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抗战:从血战湘江到高山下的花环 > 第290章 最难得的是人心

陇海线渭南站。

夏政委从列车上下来,他拉着许乐问道:“旅长,我们不是去三门峡站,然后从渑池转道中条山,去往晋东南吗?怎么在这里下了?”

老许说道:“我信不过**,中条山那里山路崎岖。万一卫立煌起了什么歪心思,我们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老严怒骂道:“他们敢?”

老许说道:“自从黄河决堤的事情曝出来之后,我已经对他们失去了信任。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还是小心一些才好。”

他现在已经牢记上次的教训了,上一次是小许来了,救了自己这些人。

万一小许不来呢?

他们全都要死在兰封战役里。

所以,这一次他留了一个心眼,还是走八路军入晋的老路子。

从芝川镇渡过黄河在荣河一带建立防御阵地,等大部队过河后,伺机夺取曲沃、临汾。

反正首长只说了不能打太原,又没说不能打临汾。

自己这样也不算违抗军令。

夏政委觉得有些头疼:“旅长,但是我觉得,你至少要去见见刘师长和朱总、彭总他们。”

老许笑着说道:“等我们把敌后根据地建立起来再说吧,到时候给他们一个惊喜。我看临汾这个地方就很不错。”

众人:“...”

临汾是同蒲铁路的一个站,小鬼子上了列车眨眼就到了,在这建立敌后根据地,是非常危险的。

这危险程度仅次于攻打太原。

同蒲铁路是贯通山西南北的一条铁路,从最北边的大同一直通到最南边的蒲州。

山西境内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正太铁路,起于河北正定县,途径井陉、上太行,并穿越娘子关天险,最终抵达太原。

这条铁路正是鬼子最重要的运输补给线。

最近一段时间,**和八路军都在伺机破坏这两条铁路,小鬼子只能将兵力集中在铁路沿线。

以第1军两个师团的实力,根本无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

所以梅津美治郎才会向寺内寿一请求增援。

最近山西一带的鬼子实在是不堪其扰了。

老许挥了挥手说:“不用紧张,我们有两万多的兵力,有坦克又有大炮。而临汾城里只有一支鬼子大队而已,我看小鬼子未必会来增援。

要是他们真的敢来,那正好,我们在路上设伏,干掉他们。

此事先不用着急,我们先渡河。

要打下临汾城,也得等我先拟一个比较细的作战计划再说。”

夏政委他们也不是害怕小鬼子,就是打正面战场,容易造成大的损失。

首长说得对,387旅还是比较适合打游击战的。

老严举双手赞成道:“我也支持打临汾,最好把小鬼子的20师团调出来。当初我们从兰封撤退的时候,这帮小鬼子还追着我们打过。”

夏政委打圆场道:“从渭南到芝川镇遥遥两百里路,这事我们还有时间讨论。老许说得对,等我们细细商讨之后再做决定。”

老严浑圆的双眼看了一眼许乐,许乐微微点头,他才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许乐大手一挥说:“走,出发去山西!”

部队浩浩荡荡向山西而去。

一路上百姓们听说这是387旅的部队,果然如卫立煌所说,夹道欢迎。

百姓们拿着食物,硬塞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硬是不肯收。一番拉扯之后,只能由夏政委将百姓们劝开了,实在劝不了的,就给百姓大洋,就当是买的了。

乡亲们拉着夏政委的手说道:“这位同志,你们一定要把鬼子打跑啊。听说小鬼子没人性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夏政委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们这趟来就是为了把他们赶出山西的。”

这里跟山西毕竟只有一河之隔,如果让鬼子打到对岸来,那就大事不妙了。

百姓们有此担忧也正常。

毕竟此生若是能安好,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老百姓对387旅竖起大拇指:“我们相信你们,你们是真正打鬼子的,我们听说你们在兰封的时候,就打了好多鬼子。”

夏政委没有多说,只是一味的劝走老百姓。

要是老百姓都能觉醒,不再任由鬼子欺凌,那中国就永远不会灭亡。

这一次,有很多从抗大学习归来的战士加入了387旅。

他们将要负责把组织的信念传递下去,让每个百姓都能接受到,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让他们为抗击鬼子而奋斗。

这就是首长说的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消灭小鬼子。

夏政委上了车后,张有根重新出发。

老许扬了扬手中的书本,这本书都快被他翻烂了,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看。

“首长在论持久战中说,要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人说要超过鬼子的军力和经济力的唯武器论的论调,是不成立的。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老张问道:“旅长,那决定因素是什么?”

夏政委轻声道:“是人,是人民群众,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没有武器固然没法胜利,但是发动群众是胜利的基本条件!”

许乐笑了笑:“行啊,老夏,没想到你背得那么熟。”

老严说道:“夏政委可是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这些文章,他看过几遍就能背了。”

老许说:“我老早就发现了,不看其他的,光看他把皮鞋擦得蹭光发亮我就知道了。听说伏龙芝军事学院对皮鞋有要求,苍蝇落上去会打滑。”

夏政委摇摇头说道:“说来惭愧,我并没有毕业证,所以我的档案里并没有这一笔。”

严参谋长也不过是听别人说起而已。

老许说:“是啊,当初看你档案的时候,确实没有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没有毕业?”

夏政委说道:“我读了两年就回国了,那时候正值红军危难、准备开始长征的时候。”

“那就更难得了,刚才不是说了嘛,最难得的是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