的。”那姑娘甜甜的声音。

哈同有些吃惊,仔细端详着她,不由得怦然心动:啊,好标致的姑娘啊!

“先生到我家来喝杯茶吧。”女子热情地邀请。

哈同跟着她走进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聊了很久……他们就这样相识并交往起来。

这卖花女名叫罗迦陵,是个混血儿。她祖籍福建,父亲是个法籍水手,母亲是中国人,罗迦陵出生在上海县城内九亩地。她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抛弃妻女,返回法国;罗迦陵六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她被送到亲戚家寄养。罗迦陵长大成人,出落得十分漂亮;她因为生活所迫,做过外侨女佣,又做卖花女。罗迦陵识字不少,阅历丰富,还学会了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

1887年春,哈同和罗迦陵举行了婚礼。婚礼举行了两次,一次是在犹太教堂,一次是纯中国式的,哈同穿上长袍马褂,新娘罗迦陵凤冠霞帔。那天,花烛高烧,几十桌酒席宾客如云,哈同的工总局和巡捕房朋友,还有新老沙逊洋行的同事,都纷纷前来道喜。当晚洞房之夜,罗迦陵将自己珍藏的颇为值钱的两张“道契”交给了夫君,帮助他发展地产,哈同很是感动。

哈同是罗迦陵的贵人,罗迦陵也是哈同的贵人,结婚后哈同事业蒸蒸日上,结婚第二年就担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后又改任更重要的职务: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他在南京路的房产投资,也有罗迦陵的一份功劳,罗迦陵出谋划策,贡献不小,比如,她信奉佛教,经常去南京路和福建路的虹庙烧香,听信该庙住持的劝说,就鼓动丈夫多多购进南京路两侧的地产。罗迦陵把家里也收拾得井然有序。哈同大量的产业均以罗迦陵的名字命名,如南京路的迦陵大楼等。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亲生子女,共同收养了20名中外孤儿作为养子女,哈同领养了11名外国孤儿,均从父姓;罗迦陵领养了9名中国孤儿,均从母姓。

哈同富可敌国,仍然生活节俭,早餐不过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午餐是两菜一汤。寒冬腊月,他的办公室不生火,也无暖气设备。有一天佣人给他冲了一杯咖啡,他正要喝突然发现咖啡里有一只蜘蛛,顿时勃然大怒,佣人赶忙赔罪致歉,马上要把它倒掉重新冲上一杯咖啡,哈同却说,“倒什么倒,这不是浪费吗?”哈同随即把咖啡和蜘蛛一同喝了下去。

哈同一直没有拈花惹草的绯闻,他和夫人罗迦陵一直恩爱,是一对为人尊敬的模范夫妇。

一天,罗迦陵对哈同说:“我想造一个花园,用来修身养性。”

“可以啊。”哈同一口答应。这样就开始建设现在的爱俪园。

哈同和罗迦陵还在爱俪园创办了两所大学。

一所是华严大学。罗迦陵听从一代名家康有为的建议,于1913年在爱俪园中创办了华严大学,主讲者为月霞法师,听讲者60人,需读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可毕业。

另外一所仓圣明智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学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凡进入学校者,膳食、住宿、学杂费等全免费提供,讲授的课程则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字、古代艺术、古代文化以及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仓圣明智大学聘请的授课老师有王国维、章一山、费恕皆等,其中王国维长住爱俪园,专心甲骨文研究,写出了有关甲骨文的一系列重要文章。”

听了表叔讲的哈同创业故事,龙敬文很有感慨:“我要学习哈同的创业精神和经验,促进我的事业发展。”

表叔看着他说:“敬文,你干得也不错,只要好好努力,会有更大的发展的。也许,以后会超过哈同呢。”

龙敬文笑说:“表叔太高看侄子了。赶超哈同不敢说。但我一定会努力发展事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