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香江要做大地主 > 第205章 求购华人行

重生香江要做大地主 第205章 求购华人行

作者:三心宝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8 00:21:26 来源:小说旗

从赵家出来,钟田文就去找了李主席。

李主席的家族非常的有名,可以说名声显赫,李主席出生在百年望族李家,其家族是南和行合伙人,更是东亚银行创办人,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家族子孙中有十数人成为了羊城、香江政坛、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家与何家、罗家、周家被公认为香江开埠早期的四大家族。

可以说,能屹立百年的家庭,家族成员,可以说个个精英,在当时那个时期,当真的不容易。

他这次找李主席,自然是因为一幢物业。

李家与另一个家族冯家,其祖辈关系非常好,共同创立了华人置业,就是后来,被大刘收购的华人置业。

冯家来历同样显赫,其家族同样是望族,活跃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其家族的兆丰行曾是粤省最大的海味代理行,家族中人在政坛、文化界也颇有建树,是十分显赫的华人望族之一。

华人置业持有一幢在香江非常有名的物业,该物业位于中环,也是远东会的驻地。这就是华人行(chinese building)。

香江开埠初期实行“华洋分治”,维多利亚城也就是还没有填海时期的中环是洋人的地盘,这里是由洋行控制的香江本岛心脏地带“中环”,当时的华商能在这里租场地办公都算是一种扬眉吐气。

51年前,香江邮政总局和法院的旧址拍卖,在英属香江的华人们,把握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每平方英尺50港币的价钱,买下了这块地。两年后,也就是1924年,这块地上建起了中环第一座由华人投资的大楼。

大楼建成之后,洋人不屑于华人同楼办公,自然而然这栋楼便只有华资公司租客,故而得名“华人行”。

从这幢大楼里,可是走出了不少香江大佬,后来名满香江的很多华商都从这里起步。

钟田文可是准备了许多礼物过来,李主席也是很好奇,这小滑头,怎么准备了这么多礼物过来,都很名贵,他就猜出来,这衰仔,肯定有事求自己。

“阿文,你这个家伙,肯定没好事情。”

两人关系很好,私下里说话也直接。被人直接揭露了心事,钟田文也不恼,脸上还带着那种玩世不恭。

“李叔,什么是没有好事,是大大的好事。”

“送客!”

“哎,李叔,李叔,我说我说。”这人呐,真是,自己……算了,他说道:“李叔,我的公司那么多,缺一个办公的地方,我想买一幢大厦,撑撑门面。”

“华人行?”

“哎,李叔,要不说您了解我呢,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您啊!\"钟田文一幅你老太了解了我的样子,非常的佩服。

李主席想了想说道:“你个衰仔,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吧?这个华人行大厦,也不是不能卖给你,这个事情我同意,别人那边我还要说说,你准备出价多少?”

“李叔,您帮我打探一下,我出少了,那边不好交待,我出多了,心里难受。”

“你个小家伙,好了,我帮你问问我大佬和冯家。”

两人又寒暄了一会,现在时间还早,不然的话,就留下吃晚饭了,等钟田文离开,李主席的管家过来,拿过来一份清单,看着钟田文送过来的礼物,全是金条。

现在黄金涨得很,他看了一眼,这得有百万港元。

“这小朋友,真是大方,这个事情,不跑腿都不行啊。”

钟田文坐上了车,从李家向和记赶去,此次去和记,是参与一件大事。

“此次董事会,是向大家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司将向瑞银借入一笔瑞士法郎,用于收购,此次借入金额为4300万瑞士法郎。”

如果按照此时的汇率计算,一美元兑换3.06瑞士法郎,这笔贷款也就是7251万港元;但是等到了1976年,瑞士法郎升值,一美元兑换1.06瑞士法郎,公司入不敷出,要还债的时候,把和记推进了深渊,导致向汇丰求助,汇丰注资1.56亿港元,得到了33.5%的和记黄埔的股份,和记与黄埔船坞当时已经于1975年合并。

“之前,大家已经看过了收购计划,现在大家进行投票吧。”

祁德尊是推动此次会议的人,看看向四周,就见钟田文举手,他示意后者发表意见。

“我是同意贷款收购这些标的物的,不过借瑞士法郎,我感觉风险有些大,瑞士法郎,已经升值了一次,难保不会再升值,这样的风险有些大啊。”

祁德尊说道:“这一点,我也有考虑,不过现在没有人愿意借我们钱,不趁此机会,壮大我们,将失去先机;就算瑞士法郎升值,我也相信,我们收购的标的物,其增长性,会超过其升值速度。”

“好了,我没有问题了。”钟田文也投了赞成票,那些钟田文派来的代表,看到老板投了,他们也投了,其他的董事们,自然也投了赞成票。

祁德尊为什么会在股灾的时候,仍然不顾社会大环境,仍然投资?

其实是他太乐观了,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和记洋行进入了急剧膨胀的高速路上。祁德尊利用部分投资者看好洋行股前景的心理,以发行新股集资的方式,展开连串的收购活动。

1966年和记先後收购了屈臣氏、德惠宝洋行及泰和洋行等三家历史悠久的进出口商行,这三家洋行与和记洋行构成了和记集团拓展进出口贸易以及批发零售商业的核心。

到六十年代中後期,和记国际已在众多的洋行中脱颖而出,旗下拥有的附属及联营公司已起过50家。

1967年,香江时局动荡,市民纷纷抛售股票、物业,移居海外,但和记国际的收购步伐并未因此而停止。

1969年,和记国际透过发行优先股集资7.200万港元,收购了着名黄埔船坞,后来通过黄埔船坞,又收购均益仓。

正是通过在那段时间,大收购,在他心理埋下了种子。

和记国际的成长,一直是通过大收购来完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