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二十七章中医药调理无脉症(胶元类疾病)

无脉症(胶元类疾病)

[病案]患者庞某,女性,20岁,于1961年3月1日下午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首先感到剧烈头痛,随后出现言语不清,伴有右面部肌肉抽搐,咀嚼肌功能受限,导致左颊部食物残留,并伴有口角流涎。症状逐渐加重,患者继而出现右上肢抽搐,四肢肌力明显减退,行走困难,呈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入院后,患者主诉右颞部持续性疼痛,并出现小便失禁,提示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格检查发现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无法测得,进一步检查显示锁骨上动脉、颞动脉均未触及搏动,颈动脉右侧搏动较左侧明显减弱,提示右侧颈动脉系统可能存在严重供血障碍。

血压测量显示明显的不对称性:上肢左侧血压为8.9\/10.9kpa(142\/82毫米汞柱),下肢左侧血压为19.2\/13.3kpa(144\/100毫米汞柱),而右侧下肢血压高达21.0\/16.0kpa(158\/120毫米汞柱),这种显着的血压差异提示可能存在大血管病变。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左半身瘫痪,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计数为4.45x10^12\/L(445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39克\/升(13.9克%),白细胞计数8.6x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比例83%,淋巴细胞比例17%,血沉18毫米\/小时,康氏反应阴性,排除了梅毒感染的可能。

脑电图检查显示:双侧额叶存在异常病灶,脑电波普遍异常,以右侧半球病变更为显着,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脑部病变。

患者入院后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治则]复脉。

[取穴]取患侧内关穴,留针法,当刺入有针感后右侧脉搏即起动;另针尺泽、太渊。内关留针三天后起针。以后又轮流刺内关、尺泽、合谷、曲池、外关、肩髃而愈。测得上肢右侧血压10.6\/10.4Kpa(80\/78毫米汞柱),十二天后出院时测血压12.2\/9.3kpa(92\/70毫米汞柱)。

[评析]内关穴是中医针灸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穴位,其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着。作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不仅与本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具有调节心脉、安神定志的重要作用。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其深层有正中神经通过,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周围分布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这些解剖结构为其治疗作用提供了生理基础。

在临床应用方面,内关穴的治疗范围广泛而深入。首先,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它能够有效治疗心悸、心绞痛、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病症。其作用机制在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稳定心律。对于无脉症,内关穴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末梢血供。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内关穴对癔病有显着疗效,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关穴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对于休克患者,刺激内关穴可以起到临时起搏的作用,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能够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这些作用在休克抢救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于虚证患者,应采用补法,如温和灸、轻刺激等;对于实证患者,则宜采用泻法,如强刺激、放血等。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穴位,如神门、膻中等,以增强疗效。

现代研究证实,内关穴的刺激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多重作用。这些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刺激强度;3.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应谨慎使用。

总之,内关穴作为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其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帮助,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急救医学领域,其作用尤为突出。然而,临床使用仍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