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 第69章 鸿都门辩难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第69章 鸿都门辩难

作者:世家千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18:38:35 来源:小说旗

东汉名儒弟子,动辄千人数千,甚至上万。

太学生两三万人,历代莫及,皇帝还亲自坐讲。

汉有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

《尚书》欧阳、大小夏侯。

《诗》齐、鲁、韩。

《礼》大小戴。

《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

弘农杨氏正是传承《欧阳尚书》,今文学派。

王朗作为标准的儒生,五经他都钻研通透,才气横逸,清新高致。

再观曹操,飘逸出尘,丰采夺目。

简直是神仙打架,凡人看戏。

什么是风流?

人生充满节制而张扬。

衣袂飘飞之时,风姿绰约。

刀光剑影之间,自有风骨。

士族、儒生在纷乱政治下,不屈地挣扎着。

一些士族开辟了新的道路,追求自由、荒诞和倔强的生活。

曹操设辩难擂台,自然是王朗率先发难。

他针对郑玄的处境,呐喊道:

“《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此作何解?”

主张行不通了,索性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

党锢之祸起,郑玄遭受党禁,没有在朝为官。

他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

祖父、父亲都没有出仕,称一声“庶民”也不为过。

寒门子弟,好歹是没落的世家。

王朗一开口,洋溢着阔绰和神气。

至圣先师这句话,很明显有身处乱世时,明哲保身之道。

曹操可以回答: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亦或者引用孟子的言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都能够解释孔子的这句话。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门迎来了绝佳的发展。

但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儒家经典的解释,越来越牵强附会、繁琐僵化、支离破碎。

先贤的言论,也逐渐地被扭曲。

儒学在思想和现实中,一步步失去了超越性和神圣性。

于是。

有一部分人,开始追求古文经学。

曹操的回答,取了《易经》的一句话: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天地交感,变生万物,那么草木茂盛。

天地隔绝,阴阳不通,那么贤达人世隐蔽不出。

王朗没有占到便宜,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曹操的破绽。

他袖袍轻举,接着道: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尊敬、顺从兄长,是仁爱的根本。

曹操回答道: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

慈孝、仁爱是儒家“名教”思想的体现,而曹操口中的“自然”,则是道家思想的表达。

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

汉武帝“独尊儒术”,将符合帝国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进行弘扬。

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

用这些“束缚”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

这就是儒家的“名教”。

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着名的《三纲五常》。

名教堪称“天理”,谁不遵从天理,肯定要遭受批判。

渐渐地,名教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这和曹操口中的“自然”相悖。

老子的“自然”是理想的人生状态,也是理想的政治原则。

王朗正准备诘难,曹操主动做出了解释:

“名教本于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圣人的作用也是合乎自然的。”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诸生哗然。

这还是儒家经典的辩难吗?

郑玄心中微微震颤,没有当场打断曹操的话,是他的修养好。

马日磾愁眉紧锁,他曾听闻曹操“援道入儒”的思想,称为“玄学”。

今天还是第一次见!

这……有点嚣张啊。

黄老之学,已经被“独尊儒术”淘汰了。

曹操再次提起,以老子之学,解释《易经》。

《易经》可是道家、儒家的联系所在。

曹操打破陈规,难道要将辩题折腾为道、儒之争吗?

这完全偏离了主题!

依道家来看,儒门的倡导、主张也是不错的。

缺陷在于,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

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

而道家以自然为本,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

“《论语·泰伯》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尧之治国,顺乎自然之道,效法天地,以成教化,爱子御臣而无私,赏罚自任而不为,如旷荡之道而无形无名。”

“不私其子,而君其臣。”

曹操以儒家推崇的尧,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

尧帝把天子之位让给了舜,没有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不私其子。

他没有把天下据为己有,而是让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惠。

这不是“自然”是什么?

郑玄豁然开朗,思绪潮涌。

曹操口若悬河,从容应对王朗的发难。

王朗懵逼了,曹操援道入儒,又以儒解释道。

两家经学,曹操都掌握得炉火纯青。

王朗虽然精通《周易》,此刻也觉得捉襟见肘,窘迫难堪。

“今日辩难,是儒学经典,孟德为何频频参杂《老子》等?”

曹操泰然自若,锋芒初绽道:“是吗?不如换曹某来问。”

“善。”王朗坐定,无所畏惧。

“曹某听闻阁下擅《易经》,就询问《易经》的内容吧。”

“《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何解?”

王朗轻蔑一笑,觉得这题简单:

“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人为三纲,法天地人。”

王朗将三纲说成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三纲被认为具有天然合理性。

“阁下也擅长老庄之学?”曹操惊讶道。

王朗愕然,疑惑地望向曹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曹操脱口而出道。

人的生存,生活法则是承接于大地。

而大地的运行法则是承接于天,而天的运行法则是来自于道。

而道的运行法则是自然赋予的。

王朗彻底懵逼!

这不是论证名教本于自然了吗?

太学诸生脊背发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