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285章 开眼看世界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285章 开眼看世界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对徐光启的了解越深,李白就越佩服这个人。

这位在王者大陆重生的猛人,总是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玩意,变成非常厉害的法术。

譬如,他现在正在使用的法术“金火掌”,就是从某些经典古籍中领悟出来的。

《天工开物》记载,黄金是五金中最贵重的,一旦熔化成形,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白银入烘炉熔化,虽然不会有损耗,但当温度够高时,用风箱鼓风,引起金花闪烁,出现一次就没有了,再鼓风也不再出现金花。

只有黄金,用力鼓风时,鼓一次金花就闪烁一次,火越猛金花出现越多,这是黄金之所以珍贵的原因。

山石中所出产的,大的叫马蹄金,中的叫橄榄金或带胯金,小的叫瓜子金。

在水沙中所出产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麦麸金、糠金。

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

这些都要先经淘洗然后进行冶炼,才成为整颗整块的金子。

采金的人开凿矿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这种石呈褐色,一头好像给火烧黑了似的。

蕴藏在河里的沙金,千百次淘取,偶尔才会获得一块狗头金,叫做金母,其余的都只是麦麸形状的金屑。

金在冶炼时,最初呈现浅黄色,再炼就转化成为赤色。

现在,徐光启正施展金火掌对敌,一双肉掌泛着金灿灿的耀眼光泽,却是炽热无比,猛拍向李白的脑门、心口、脊椎等重要部位。

李白踏着闪现疾风步,并不硬拼,继续用神识天赋窃取徐光启的技能和相关信息。

有学者认为,徐光启是“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比一般大家所说的林则徐(史家所谓“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要早二百年。

1600年,在南京遇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改变了徐光启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西方,耶稣教会掌握最先进的思想、科技,而外国贵族后裔利玛窦来到发达的华夏,自然会用西方最前卫的科技,来证明自己的文明。

加之明朝一批学者的实学风潮兴起,徐光启便通过利玛窦“开眼看世界”。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他一贯很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

他在《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了“设置险阻、整顿车马、储备军事器械、打造将帅之才、训练戎卒、严格制度、赏罚分明”,但他认为,这些都只是“世俗之谈,国家的想法”。

他御敌疏的中心内容,则是:在这么多话中,有两句非常重要。一句是求精,一句是责实。一旦求精,就有深谋远虑的人互相学习,不随时间逝去;一旦责成事实,就会有忠君爱国之士为国家考虑,十倍于贾谊,也未尝不可。

“求精”和“责实”,是徐光启军事思想的核心。

徐光启大力宣扬管仲的“八无敌”,即材料、工艺、武器、选兵、军队的政教素质、练兵、情报、指挥;以及晁错的“四预敌”,即器械不利、选兵不当、将不知兵、君不择将。

做到“八无敌”,即可无敌于天下;如果是“四预敌”,则兵无不败。

据此,他提出了“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万年台(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极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等等。

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八无敌”、“四预敌”思想与“求精”、“责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启和当时的登莱巡抚袁可立,都是积极主张从战略上强化对高丽国控制的少数军事战略家。

在上述这些办法和措施中,徐光启尤其注重对士兵的选练,提出了“选需实选,练需实练”的主张。

徐光启特别注重武器制造,尤其是火炮的制造。

管状火器本是华夏的发明创造,但时至明代末年,制造火器的技术已逐渐落后,由于边防的需要,急需引进火炮制造技术。

为此,徐光启曾多方建议,不断上疏。

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兵、骑兵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探求。

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开始,徐光启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

在此期间,他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等。

这些“条格”,实际上是徐光启撰写的各种条令和法典,也是华夏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选练百字诀》和《选练条格》,也体现了徐光启“实选”、“实练”的责实精神。

万历四十七年(1619),离清军入关还有26年时,徐光启就已察觉到明朝危如积卵,满族在关外虎视眈眈。

然而,他巡视了一下营中军械,都是嵩山少林之长棍、河南田间之镰刀、山陕农民之长耙,还不能人人都配齐。

于是,徐光启决定采用先进火器,避免冷兵器肉搏。

他自掏腰包,从澳门购买大炮,却被告发私办军火,一路受阻。三年后,红衣大炮最终到达北京。

当时的北京城,会造炮的,都是上海的天主教徒。长城上一炮打出去,击中了一个人,此人三个月后离世,正是努尔哈赤。

多年后,多尔衮才打进中原。

文官练兵,虽有魄力,却很容易招致朝廷各种言论。

徐光启逝世前一年,几十年来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学生,同他一起带兵的孙元化,在冤案中被朝廷杀害。

徐光启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次年于忧愤中病逝。

………………

在明代,华夏的人口仅五千万,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则飙至三亿。明末清初的人口爆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徐光启的那折《甘薯疏》。

番薯是在十六世纪,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引种到菲律宾,殖民当局严格控制,西班牙人不让一块番薯出领地,以防传给华夏人后,夺了他们自己的种植利益。

在南洋一带谋生的福建闽南移民陈振龙,设法把番薯藤藏在船里,靠着几根青藤繁殖起来,才冒死把这种神奇的粮食作物带到台湾,再传入福建,于是活人无数。

徐光启是内地士大夫当中,“第一个吃番薯的人”。

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为父亲守孝。在家三年,他年年都请在福建莆田经商的一位徐先生带种子回上海,试验移植。

当时,人们认为番薯是南方植物,不可能在长江流域引种。

江南平原地区要种植番薯,最难的就是“传种”。在播种季节,茎块不是霉烂,就是冻僵,或者温湿过度,甫经越冬,已经发芽。

为找到薯种“冬藏”技术,徐光启用窖藏保温,铺稻草防湿,在霜降前收种以避冻,在清明前下种不发芽等方法,终于成功了。

他总结出“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为“松江法”,把番薯种植地图,往北方推进,直到山东、河北、高丽和满洲。

“松江法”,是高纬度地区的番薯种植技术。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海疆万里之外的异国作物,落户江南,并没有发生生物学上严重的“退化”现象。

徐光启不无得意的道:“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徐光启的心思,与一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士大夫有所不同,他并不是消极地“辞官归田,告老还乡”,而要完成自己的一生志向,完成那一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试验”的“农业革命”。

据说,徐光启设在天津南郊的农庄,有1500亩到2000亩,都是从盐碱荒地里开垦出来的土地,试验把水稻引种到华北平原。

他改进的水利灌溉和造肥施肥技术,解决了北方旱地水稻种植的难题,使得水稻种植在天津扎根。

明朝开始培植的天津“小站水稻”,后来享誉全国。

徐光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人,如今已经在王者大陆重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