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 第317章 计算机是关键

四合院:神级垂钓系统 第317章 计算机是关键

作者:一只山竹榴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05 05:05:49 来源:小说旗

\"这确实是个挑战,\"李长生坦诚地回答,\"但我们可以从简单做起,逐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第一代数控机床可能只具备基本的位置控制功能,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会不断增加更复杂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随着讨论的深入,专家们从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有人提出技术难点,有人建议可能的解决方案,整个会议室变成了一个热烈的头脑风暴现场。

李长生适时总结道:\"同志们,通过今天的讨论,我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数控机床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下来,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由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各领域的专家组成,共同攻关这项技术。\"

他看向坐在角落的赵刚,得到了对方肯定的点头。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李长生继续说道,\"如果数控机床项目成功,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计算机辅助制造。届时,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整个过程都将由计算机控制,彻底革新我国的工业体系。\"

他的话引发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专家们纷纷发表看法,有人激动地畅想未来,有人冷静地分析技术路径,整个会议室沸腾起来。

李长生转身面对全场,声音沉静而有力:\"各位专家,我知道数控机床的构想对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像是天方夜谭。但请回想一下,半年前,当我提出'曙光一号'计算机的设想时,何尝不是同样遭到质疑?然而今天,它已经成为现实,甚至超出了我们最初的期望。\"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曙光一号\"照片:\"这台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科学计算,还能辅助我们完成原本需要数十名工程师花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根据我们输入的参数,自动计算出最优的加工路径和工艺参数,这正是数控机床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基础。\"

那位留苏专家依然困惑:\"但即使有了最优参数,机械系统的精度依然是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啊!\"

李长生微微一笑:\"吴教授,这个问题很关键。确实,按照常规思路,我们很难一步到位制造出足够精密的机械系统。但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方法——\"

他走到黑板前,画出一个循环图:\"首先,我们用'曙光一号'计算出现有机床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加工方案,制造出第一代数控机床。然后,用这第一代机床制造更精密的部件,组装成第二代机床。如此循环,每一代都比前一代精度更高,功能更强。\"

\"这……这相当于机床在自我进化!\"一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李长生点头:\"没错,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尽善尽美,而是通过不断迭代,逐步接近理想目标。\"

那位一直持怀疑态度的机械老厂长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突然抬起头:\"小李同志,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说白了,就是先让计算机当'师傅',教机床怎么干活,然后机床再反过来帮助自己提高水平,对吧?\"

\"林师傅一语道破天机!\"李长生笑着赞同,\"这正是我们的技术路径。\"

军工厂厂长敲了敲桌子:\"李所长,假设这个设想可行,你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第一台实用级数控机床?\"

李长生沉思片刻:\"如果一切顺利,从立项到第一台样机问世,大约需要一年左右。再经过半年的测试和改进,就能投入小规模生产。两年后,我们可以开始第二代机床的研发。五年内,我相信我们可以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数控机床生产线。\"

\"五年?\"一位专家难以置信地叫出声来,\"按照常规技术发展规律,这种跨越至少需要二十年!\"

李长生平静地回应:\"二十世纪是技术爆炸的时代,旧的发展规律已经不再适用。有了'曙光一号'这样的强大工具,我们可以压缩创新周期,实现弯道超车。\"

\"再详细说说具体技术实现吧,\"一位电子工程师插话道,\"尤其是控制系统与机械系统的接口部分,这恐怕是最大的技术难点。\"

李长生点点头,走回黑板前,详细画出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控制系统分为三层——最上层是'曙光一号'计算机,负责复杂的轨迹规划和插补计算;中间层是专用的数控装置,将计算机指令转换为电气信号;最底层是伺服系统,直接控制电机运动。\"

他指着图中的关键节点:\"这里,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位置反馈机制,通过光电编码器实时监测各轴的位置,确保控制精度。同时,我们还会部署多种传感器,监测切削力、温度、振动等参数,实现闭环控制。\"

电子工程师眯起眼睛:\"光电编码器能达到什么精度?\"

\"理论上可以达到0.001毫米,\"李长生回答,\"这对于第一代机床来说已经足够了。\"

一直沉默的中央工业部代表突然开口:\"李所长,你刚才提到武器装备的精密制造。能否举例说明,数控机床对国防工业具体有什么帮助?\"

李长生环顾四周,注意到军方代表越发专注的目光,他走到讲台中央,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数控机床对国防工业的意义,堪比原子弹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的比喻震住了。

\"这绝非夸张,\"李长生继续说道,\"现代武器系统的核心是精密制造能力。一枚导弹的制导系统、一架飞机的发动机涡轮、一艘潜艇的螺旋桨——这些关键部件的制造精度直接决定了武器性能。提高0.1毫米的精度,可能意味着射程增加数十公里,命中率提高数倍。\"

他指向黑板上的图纸:\"数控机床能够加工出人工无法实现的复杂曲面和精密零件,这将使我们的武器装备性能产生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新型号的研制速度可以从年缩短到月,甚至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