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 第129章 名正才能言顺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第129章 名正才能言顺

作者:喵小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11:51 来源:小说旗

“王师弟?”

戴思恭面露狐疑之色:“你找他做什么?王师弟心性独特,对于很多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古人可以开宗明义,今人自然也能,因此要去旧立新。

不管师古还是反古,都属于继承,只是继承的方向不同。”

“大明正需要奋翁先生这样的大才,还请戴院使成全。”

戴思恭有些为难,他真不想让王履进京,以其性子很有可能得罪朱元璋,一不小心就得死。

不过,已经拒绝方时一次,这次再拒绝可真就得罪人。

想到这,戴思恭开口问道:“方司柬是准备将王师弟推荐给陛下吗?”

“当然,下官相信不仅陛下,太子殿下也会相信奋翁先生的才华。”

“我可以让王师弟进京一趟,能不能让他留下,只能靠你自己。”

“多谢戴院使。”

方时也知道现在开启科学技术发展,那是痴人说梦。

他目前要做的是,将魏晋时期的博物学以及历代实用知识重新编撰,先培养一批人才。

而后再用理学的格物致知,让这些人才慢慢研究出后世科学技术。

王履是钦天监监正刘易通推荐的,方时想让他当个老师,培养一些人才出来。

踏出太医院大门的刹那,方时不经意想起朱雄英,心中顿时生出一丝烦躁。

这个皇长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命根子,他要是死了,马皇后伤心之下身子必定大不如前。

若空印案再按原先历史那样,牵连到无辜人身上,马皇后郁结于心,再好的医生也医不好心病。

说来说去,症结都在朱雄英身上,史书上没有记载朱雄英是因何病而死,他那些布置也不知能不能救下朱雄英。

在原地站了半个时辰,方时拐了个方向,往东宫走去。

吕本十二月死,朱雄英次年便病亡,其中不管是不是巧合,方时都不准备让朱雄英经常出入东宫。

到东宫,方时不仅见到了朱标,还见到太子妃吕氏。

“方司柬来的刚好,孤刚刚还和太子妃商量,要不要给允炆请个启蒙先生。”

方时愣了下:“皇孙应该才四岁,这么小就准备启蒙了?”

“过完年五岁,雄英也是五岁启蒙,找个启蒙先生也需要时间。”

[既然吕氏在,那就给吕氏画个大饼,不管她是不是阴毒妇人,都可以稳住她。]

想到此,方时轻声说道:“确实该好好找个先生,微臣建议从北方找个大儒。

南方文风盛行,总带着一股柔弱,北方民风彪悍,大儒也多是果敢之性。

大明幅员辽阔,若将来安南等地再收回,官理这么庞大的国土也需要皇家子弟。

若再远一些,便需要用到周朝分封制,单靠儒家仁义是无法让那些土着认可大明。

哪怕后世出现春秋乱局,再次一统天下之人也只会是朱家子孙。”

朱标还未开口,一旁的吕氏眼睛发亮,迫不及待出声:

“方司柬,你的意思是说,将来允炆和云熥可以自己带领军队,到海外打下属于自己的国土?”

“差不多!因此微臣才建议皇孙需要文武兼备,未来才能为国出力。”

闻言,朱标低头沉思,他并不在意吕氏的态度变化,允炆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

他想的是周朝分封制的可行性,从蒙元留下的地图,朱标早已得知大明并不是最大的帝国。

想了一会,朱标便放弃思考,就算要做也要等变法完成后。

“方司柬说的没错,允炆还是要找北方大儒来教,等年龄再长一些,再让他锻炼武艺。”

话落,朱标目光移向吕氏:“就这么决定!南方大儒不适合允炆,岳父推荐的人选,你拒了吧!

未来之事谁也说不清,不管怎么样,允炆都要做好准备。

你好好教允炆,不仅要有仁义之心,还要心存志向。”

“臣妾明白!”

吕氏起身行了一礼,便转身离开。

吕氏走后,朱标才缓缓问出声:“方司柬找孤是有何要事?”

“不知是否找到教导皇长孙殿下的大儒?”

朱标摇摇头:“还没,愿意为大明效力的大儒都在翰林院,剩下的要么隐居起来,要么拒绝。

至于国子监学生则被父皇否决,那些学子课业繁重,不适合教导雄英。

方司柬是否有好的提议。”

“微臣提议皇长孙殿下去翰林院学习,那边都是明经之士,加之每个人理念不同。

在那里,皇长孙殿下才会从各个方向,看待书中经典,不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皇长孙殿下还小,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带偏。”

朱标没有立刻应下:“翰林院离坤宁宫有点远,离东宫更远,如此一来单单走路的时间就多去了一刻钟不止。”

“多走多动就当锻炼身子了,更何况翰林院离谨身殿较近,皇长孙殿下可以顺路向陛下请教问题。”

“此事孤会和父皇商量。”

说着,朱标拿起一本奏疏递给方时:

“这是都尉府在福建查到的,不单单儒学,整个福建官商勾结严重。

若按律法行事,十个有九个都该剥皮萱草。”

还有一句话朱标没说,那就是福都司卫所也已经糜烂,想要清理却苦于没有证据。

武将不比文臣,没有确凿证据,没有提前布置,很容易引起哗变。

官商勾结永远都会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方时并没有太在意。

“举直错诸枉以减少贪官,想要彻底消灭永远不可能,接下来所做之事,也是为了减少贪官庸官。

宣承部已经开始安排,等福建一事爆发,宣承部可以让整个大明沸腾。”

“真的要这么做吗?”

方时语气坚定:“是!那些官员站在高楼,一直看不到底下的情况,总认为仁义可以解决万事,若不能还有律法为后盾。

微臣就是想看看,孝悌之间的冲突、律法与德行的碰撞、利益与名声,到这时他们要怎么选择。”

朱标长叹一声:“父皇觉得直接推广即可,有父皇在,无人敢反对。”

“名正才能言顺,这已经刻在天下人骨子里,哪怕是盗贼,偷盗之前也要找个理由,说自己是劫富济贫。

不仅要防止逼起文臣武将的逆反之心,熙宁变法失败原因,也要防范。”

“呵呵!”

朱标轻笑一声:“确实得找个理由,哪怕汉初七国叛乱,也要打个清君侧的旗号。

不过你得小心,父皇没找到变法方略,一直将怒火发到三弟、四弟身上,他们说不定会去找你麻烦。”

[靠!干我何事,你们一家人相亲相爱,拉我进来干什么?]

方时苦笑一声:“殿下不能阻止吗?”

“阻止不了!你脑子受累点,给他们送点礼物就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