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209章 三人成虎,文人相轻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209章 三人成虎,文人相轻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在王者大陆重生的董其昌,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天赋,那就是复制能力。

凡是他见过的战斗技能,他都可以随手施展出来,虽然运劲诀窍未必完全一样,但看上去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现在,他用的战斗技能,就跟李白的火焰旋风击差不多,并且将书画造诣融入其中,似乎威力更大。

当然,在董其昌复制李白的火焰旋风击之时,李白也在用神识天赋窃取董其昌的书画造诣,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当年的那个“民抄董宦”事件,对董其昌的影响非常大。

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赋闲在家的董其昌,因为强抢民女绿英,纳为小妾,再度引起松江民众公愤。

消息传开后,说书界便出现了以此事为蓝本的《黑白传》,并广为流传。《黑白传》第一回,即“白公子夜打陆家庄,黑秀才大闹龙门里”。

民众这种嘲讽讥笑,矛头显然直指号思白,且面黑的董其昌。

董其昌因此恼羞成怒。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月,董其昌从说书人钱二口中,得知《黑白传》出自松江生员范昶之手,于是命家奴将范昶掠至董宅,并私设公堂,亲自审问。

范昶不承认,董其昌便派人对范昶百般凌辱,还强迫其到城隍庙里向神灵起誓。范昶遭此奇耻大辱,回家后不满十天,便含恨暴死。

范昶死后,其母冯氏带着儿媳龚氏及三名女仆,穿着孝服,哭闹着前去董宅讨个说法。

董其昌知道后,先指使家奴砸毁她们乘坐的轿子,后将她们带入家中闭门毒打。接着,董其昌命人打开大门,让围观百姓观赏她们惨遭凌辱后的情形。

董其昌的暴行,使松江百姓义愤填膺。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布满了控诉董其昌“兽宦”、“枭孽”的揭贴文告。当地妇女、儿童间,流传着“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徽州、湖广、川陕、山西等地的客商,也加入到揭发批判董其昌的行列中来,甚至连妓院和游船上也有这类报纸传阅,骂他卑鄙下流。

董其昌的恶行,简直到了“怨声载道,穷天罄地”的地步。

接受诉状的官员,既碍于董其昌的声名和权势,又害怕众怒难犯,只好下令拘捕董其昌家奴陈明。不过,官府这种丢卒保车、避重就轻的作为,并不能平息民愤。

于是,情绪激愤的民众上房揭瓦,将董其昌家中的珍奇玩货、金玉珠宝席卷一空,随后将董家数百间园亭台榭和密室幽房,尽付之一炬。

这就是大快人心的“民抄董宦”事件,出自野史。

当时,董其昌被吓,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一时如丧家之犬。

而另外一个版本,出自正史,说这是乱民焚毁董其昌宅第的行为。

据说,在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董其昌的儿子及仆人,殴辱前往董家无理闹事的生员范启宋家妇女。

这里要特别注意几点:是董其昌的儿子及仆人动手,而对方是无理闹事。

后来,由于董其昌的仇家煽风点火,松江、上海、青浦等地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和乱民,焚毁董其昌和陈明的房屋,张贴揭纸。

而且,还在儿童妇女中,造谣传唱“若要柴米强(吴语价廉之意),先杀董其昌”的歌谣。

最后,董其昌只得逃往归安,避难数月。

愤怒的群众,还砸碎董其昌书写的匾额以泄恨,是为“民抄董宦”。

围绕这个事件,是“民抄”还是“士抄”的争论,历来悬而未决,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董其昌是为名所累。

后来,官府捉拿了少数参与此事的暴徒,进行定罪,而董其昌也主张“宽求于民”。

董其昌认为,整个事件的发生,是背后有士人唆使,怂恿当地秀才们造谣中伤,丑化自己的名声,并鼓动、组织无知小民,抄抢自家宅府。

于是,围绕“民抄”还是“士抄”的争论悬而未决,又拖了大半年时间。

最后的审定结果,是在苏州、常州、镇江三府会审下作出的。

除将直接参加烧抢董家的一干流氓定为死罪论斩外,松江府华亭县儒学生员,有五人受到杖惩并革去功名,另有五人受杖惩并降级,三人单受杖惩。

而董其昌的家人陈明,尽管被乱民“先烧陈明房屋”,官府仍然对其“随行拘责监候”。

而今人却往往抓住官府对董其昌“奴辈不法,董宦未知也”的处理结果不放,一味无端又没有根据的认为,是官府庇护了董家。

于是,他们非要刻意将董其昌作为一个横行乡里的大恶霸来树立而后快。

再者,回到当时的社会阶层来定位,董其昌已经属于社会上层,是属于得到皇帝保护的“刑不上大夫”的阶层。

因此,根据当时社会的特殊性质,董其昌的地位和荣誉,理所当然能换来一些相应的地位,比如妻妾田宅奴仆的数量、范围,要比平民多,不用缴一些农民要缴的税。

这样的特权情况,在华夏已经上演了两千余年,而变成一个事实上的“真理”,在当时也是完全合法的,这些老百姓也都是知道的。

但是,他们为何偏偏就独不容董其昌,甚至非要牵强到说他“膏腴万顷,输税不过三分”的地步呢?

最终的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清朝初年那些修撰《明史》的学者,根据当时所流传的史实原委,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猫腻,并对真相进行了还原:“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这里就说明了,董其昌是为另一个特权家族所怨恨,于是这个特权家族唆使一些处于底层而且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到董其昌的门前煽动鼓噪,借事寻衅。

最后,特权家族的爪牙和被煽动的老百姓,就伙同烧毁了董其昌的的屋宅。

本身写本就是未经证实的传说,自来就有人怀疑“民抄董宦”的真实性,说董其昌是为名所累。历时近百年,明清两个朝代的调查结论,相互印证,是一致的。

或许有人会怀疑,修撰《明史》的人,可能因为董其昌的名气太大,所以尽量为董其昌说好话。

那么,我们且看修《明史》的经过就知道了。

清朝修史之起,距董其昌所处时代不过几十年,耆老见证者倘在,取证核实起来非常容易。

而修《明史》的两大贡献人万斯同和王鸿绪,都是治史良才,秉承黄宗羲的衣钵,注重历史事实。

而康熙、乾隆时期,政治氛围特别紧张,文字狱搞得很残酷,这时候的专家们不会因为一个前朝的董其昌去冒政治风险。

况且,董其昌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也恰好是满清打击的对象,他关于“奴酋好杀,辽之怨恨上通于天”的言论,令历代清帝大为光火。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为董其昌粉饰作美的可能性不存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改朝换代后的官修《明史》,对董其昌的评价是公允的。

或者,关于“民抄董宦事实”的记载,至少比今人的臆断更有条件接近于史实。

三人成虎,要毁掉一个人其实很容易,只需刻意撒播未经证实的流言就可以了。

不造谣,不传谣,尊重历史事实,不刻意歪曲历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真的非常重要。

当然,不管真相是什么,如今出现在王者大陆的董其昌,只是一个年轻人而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