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三十五章中医药调理视物障碍

每日医案 八百三十五章中医药调理视物障碍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23 16:02:54 来源:小说旗

视物障碍

[病案]程某,女,50岁,于1956年盛夏时节前来就诊。患者自述近期出现明显的视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眼前有固定点状物遮挡,且该点状物呈现出明显的黄色。患者描述,当视远物时,该黄点显得较大,仿佛视野中有一团明显的黄色斑块;而当视近物时,黄点则相对缩小,但仍清晰可见。这种视物障碍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使其感到明显的不适与困扰。

[治则]祛风、通窍明目。

[取穴]风池、光明。针风池时,进针一寸半,进针时左对右眼球,右对左眼球。仅针刺一次即愈。

[评析]风池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其解剖定位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此处深层分布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椎动脉等重要结构。在中医理论中,风池穴具有祛风解表、通窍明目的双重功效,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刺激风池穴可以调节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促进风邪外泄;其次,该穴能够疏通头面部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最后,其还具有升发清阳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临床上,风池穴不仅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感冒等表证,对于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眼疾也具有显着疗效,这与其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神经功能的现代医学机制密切相关。

光明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其解剖定位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前缘,外踝尖上5寸,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处分布有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分支,深层有腓动脉分支通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光明穴具有通络明目、疏肝利胆的双重功效。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足少阳胆经气血运行,疏通肝胆经络;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促进视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眼部不适。临床上,光明穴不仅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夜盲等眼疾,对于下肢痿痹、胁痛等病症也具有良好疗效,这与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的现代医学机制密切相关。

风池穴与光明穴配伍应用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从经络理论来看,两穴同属足少阳胆经,具有相同的经络属性,能够协同调节胆经气血。从功效特点分析,风池穴长于祛风解表、通窍明目,光明穴善于通络明目、疏肝利胆,二者配伍可发挥1 1>2的协同效应。从现代医学机制来看,两穴配伍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眼部及头面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因子的清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研究表明,风池穴与光明穴配伍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感冒,以及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眼疾具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可达85%以上。

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针刺治疗时,风池穴宜采用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的方法,注意避开椎动脉;光明穴宜直刺0.5-1寸,注意避开腓浅神经。艾灸治疗时,可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按摩治疗时,可采用点按、揉捏等方法,每穴按摩3-5分钟,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于体质虚弱或敏感者应适当减轻刺激强度。

临床应用时,风池穴与光明穴配伍治疗需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应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穴位配伍;其次,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再次,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应谨慎使用,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最后,治疗期间应配合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过度用眼、保持充足睡眠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风池穴与光明穴配伍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配伍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两穴的协同作用,为头痛、感冒、眼疾等病症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