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 第252章 升官发财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第252章 升官发财

作者:喵小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11:51 来源:小说旗

商品难以再生产,对商业的打击是巨大,方时可不想变法半途而废。

所以,在茹太素向其询问要准备多久时,方时没能说出具体时间。

茹太素有些不明所以:“除了宝钞,还需要准备什么?连收回交趾都有时间,怎开启市舶司怎么就没有?”

方时轻声解释:“重启市舶司是为了工商,不是单单为了赚钱。

目前所需要的不仅仅改变宝钞制度,还需要基层官吏,税收制度的改变等等。

这每一项都有大量的利益集团,为了稳定起见,下官需要拉拢一批、打压一批。

而且开启工商后需要大量的人口,人口又与粮食挂钩,所以产粮地必须要掌握在大明手中。”

“商税该如何改?一旦取消关税,大明各地巡检司必会作乱,这些人就是靠关税活的。”

方时微微一笑:“已经在准备,巡检司需要改变,县衙也需要改变。”

“何意?”

方时摇了摇头:“过几天茹尚书就知道了!”

正如方时所说,茹太素很快就知道怎么回事,三天后的早朝上有大量官员开始弹劾各地巡检司。

连还未上任的大都督沐英都有人弹劾,说他管理不严,令巡检司混乱不堪。

朱元璋在上面听了半天,也没听出到底发生何事,不由怒吼出声:

“够了!天天吵、天天吵,到底发生何事?湖广、凤阳、定远等地巡检司又做了什么事?”

“陛下,刘侍郎、林主事等人家中幼童被拐,目前大明各地近一个月来,有五百幼童失踪,而且人数还在一直上涨。

经过探查,可以确定各地县衙和巡检司有失职之责。”

“反了!反了!”

朱元璋怒目圆睁:“咱连贪官都不舍得杀,这些人敢对孩童下手,是欺咱老了吗?

着锦衣卫、刑部、巡检司联合调查,咱要亲手剥了他们的皮。

蒋瓛!给咱滚出来!”

蒋瓛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快速出列:

“臣在!”

“你们锦衣卫干什么吃的?不知道大明缺人吗?这么大的事,你为何没有奏疏?”

蒋瓛躬身回道:“启禀陛下,各地溺婴一事屡禁不止,锦衣卫一直在做这些事,忽略了拐子,请陛下恕罪。”

朱标也在一旁出声附和:“父皇,锦衣卫不是三头六臂,有些地方照顾不到实属正常。

巡检司内将士,大多都是力役、弓役,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其心思也不在立功尽责上,该想办法以绝后患。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先找回那些孩童,其他事可以先放在一旁。”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蒋瓛:“听到了!去问问各地退伍将士,他们说不定知道线索。”

话落,朱元璋扫了眼众臣:“巡检司没有一点用,咱觉得还是直接裁撤比较好,至于关税还是由让各地卫所负责。”

“不可!万万不可啊陛下!”

此言一出,许多大臣高声呼喊,就连刚刚被念到的李侍郎也疾呼出声:

“陛下,天下巡检司众多,一旦裁撤这些人该如何生存。

这些人手中有武器,还有大把力气,一旦上山为寇,受苦的还是百姓。”

“你孙子都因为巡检司丢了,你还在为他们说话?”

面对朱元璋的质疑,李侍郎满脸正义,背对阳光犹如圣人一般:

“国事为重!天下苍生重于社稷、重于泰山,自然也重于小小孩童。”

“行!那你们说咋办?县衙和巡检司出了这么大纰漏,一定要杜绝再次发生此事。”

钱唐心中一叹,方司柬到底带那些孩童去哪里了?明明弹劾就能让巡检司改制,为何一定要带着孩童。

想了半天没想出所以然,钱唐觉得还是先完成此事,以后再说别的。

“陛下,县衙和巡检司该改制了!”

闻言,朱元璋坐直了身体,眼神直勾勾盯着钱唐:

“怎么说?”

“朝廷有八部、各府县也不能只有一个县衙;巡检司原先之责是搜查奸细以及关税。

如今大明稳定,蒙元已经回到草原,巡检司之责只剩下关税,而税收一直是户部负责。

因此,臣觉得各府县当下设几个衙门:宣承司主邸报、承志司主官员百姓教化、税司主当地税收由户部负责、巡检司主缉拿罪犯由刑部负责、大理司主审判由大理寺负责、县衙主一县发展。”

此言一出,现场一片哗然,有反对、有赞成,有中立的。

“为什么不同意?县令、县丞和主簿就三个人,怎么管一县之地?”

“这么多衙门,你知道户部要支出多少俸禄吗?真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

“屁话!县令专职县城发展,自然而然便会有税收,一县之税还养不活那几个人,这县令也别当了!”

“……”

很多人心中在纠结,哪怕像李侍郎这种贪官也在纠结。

[同意,巡检司这条财路没了,可新增官位以老二的才华,定会有他的份。]

[钱唐这老家伙哪会想这么多,必定是方时这狗贼弄的,是为变法做准备。]

[若是真同意,也不知他会通过新增衙门做出什么事;要是不同意,这不是让他记上?这狗贼定然有仇报仇。]

方时这次根本没想杀人,所有计划都是利诱,然后利用这些被利诱的官员,对付那些反对变法之人。

那些孩童才是杀招,毕竟谁都知道小孩子是不懂得撒谎,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朱元璋没有立刻应下,而是让这些官员一人上份奏疏说明利弊。

“今日就到这,都回去好好写,写完了交给太子,由太子决定。”

“臣遵旨!”

回到家后的李侍郎,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眼中满是讶异:

“陈学陈子明?”

陈学起身行礼:“学生拜见李侍郎!”

李侍郎躬身回礼:“听说,等你守孝结束便会入仕,可有此事?”

“会去东宫任职,具体职位还要看太子殿下意思。”

“坐吧!”

李侍郎轻轻点头:“当初我还以为静诚先生不让你入仕,没想到早有安排。

今日你来找我是有何事?看在静诚先生的面子上,只要不违道义,我尽力而为。”

“多谢李侍郎!”

陈学脸上浮现一抹笑容:“这次过来,是想替思远求个情。”

“思远?曹县县令张年张思远?他怎么了?”

“没错!”

陈学轻声解释:“自从五年前思远带领曹县百姓酿酒、养鱼后,当地税收大涨,曹县一县之地所缴税收是周边县城的三倍不止。

由于云南、交趾两地收回,商人们看中这两地,来曹县定酒的商人络绎不绝。

思远就想着,如此庞大的商队,道路得重新修缮,所以想请李侍郎帮个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