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傅目瞪口呆,他不自觉地后退了两步,手指颤抖着指向那台自主运行的机床:\"这……这……它真的在自己加工!\"
他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但眼前的事实无法否认——机床确实在按照某种既定程序,精确地完成着加工任务。
\"不可能……\"一位年长的教授喃喃自语,\"这不可能……\"
李长生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走到\"曙光一号\"计算机前,指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这些是机床实时运行的参数,计算机正在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机床的运行状态,确保加工精度。\"
那位哈尔滨来的教授几乎是跑到计算机前,贪婪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这是……三维坐标系统!它在实时计算刀具路径!\"
\"没错,\"李长生点点头,\"计算机根据预先输入的工程图,生成了完整的加工路径和参数,然后将这些指令传输给机床控制系统,指挥机床按照这些指令精确加工。\"
就在众人震惊之际,机床突然停止了运行,主轴的嗡鸣声渐渐平息。工作台自动归位,刀具架升起,一个加工完成的零件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
\"第一个工件加工完成,\"李长生宣布,声音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现在,机床将自动开始下一个工件的加工。\"
话音刚落,机床再次启动,开始了完全相同的加工流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参数,与前一次加工完全一致,精确得如同一台完美的复制机器。
\"天哪……\"林师傅喃喃道,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写满了震惊,\"它真的能自己干活……而且每次都一模一样……这……这……\"
老人一时语塞,几十年的机械制造经验让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传统工艺下,即使是最熟练的技师,也很难保证两次加工的绝对一致性,而这台机器,却能做到完全相同的重复加工。
车间里的气氛从震惊逐渐转为狂热的兴奋。专家们围在机床周围,争先恐后地提问,讨论,甚至有人激动得双手颤抖。
\"这是革命性的突破!\"
\"它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面貌!\"
\"我们必须尽快扩大生产规模!\"
各种激动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车间沸腾起来。
就在这时,赵刚走到人群前面,高声宣布:\"各位同志,请保持冷静。这台机床还处于测试阶段,我们计划进行一次持续24小时的连续运行测试,以验证它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他环视全场,目光严肃:\"考虑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我必须提醒大家严格保密。今天看到的一切,都不得向外透露,违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随后,赵刚宣布成立三个监测小组,轮流值班,全程记录机床的运行状态和加工情况。
夜幕降临,大部分人离开了车间,只留下第一班监测小组的成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李长生坚持留下来,他要亲眼见证这台机床的每一分钟运行。
\"你应该去休息,\"赵刚劝道,\"这三个月你已经透支太多了。\"
李长生摇摇头,眼睛一直盯着那台平稳运行的机床:\"我不累,看着它工作,反而让我感到放松。\"
赵刚无奈地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好吧,但答应我最多再坚持两个小时就去休息。明天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
李长生点点头,但赵刚知道,他可能又会熬通宵。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有时候令人担忧,却也令人钦佩。
夜深了,车间里只剩下机床运行的嗡嗡声和监测人员偶尔的低声交谈。月光透过高窗洒进来,给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李长生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机床一次次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满足。在漫长的三个月里,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伺服系统经常失控,反馈装置出现误差,控制算法有逻辑漏洞……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高山,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
但今晚,看着这台机床平稳运行,这一切付出都值得了。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床,而是一个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
不知不觉中,李长生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梦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工厂,里面排列着数百台数控机床,它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着,生产出各种精密零件……
……
清晨的阳光洒进车间,为经过一夜连续运行的数控机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
车间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人,他们有的是连夜赶来的专家,有的是昨天参加测试后就迫不及待地一大早赶回来的工程师。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台依然在平稳运行的机床上,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钦佩。
李长生站在机床旁,尽管眼睛里布满血丝,脸色因疲惫而显得苍白,但精神却异常振奋。他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监测记录,正在与几位核心技术人员低声讨论。
赵刚走进车间,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摇头笑了:\"我就知道你没回去休息。\"
李长生抬头,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它表现得太完美了,我舍不得离开。\"
\"机床运行了多久了?\"赵刚问道。
李长生看了看表:\"从昨天下午三点十七分启动,到现在……整整二十小时零三十五分钟,一直保持连续运行,没有任何故障。\"
\"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196个完全相同的精密零件,\"李长生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每一个零件都符合设计要求,没有一个次品。\"
赵刚倒吸一口冷气:\"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传统工艺下,就算是最熟练的技师,也很难保证连续生产几十个完全一致的零件,更不用说近两百个了。\"
机床旁,几位质检员正在对刚刚加工出的零件进行检测。他们手持精密测量仪器,神情专注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表情从一开始的怀疑逐渐变为惊叹。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质检员拿着千分尺,反复测量着零件的各个部位,他的手明显在发抖:\"误差……误差不超过0.01毫米……这、这比我们最好的技师还精准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