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藩王两年半,一万大雪龙骑入京师 > 第84章 大面积种植新型农作物!

“可惜了,杨荣不在,我们少了许多话题。”

对于杨溥的感慨,杨士奇抿嘴笑笑不语。

事实也正如杨溥所言,

他们三人,若是论谁的性格最洒脱健谈,那么一定非杨荣莫属了!

“人家现在正和殿下在外征战呢,哪里有空和我们闲聊。”

杨士奇说话的语气明显带着些许揶揄,

杨溥也听出了杨士奇这是话里有话,当即嘿嘿一笑。

好在不是他俩被选中随军出征,

要不然他俩哪来的这难得一天的假期。

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杨荣被抓壮丁,被迫随军出征。

这波操作,实在是很难不让他俩幸灾乐祸啊!

两人笑着摇头,

没过多久,突然一名士卒急匆匆的在外禀报。

“禀两位军师,王爷有捷报传回。”

屋内正在沏茶闲聊的杨士奇、杨溥二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惊呼:“这么快?”

这才去了多久?

从朱允熥出发,到今日,连十天都不到啊!

据他们所知,琉球群岛并非全都是无人岛屿,

那可是货真价实有三个国家并立的啊,

昔日都来过大明朝贡。

征伐他们,那他们还不得玩命反抗?

“两位军师可在?”

士卒再次焦急的喊道。

听到再次喊话,杨士奇和杨溥当即从震惊之余中醒悟,赶忙起身出去。

杨士奇从士卒手中接过捷报,

不待回屋便是迫不及待的将其打开查看。

片刻后,

杨士奇当场大呼:“这仗打的,未免也太容易了些吧!”

“亏我们为了此仗还准备了足足一月之多,结果真正大战才不到两日?

三国便全部臣服。”

杨士奇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凑过来查看的杨溥也同样如此,

心中有不解,也有震惊,

在看到这封捷报后,好奇心顿时被勾了起来。

“想来王爷也快要率军班师回来了,

我们可不能在偷懒了。”

“嗯。”杨士奇郑重的点头。

他俩难得的一天假期,就这么被这封传回来的捷报,整的又没了。

两人立即动身开始组织人手加入到收割早稻的浩大队伍中,

以往只有农民一家子自己收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如今有了加入的青壮帮着一起收割,

收割的效率直接成倍数上涨!

并且这些青壮还都是一粒米都不要,

一切开销全都由王府府库承担。

早稻原先预计至少要半月以上才能大致全部收割,

如今在青壮等免费劳动力的加入下,

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将杭州府下辖九县的早稻全部收割完了。

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效率,自然是少不了杨士奇和杨溥两人在从中调度。

他俩为了能赶在朱允熥率军班师回来之前做点事情,

那可是再次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

收割完早稻,两人便又开始组织先前被分配到新型农作物种子的下辖县开始大规模种植。

新型农作物,其中不少作物是他们连见都没见过的,

种植新型农作物,当地百姓们自然少不了的担心。

但在朱允熥放出豪言,一旦新型农作物的收成不佳,不仅顺延免掉他们一年的赋税,其他损失朱允熥也一并承担。

朱允熥在杭州府的公信力可是很足的,

朱允熥愿意为百姓考虑,

百姓们也都很愿意相信朱允熥。

信任是相互的,只有真心对人,才能以真心换真心。

推行新型农作物大面积种植,一开始杨士奇、杨溥还以为其中会遇到层层阻拦,

但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过程竟然出奇的顺利。

百姓们按照先前朱允熥所教导种植这些新型农作物的方法,

红薯、水稻、玉米、土豆、小麦。

在诸多县城百姓们的共同努力开垦下,

各一百斤的种子很快便没了。

杨士奇、杨溥瞧见百姓们这高涨的兴致,当即便修书一封询问朱允熥,是否还有新型农作物种子。

并说明了百姓们高涨的意愿。

朱允熥正忙着站在赤炎舰的甲板上,领着一小队赤焰军前往距离琉球群岛不远的东番。

东番所指的,便是后世的湾湾。

隋唐至宋朝时期,湾湾并不叫作东番,则是称之为“流求”,元朝时,又被称之为“琉球”。

东番这个称呼,正是在明初。

因为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性以湾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其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被称之为“鸡笼”。

东番也同样被洪武帝列入不征之国的其中,

不过朱允熥既然连琉球群岛都打了,

哪里还会管他什么不征之国。

之所以没有顺势对东番动手,

那完全是因为东番上面的国家实力远超琉球群岛,

并且其地势大多都是高山,

属于易守难攻类型的,

若是不在战前探查清楚当地情况,而贸然出兵的话,

恐是要吃败仗的!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朱允熥决定先以商船的名义横渡海峡,期间伺机派出探子上岸探明情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琉球群岛之所以能如此轻松的收入囊中,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战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十分到位。

琉球群岛在朱允熥面前,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顺利派出探子后,朱允熥便号令舰队原路返航,

期间朱允熥也遇到了不少的商船,还有成群结队的船队。

以往这都是看不见的。

洪武帝实现的“片甲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几乎是阻断了民间百姓们下海经商的可能。

但自打朱允熥在杭州府公然允许下海后,

杭州府附近的富商们,还有沿海一带的渔民们,近乎是疯狂的向杭州府涌入。

由于大明其他地方都没有开通下海,

所以想要下海经商,唯独只有前往杭州府这一条选项。

由于海禁政策已经实施了有好些年了,

以往沿海一带的家中家家户户用来吃饭的渔船,也因为年久失修,需要找地方好好修缮一番了。

在朱允熥的授意下,

海宁县的造船厂再次扩大规模,并对外开放修缮船只的业务。

同时为了能更好的让聚集而来的那些富商们腰包里掏钱,

杭州府下辖诸县又陆续扩建了好几个造船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