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554章 中医药调理脉痹(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脉痹(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病案]郭某,男性,49岁,于1982年4月就诊。他自述在1981年10月时发现脐右侧上方有硬索条状物,时常感到疼痛。他在某医院接受中药和理疗治疗,但疗效并不显着,索条状物向上延长至乳晕。他并没有明显的受伤史。

检查结果显示,自脐右侧至乳晕之间有一条长约19厘米的绳索样条状物,质地坚硬,没有红肿,但有触痛。当牵拉其两端时,出现明显凹陷性皮肤浅沟。经过诊断,郭某被确诊为右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当归230克,赤芍230克,炙黄芪230克,络石藤450克,川芎150克,地龙150克,郁金150克,苏木150克,红花90克,制**90克。上药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口服2次,每次10片。外用熨药:苏木15克,红花15克,**15克,没药15克,干姜15克,千年健15克,鸡血腾15克,银花15克,樟脑15克,透骨草20克,花椒10克,桂枝10克。共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再加少量白酒,缝口后上锅蒸热,置于患处,5分钟后更换(可一次取2袋),反复熨10次,每日1次,3~4日换新药。经治疗一月病愈。

[评析]血栓性浅静脉炎,一种常见于下肢的疾病,通常由一段静脉硬化闭塞引发,虽然在其他部位如四肢、胸腹壁等较为少见,但仍需引起重视。本病属于中医“脉痹”范畴,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滞缓,脉络闭阻。在中医理论中,气血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时,中医师会运用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活血行瘀、软坚通络、益气消肿、活血行气的目的。

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时,中医师会选用当归、赤芍、红花、苏木、地龙等药物来活血行瘀、软坚通络,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病症。黄芪具有益气消肿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水肿。川芎、郁金等药物则具有活血行气的功效,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此外,**和络石藤等草药具有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活血消肿、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往往非常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预防,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站久坐,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同时,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总之,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下肢,而其他部位较为少见。中医在治疗本病时,通常采用活血行瘀、软坚通络、益气消肿、活血行气等综合治疗手段。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药物,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显着改善,临床效果良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节和适当运动有助于预防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