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楞严经修学应用 > 第6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6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戊四、明行蕴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主要是探讨我们众生的五蕴身心,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呢?答案是,它有虚妄的一部分,也有真实的一部分,所谓的“相妄性真”。五蕴的假相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真实的菩提性,所以叫“相妄性真”。也就是说,大乘佛教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块,第一个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个别生命,第二个是整体生命,好像大海和水泡一样。

我们先讲整体生命。什么叫整体生命呢?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的一个明了的心性,就像大海一样。但是这一念心性,在过去生当中突然间一念的妄动,妄动以后就产生了很多的心中的情绪,爱憎取舍、烦恼,就造业了,造业就把个别生命造出来了。

就像这个大海本来很平静,佛陀说,吹来一阵境界风,这个风去刺激海的时候就冒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就是我们现在的个别生命,五蕴身心。水泡从大海中抛出来以后,几十年,可能是七十年、八十年、一百年,它又回到了大海;又冒出一个水泡,又回到大海。这个就是我们的个别生命,五蕴身心,它是不断地变化的;但是整个大海是不变的,一念心性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从个别生命透过空观,从假入空,先把心带回家。第一件事情,先回家。因为,从家里面来看,从整体生命来面对个别生命,你才能够理性地面对你的人生。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找不到家,所以就活在这个水泡当中,弄到自己躁动不安,一种没有安住的感觉。要以高标准来看,以禅宗来看啊,你这个人在五蕴身心当中打转,还找不到真如,你这个人修学还没上路,你连高速公路的入口都还没找到,还在市区打转,这个就很麻烦。

我们一定要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个别生命,第二个是整体生命。第一件事情,从个别生命回到整体生命,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安住力。然后从整体生命当中再透过佛法的方便法门,来调整自己的个别生命,从个别生命去创造一个来生更好的个别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为来生而活的。佛教是重视来生的。

你看有些宗教,我们看某某宗教、某某宗教、某某宗教,你看它的教义,它基本上重视今生的多。我们佛教大部分都讲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创造来生的。我们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求生净土的水泡,如果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一定要得到人身,要得到一个人身的因缘,得到一个人身的水泡。

总而言之,你今天要能够改造,从这个水泡创造一个更好的、殊胜的水泡,你第一件事情——要先安住。先求安住,从假入空求安住,再从空出假,再所谓的调伏,这两件事情。

好,我们看第四个,行蕴。这个行蕴就很微细了,就是心中的那种相续的造作。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阴就是我们心中一种相续的力量,那种造作的力量,佛陀是用比喻,说是从高山上流下的快速的水流,一般我们说瀑布。瀑布是怎么回事呢?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前面的波浪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而且它不会互相地超越。行阴就是我们生命的动力。想阴,它有很强大的造业功能,造善、造恶就靠你的想象。但想阴有个缺点,它没有相续的力量,它出来以后、消失了,出来以后、消失了。

那么我们今天要把一个想阴要变成一种坚持的力量、相续的力量,要靠行阴。行阴有两个相貌。凡夫众生以自我为行阴,自我意识。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工作?是为了自我,所以我们凡夫所有的想象是从自我发动出来的。菩萨的行阴是以菩提心为行阴。菩萨为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布施的想象、生起度化众生的想象?靠他的菩提心的愿力,靠愿力在产生那个相续的想象。所以,想阴跟行阴这两个是体用的关系,没有行阴的加持,想象是昙花一现。所以行阴是一种相续的力量。

我们再看第五个、识阴,戊五、明识阴即藏性。识阴就是我们众生一个大仓库,它把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力全部保存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把它释放出来。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在讲五蕴都是用譬喻的。他讲出一个譬喻,什么是识蕴呢?比方说一个人,他拿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用频伽鸟(频伽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这个造型作成一个花瓶,它有两个头嘛,它这个头的嘴巴是开通的,但是他把这两个嘴巴的口给塞住了,拿着里面的空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饷用其中的空气。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把此方的空气带到彼方去受用呢?就比喻说,识蕴可以把你前生的业力带到来生来受用。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生命不会消失掉,马上又得一个果报?就是有阿赖耶识,它把业力保存。所以阿赖耶识它能够超越死亡。

你看我们死亡的时候,色蕴消失了,你看我们的色身不可能通到来生去,不可能;感受也不可能;想象力也不可能;行阴也不可能。所以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色受想行全部消失了。但是阿赖耶识可不是,它能够超越时空,从此生通过死亡,带你到来生去受用。可以把你前生的善恶业力带到今生来受用,它也可以把你今生善恶业力带到来生去受用,就是靠阿赖耶识。它那种“恒转如暴流”那个水流,它可以从前生流到今生,从今生流到来生。

