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144章 中医药调理风眩(亨特氏综合征)

每日医案 第144章 中医药调理风眩(亨特氏综合征)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5:31 来源:小说旗

风眩(亨特氏综合征)

[病案]詹某,女,68岁。于1978年1月27日入院。入院时主症眩晕伴面瘫。八天前自觉头昏、恶心,次日眩晕发作,如乘舟车,身体不能自主,以致卧床不起,头部向左转动则眩晕加重,伴左耳耳鸣、重听、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及大量黄色粘液样液体,头颈及左耳乳突部疼痛,并发现口角右偏。经门诊中西药治疗未效。体检:体温37.3c,血压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体瘦,苍老容貌,神志清,取右侧卧位,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正常,眼球活动无障碍,眼球震颤2,左眼睑闭合不严,同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浅,示齿口角向右偏歪,左耳廓布针头大小疱疹十余个。眼底检查:老年性动脉硬化1。化验:血常规正常,胆固醇正常。此患者眩晕如乘舟车,闭目静卧不敢言动,耳鸣、耳聋,恶心频作,呕多痰涎,味苦,纳食即吐,颠顶疼痛连及项背,口角歪斜,便结尿赤,脉滑数。右兼浮意,舌尖赤少津。

[治则]祛风平肝,涤痰降火。

[方药]白菊花9克,蝉蜕6克,白僵蚕9克,荆芥5克,钩藤12克,板蓝根12克,代赭石8克,地龙9克,竹茹10克,炒山栀9克,葛根6克,甘草3克。服药4剂,眩晕、呕吐俱减,左耳廓疱疹消失,余症同前。守法继进,原方去荆芥、赭石,加白芍9克。尔后在此基础上加减处方用药。服17剂药后,配以针刺治疗,取穴:阳白、颊车、地仓、耳门、合谷等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前后共服药35剂,于3月10日病愈出院。

[评析]本病西医诊断为亨特氏综合征,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对于眩晕这一病症,历代医家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其病因和病机总的来说离不开风、痰、火、虚四个方面。其中强调风的人,大多认为是内风导致的,就像华岫云所说:“所患眩晕者,并非外在的邪气,而是肝胆之风阳上犯而已。”然而这个例子却是因为外感风毒之邪而被触发,所以发病急促,伴有头项强痛,右脉兼浮。这位患者平常操持家务,休息不当,过度劳累,导致真阴亏损,肝阳容易躁动,而且劳倦也会损伤脾脏,使其运化功能失调,湿气积聚而生痰,痰火在体内蓄积,外部的邪气趁机侵入,引发肝风和痰火上冲头部,从而引起眩晕,这种情况被称为风眩。患者由于痰浊中阻,风痰扰乱胃部导致其失去了正常的和降功能,因此频繁出现恶心症状,并伴有呕吐大量痰液。同时,风痰游走窜行于经络之间,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此外,风痰上壅于耳部,使得耳部清窍失灵,从而引起耳鸣、耳聋等问题。治疗时选用白菊花、蝉蜕、荆芥、葛根等药物来祛风散邪,其中葛根尤其能够舒缓项背部的筋脉。板蓝根擅长治疗病毒感染,与山栀搭配可以起到清热降火的作用。僵蚕、钩藤用于平息体内的内风,赭石则有镇逆平肝的功效。将其与竹茹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降低痰涎,制止呕吐。地龙善于活络经脉,甘草则用于调和各种药物,共同发挥祛风平肝、涤痰降火的作用。服药后病情逐渐平稳,但真阴亏损的状况开始显现。于是,调整用药以平肝息风、育阴化痰为主,兼顾标本。同时,辅以针刺疗法来调和气血,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