这五蕴当中对我们最有影响力的有两个蕴,要注意啦。

第一个是阿赖耶识,就是识蕴;第二个就是想蕴。

阿赖耶识代表我们无量的过去。一般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大概就是被阿赖耶识完全掌控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标准的生死凡夫,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般人、生死凡夫是活在过去。那么修行人就是抗拒阿赖耶识——我不随你转,我不能够再活在过去了,我要开创一个新的生命,比方说求生净土。从过去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那当然就要靠第六意识,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凡夫众生是用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生命。

修行人是用想蕴来主导我们的生命,用想蕴来控制、来破坏阿赖耶识。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我们看下一段的总结。我们心中的想象,在佛教的专有名词就叫止观,讲得好听点就是止观,其实唯识学就是想象。只是说这个想象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是透过佛法的指导,随顺教理的引导,依教起观。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从本经的角度,我们应该对人生要产生两种的想象,所谓一心三观。

第一个是空观。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马上处理,是先回光返照,照了我们心性不变之体,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就是从个别生命先带回整体生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一个菩萨遇到事情,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要养成这个习惯。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突破你的生命,反应不要太快,真的不要太快。你太快的话,你马上被阿赖耶识所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脚步放慢一点。因为阿赖耶识是生灭的,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一起起舞。你不动,不迷、不取、不动,它拿你没办法。一个人反应越快,对你越不利哦!我是说修行人,世间那是另外一套。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是两条路。世间人讲求效率,这个我们不谈。佛法讲解脱,反应要慢,真的要慢。

你看《楞严经》,不迷、不取、不动。遇到事情,先把心安住,告诉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那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

第二个,修假观,我要怎么面对?照了心性随缘之用。第一个,思惟这是我过去业力的显现。我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把这个因缘把它消失掉;第二个、我希望这个因缘把它扩大。

假观,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从业力而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我希望这个因缘,假设是个好的因缘,跟菩提道相应的因缘,我们希望这个因缘增长广大,比方说布施、比方说持戒、比方说念佛。所以,假观就是用方便法门把这个因缘消灭、或者把这个因缘增长广大,就是假观。

中观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空不障碍你的缘起观,缘起观也不障碍你的空性,这两个可以同时存在的。空观的部分我们不谈了,因为前面已经讲很多了,这个正念真如。我们把这个假观谈一谈。

在天台宗的假观是讲到十如是,有十个次第。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第一个、如是相。我们第一个要先看看你内心的相状。我们到了今生,我们别无选择,对于你过去的过去,要概括承受。佛教讲生命是一个水流,流到现在,这个水是脏的、是干净的,我没有二话,我认了,这个前面的水流是这样的,流到现在是这样的。所以你先了解自己。你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你很难修行。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别人。你先自利,再利他嘛。

那么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个人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看你内心的相貌。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作增上的恶念。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念头,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偷盗,有些人邪淫,有些人妄语,各式各样的恶念。你一定先了解自己,才能够改变自己。你看看你内心当中有没有哪些是特别坚固的、经常出现的,你这个念头一起来,你控制不了它的,它要做、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这种增上的恶念,先了解自己有没有这个方面的恶念。

第二个,增上的善念。我们一个人有恶念,也有善念啊。我们过去生也不是全部做坏事吗,也有好的功能留下来,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的生命当中也有很多很坚固的善念。你看有些人,小时候他就喜欢把自己东西拿给别人,这种人布施心特强。增上的恶念、增上的善念。

第三个是出离的心念。前面两个都是人天,这是六道种性。这个出离心就是有些人他的念头当中有很强烈的出离心,他看到人世间这个是没有价值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他根本不当一回事,他要的就是寂静、涅槃寂静。这种人过去生一定修过声闻法。这个是属于声闻种性。

第四个是菩提心。有些人他就是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那种大悲心特重——菩提心。所以,智者大师把我们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第一个、增上恶念,增上善念,出离的心念,第四个是菩提的心念,四种心念。

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佛陀灭度以后留下很多的法门,不是所有的法药大家都要吃的,不是,你有这个病你才吃嘛。佛陀的药有人是吃对治的,有人要吃常法,常法当然,《楞严经》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每一个人都适合吃的。但是在假观当中,有些人是不适合这样做的。

比方说你出离心很重的,你要不断地修无常观。出离心太重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不喜欢修善。所以,在佛陀灭度以后,你再用这个法门的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体质,就是观你内心的相状。第三个,有些是取其中道。你太那个,佛陀把它调过来。你太偏右边了,调过来。

(第二个、如是)性,就是等流习性。这个相状其实它有它过去的习性,是有它一定的等流习性。

第三个、体。体就是你的习性跟你的色蕴,色、心的和合叫作体。

那么我们今天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有很多善恶的功能,这个地方有所谓的力。力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你这个人有布施的功能,但是你没有环境,你没有钱。你不是不想布施,你实在是没有因缘去布施,你自己都生活没办法自保。但是你有力,但是你不一定有作,但是你至少也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就是因缘不具足,但是你那个功能暂时在睡觉,在种子位。

作,就是你因缘具足了,你产生现行,这个种子开始活动。这种善恶的功能遇到环境具足的时候,产生造作,这个地方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有它过去的因。第二个,你现在的缘。你事到如今,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把这个相状把它变得更加强大。就是你随顺它,你不断地随顺它,不管善念、恶念,它就是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第二个,你抗拒它,佛法叫作对治它,它就是越来越小,就变成不增长业。这就是缘,你今生的抉择,今生的修持。从过去的因,遇到现在的缘,最后变成未来的果跟报。果是约着心态,报是约着外相。你有内心的等流的善恶的习性,有外在的果报的相状。

最后一个就是本末究竟等。有最初的本,本就是相,末就是报,这个是彼此相应的。你有这个相状,你就有内在的习性,你就有这样的功能,你就很容易有这样的造作,自然有它过去的因,有现在的缘,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十如是是前后互相呼应的。这个地方当然最重要就是因缘果报这四个。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马上就要论及婚嫁,但是突然间这个女众嫁给别人。这个男众非常伤心,没办法接受,就一病不起,病倒了。病倒以后找医生来看,但是心病没办法治。他不是色身,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药来治。所以他的母亲就去找了一个出家众来跟他开示。这出家众一看,哦,是这样子。你先睡个觉,没事,先让他睡觉。睡觉以后,这个法师就入了禅定,让年轻人看到一件事情。

看到一个大海,广大的大海,突然间这个大海漂出一个死尸,一个女众的尸体。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尸体,哎呀,年纪轻轻就死掉了,感到非常不舍,念了几句祝福的话,就走了。走了以后,第二个人又过来了,看到她也觉得很遗憾,不但祝福几句,把他身上的夹克脱掉,盖在这个尸体上给她保暖,也走了。第三个人过来了,看到这个尸体,除了给她祝福以外,挖了一个洞,把这个尸体给埋了,把她盖起来,又念了很多祷告的话祝福她,才走掉。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三个人做的这件事,他醒过来。

这个法师说,你看到了哦,你就是那第二个人,你的女朋友嫁给第三个人,你说应不应该呢?你过去生就把一件衣服披她身上,她陪了你三年嘛,因缘结束了嘛。她用她后半辈子的日子来偿还过去把她埋葬的这个人的因缘。

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感到痛苦,因为为什么?我们佛教的人生观啊,现在、过去、未来,要同时看。当我们只看今生,我们跟过去切割的时候,很多事情你会觉得愤愤不平,但是你把过去的因缘打开的时候,你觉得本来就应该如此,诸法因缘生嘛,现在是从过去来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思惟:事出必有因。我们不能做定量分析,起码我们要做定性,我们理论上要知道,这件事情会这样子出现,他为什么会跟你在一起、在一起多久,他为什么会对你这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那你就推翻佛教的根本理论、诸法因缘生的理论!有一件事情是无因缘就可以出现,那整个佛法的思想就全部推翻了。所以,每一件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现,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就是——如是因。重点在缘,你现在准备怎么做。那么你现在要怎么做,你要看看未来。所以,我们是先发愿。佛法是怎么样?先看过去,再看未来,然后你才有资格讲活在当下。你希望这个因缘来生是变成怎么样子,你这个时候现在才能够处理。

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块是同时看的。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了活在当下。你一个人不知道过去,你没有规划未来,你没有资格谈活在当下。当下的标准在哪里?从未来抉择嘛!所以,我们在看因缘果的时候,先看到因,先求认命;然后,果跟报,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因缘,然后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缘要怎么样操作,是要把这个因缘让它扩大,扩大有扩大的方法;还是你希望把这个因缘加以对治、把它折损。这就是假观,观察缘起的假相,然后从假观当中去开创未来。空观是求安住,假观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安住当下,一个是开创未来。空假中是这样操作的。好像是听懂了啊?都保持默然。

我们看乙三、结劝。丙一、略叙。

我们从前面的空假中三观,我们大概对人生的整块相貌了解了,那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看与会的大众对佛陀的《楞严经》的开示是有怎么样的心得。先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再做广泛的描述。看第一段,简略描述。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整部经的时候,包括空观的安住、包括假观的调伏,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如来这种微妙的空假中三观的开示,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是荡然,荡然就是很清楚,没有一点疑惑的清楚了,了解了,心中也没有任何挂碍、没有任何疑惑了,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也知道我将往哪里而去,我也知道我当下要怎么去把握当下这个因缘,对于过去、心中、未来是了然于心。这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广叙。广述当中有两段,丁一、圆悟真相,丁二、结属真因。先看第一段,对于生命的真相彻底地觉悟了。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这段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大段,这是一个总标: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这段是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我们讲的整体生命,第二个是个别生命。“心遍十方”,这个地方讲十方,超越时空的,那当然是一个整体生命。那么他站在整体的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整体的心性当中,反过来看到我们现前的虚空,虚空当然包括世界、包括依报、正报,我们现前业力所变现的当下的因缘果报,就像观手中的一个小树叶。看现在的人生,就是暂时的一个树叶,业力的风一吹,把某一棵树叶飘下来,这个树叶可能长得很庄严、也可能长得不庄严,都不管,反正都是暂时的因缘。这是一个总说,一个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的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站在整体生命再来看个别生命,这是总说。

我们看别示。别示,先看与会大众对整体生命的理解。一切世间所有的人事的因缘都是我们菩提心性显现出来的。我们的一念心性当下是心精遍圆,是精纯的,是不夹杂的,是普遍十方的,是圆满的,是含裹十方世界、没有任何欠缺的,这个地方是在讲清净心。那么一念清净心当中,随着过去的因缘再看,这个是讲空观,空观是把心带回家。假观,面对当下的生命。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当中一个小小的灰尘,风一吹,把地上的灰尘吹起来了,若存若亡,上下飘荡,若有若无;又好像说大海当中吹起一个小水泡,刹那刹那的生灭,起灭无从。所以,我们从一念的心性的整体生命再来看现在的生命,好像虚空中的灰尘,又好像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是这样的一个人生观。当然这个小水泡也很重要,因为你要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来生水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是因、缘、果、报。

我们看丁二、结属真因。看经文: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个时候,彻底了然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菩萨在这个时候,在流转生命的动荡不安当中找到了生命的歇脚处,有一个歇脚处,找到一个房子住。不像以前是个流浪汉,刮风下雨的时候痛苦,出太阳的时候快乐,完全自己没有办法做主。这个地方讲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安住。

《楞严经》主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从生命当中化被动为主动。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找到安住的时候,我们老是在因缘假相打转,完全被业力控制了,生命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阿赖耶识做主,它要丢出善业你就快乐,它丢出恶业你就痛苦。修《楞严经》的人他不是。化被动为主动,我要靠我第六意识的想象来主导我的未来。我们对于过去没有第二句话,概括承受,该认命的时候认命;但是对于未来,不能认命,你要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美好的规划,去创造未来。

所以我们看今天的总结的地方。今天有两张附表。我们看第一张,结示劝修。一个修行人,你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识。我们今天得到人身,最可贵的就是第六意识。因为你是一个天人的第六意识,整天太快乐,躁动不安。你是一个三恶道的第六意识,太暗钝。所以,佛陀赞叹人身难得,就是因为我们身为一个人,我们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特强,应该好好利用。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象,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随顺于妄想。你还是喜欢跟着你的感觉走、喜欢跟着你的妄想走,那么就糟糕了,唯识所现。阿赖耶识把业力显现出来,然后我们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然后我们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己捏造一个相状,然后自己投进去,然后就启动了生死轮回的力量,那我们生死轮回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佛也救不了你。我们再讲一次,佛陀不能进入你的妄想把你带出来,不可以。佛陀只能够说法,让你自己走出来。你不觉悟,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个,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开始做改变了。我一定要改变!正念真如。这地方有三种力量,第一个、从假入空,安住;第二个、从空出假,调伏;第三个、发愿,加以坚持,相续地坚持。

我们看今天的第二张附表。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心性而修行,整个修行还是在庄严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我们把这次《楞严经》的整个修学纲要分成三种力量,第一个、安住力,就是根本方便。我们看经文: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我们都知道,第一件事情,不要住在妄想。以《楞严经》的角度,凡夫打的是有相的妄想;以《楞严经》的角度,二乘人也是打妄想,打一个空相的妄想,这两个都要远离。

我们怎么远离凡夫的妄想呢?一切法是自性无生,无生就是毕竟空。所以,离开凡夫对于我相、法相的执取而不住于生死的果报。那我们怎么离开二乘人的妄想呢?观一切法因缘和合、因果不失。我们造了布施的业、持戒的业,得到人天安乐的果报;我们造了信愿持名的业,成就净土的庄严。所以,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而不住于偏空的涅槃的妄想。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真如法性本来就无住的。我们无住啊,是你本来应该如此的。不是说我无住做得很勉强,不是。其实,你执着才是做得勉强。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子。这台机器它的原来的设计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操作错误。我们心性本来就无住,所以,我们修无住是随顺我们的本性如此而已嘛,是随顺本性,心性本来就离一切相。所以我们修无住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知道,执着是不正常的,执着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弄颠倒了,我们现在执着变正常了,你看就很糟糕了。不执着是正常的,随顺法性本来无住嘛。这是第一点,先求无住,以无住为住,叫作安住。

再看第二个、调伏。看经文: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能止方便,这个地方讲断恶。我们开始从假入空、安住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又面对现在的因缘。那么怎么样断恶呢?就是惭愧、悔过,以深信业果而生起惭愧。一个人要断恶,一定要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惭愧心。以惭愧心,再用断恶的方法使令恶法慢慢地减少。那怎么修善呢?先看修福德资粮。勤修供养,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随喜,这个是修福德资粮。

那么智慧资粮怎么修呢?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的心、淳厚的心来请佛住世转法 轮,使令我们这种大乘的善根不断地增长。以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才能够志求无上之道。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个是约着自力的法门。

再看他力。又因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我们经常礼拜三宝、赞叹三宝、随喜三宝,跟三宝结缘嘛,那么三宝是没有灭度的,他能够不断地加持我们、摄受我们,消我们的业障,善根的增长,使令我们不退转,以法性离痴障故。法性本来就应该有智慧的,法性有人又叫觉性,它是本来就应该觉悟的,它本来就没有愚痴,没有这种障碍的。这是调伏,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法门善加调伏。

我们看第三个、坚持力。看经文: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我们在修安住力跟调伏力的过程,应该不会很顺利,因为无始劫的业力会反弹,烦恼也会反弹,所以这个时候菩萨怎么办呢?要发愿。尽于未来,时间无尽;在空间上呢,化度一切众生,使令众生消灭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本来就是时空无尽的。因为法性的广大,能够普遍加被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能够成就究竟的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

我们这次的课程偏重在安住力跟调伏力,偏重在《正见篇》。我们下堂课的《发心篇》就是如何坚持,这个力量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逆境的考验,能够相续下去,那就是菩萨要有愿力了。菩萨不是靠色身修行,靠愿力!色身是有限的,靠你的心力在修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发愿,才使令我们能够从现在到临命终,能够一路走来、始终不退,这个到了下一次我们再来跟大家讨论愿力的问题。

不过这个地方要值得注意,《楞严经》它的修行是有理观跟事修的。理观就是空假中三观:空观,安住;假观,调伏;中观,平衡。第二个是持楞严咒心,它的事修就是持咒、破障。如果诸位要知道怎么持咒,可以跟净土梵音,我有把相关的资料给净土梵音,你们可以跟他请。

我们在末法时代,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过去生有很多的冤亲债主,他并不是很高兴你修行,因为你要解脱生死,所以他会用各种方式来障碍你,所以我们要善加保护自己。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你要懂得怎么保护你自己——就是持咒。这个方法,我们今天就不在这边教授,因为这个持咒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如果我讲得不完美,可能会断章取义。

它是有一套的讲解,要怎么样持咒、为什么要这样持咒、这个过程要注意什么事项,我都有交代清清楚楚,如果你有意思要持楞严咒心的话,可以跟净土梵音来请。那你要是习惯持大悲咒,也很好。总而言之,所有的理观一定要事修配合的。你心念的增上,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保护,这才圆满。所以,理观跟事修要配合。

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我们把听经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