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完结)

青莲小队的四位成员,终于来到通天塔的十层。

明皇小队的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已等候多时。

“你们终于来了。”李隆基微微一笑,嘴里说着“你们”,目光却只是凝注在杨玉环的身上,深情款款。

杨玉环轻皱眉头,厌恶地转过头去。

李白上前一步,挡在她的前方,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李隆基的视线。

杨玉环轻吁一口气,很为李白的贴心举动感到欣慰。

“不识抬举!”李隆基忍不住冷哼一声。

安禄山和史思明对视一眼,知道李隆基吃醋了,心里好笑,却不敢表现出来,按照早已商量好的方案,朗声道:“我们以混战的方式,决出胜负吧。”

李白看了看杜甫、玉环和李元芳,似乎都没意见,便哈哈大笑:“行,正合我意。”

李隆基冷冷一挥手,踏着奇妙的步法,向杨玉环扑过来。

安禄山和史思明,立即拦住李白和杜甫。

哥舒翰,那个像狼一样的少年,始终不发一言,取出一根狼牙棒,向元芳飞扑过来。

闪现疾风步!

寒冰吸星掌!

火焰旋风击!

金光乾坤剑!

李白施展各种常用技能,往死里揍安禄山,并且趁机用神识天赋窃取他的技能和相关信息。

幻影步!

秋风破!

庖丁解牛!

食神归位!

杜甫拿着那把特制的食神菜刀,刀光如匹练,如海涛,如山岳,如惊鸿,如蛟龙,直追史思明的破绽,很快就将对方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刃遁!

密探谛听!

谍影重重!

无间刃风!

化骨绵掌!

斗转星移!

元芳操纵着两个环状飞轮,追着哥舒翰来打,丝毫不惧对方的狼人形态和狼牙棒。

惊鸿舞!

音波功!

霓裳曲!

琵琶行!

长恨歌!

天龙八音!

冰魄神针!

乾坤大挪移!

杨玉环拿着玉石琵琶,纤纤玉指轻轻勾动,踏着轻灵飘逸的舞步,奏响天籁之音,用蕴含寒冰、烈焰、惊雷、闪电、石化等各种异能的无形音波,从四面八方攻击李隆基。

李隆基原本想说:“放心吧,我绝对不会伤害你的,因为你是我这辈子最心爱的女人……”

但是,这句非常肉麻的话,他始终没有机会说出来。

因为,他发现,如果自己不小心,只要被那些无形音波困住,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输掉。

之前输给李白,他已经很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找回场子。

现在,如果他再输给玉环,那么他还怎么有脸去追求她?

绝对不能输!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好不容易才跟玉环打成平手。

没过多久,李白已经将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技能全部窃取到手,冷然一扬手,朗声道:“动手!”

青莲剑歌!

咫尺天涯!

天龙八音!

狂化药剂!

青莲小队的四位成员,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同时发动各自的最强大招。

李白放声高歌,唱的正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跟“安史之乱”这个历史大事件有关。

………………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

旋即,郭子仪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

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而新安是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精炼。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此外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全诗一百二十个字,笔墨简洁、洗炼,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便写下了《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

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慎”字意味深长,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

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

杜甫创作的“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

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

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

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

《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而《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

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

杜甫创作的《垂老别》,就是抒写一位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

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它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它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么?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才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我”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

当李白唱完《三吏》和《三别》的时候,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已渐渐吃不消。

他们想逃,逃不了;想打,打不过;想还击,做梦呢……唉,这种感觉,可真憋屈。

当然,只要李隆基不认输,那么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就只能死战到底。

但是,明皇小队万万没想到,更厉害的合击技,其实青莲小队还没用出来呢!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杜甫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

青莲剑歌!

李白手中的青莲仙剑,突然迸发出耀眼的金光。

咫尺天涯!

杜甫那把特制的食神菜刀,也有经天长虹一般的刀光闪现。

天龙八音!

玉环拿着玉石琵琶,纤纤玉指轻轻勾动,将无形音波融入剑光与刀光之中。

致幻药剂!

元芳取出一瓶幽蓝色的药剂,向着剑光和刀光砸过去。

刀剑合璧,天下无敌!

青莲仙剑的剑光,瞬间与食神菜刀的刀光融合在一起,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其中还蕴含着无形声波和致幻药剂。

明皇小队感受到那种铺天盖地而来的压迫感,顿时脸色惨白,立即拿出各种防御道具,将自己的防御力提升到最大。

唰啦!

当那片绚丽的光芒落在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身上时,他们立即狂喷鲜血,凌空飞起,再重重地跌下擂台,昏死过去。

要不是青莲小队手下留情,要不是稷下学院有规定绝对不能互相残杀,那么明皇小队必定会全部战死。

“侵占!”李白大喝一声,意气风发,启动荣耀腕表的侵占功能,立即将通天塔第十层的防御权拿到手。

“滚吧,不服气的话,以后再来。”

李白冷冷一笑,就像赶苍蝇一般,不耐烦的挥挥手,将李隆基等人扫出通天塔。

接下来,青莲小队会休息一段时间,先将位于通天战场1区的青莲基地建造完善,再在10区建造第二个青莲基地,然后去通天塔第十一层,挑战那个魔幻风格的“三国幻境”。

倾国倾城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耍流氓!

(第三卷《稷下学院,通天圣塔》完结)

………………………………

PS:

终于将第三卷《稷下学院,通天圣塔》编写完了,心情很复杂。

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六)中午,我爸突然觉得很头晕,幸好没摔倒,及时送去医院,没出什么大问题。

这次的问题,依然是小脑梗塞(轻微中风),比年头严重了很多,这或许是跟他的饮食、工作有关,而且没有坚持服药。

然后,我陪着他在高州中医院住了十天,就回家住了,早上开车送他去打针,陪着他打完针和做完针灸、高压氧,下午再回来。

老爸是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六)出院的,二十天左右,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之后,前后大概花了一万块左右(包括伙食)。

所以,这段时间,我虽然还在码字,但大部分是东拉西扯,搜集很多历史资料,以及一些末世流网络小说的片段,编写而成的。

这跟我一开始设定的细纲,差别很大……原本要写的内容,是非常轻快的。

以后如果有钱有闲,我应该会再把第三卷重新梳理一遍,是真正的轻松学院流,不过现在确实没有那种心情和时间。

上架之后,只有三四个人订阅,而且应该至少有两个人不是真正的读者……哈哈,感觉我果然就是万年仆街的货色。

当然,这本小说既然已经签约,而且签订的字数是在200万字至500万字之间,所以我还是会按照约定编写完的。

前提是,没有被屏蔽。

这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最重要的是,就算我开新的小说,估计也是仆街再仆街一直仆街,甚至连上架的机会都没有,那么我又何必开新书折腾呢?

接下来,我会写一下三国、隋唐、楚汉争霸、长城守卫军之类的内容,以通天塔闯关的方式来引导,都是搜集各种国学知识、历史小说,融会贯通,将其改编而成。

我想编着一本国学大杂烩,这需要看非常多的小说,查非常多的资料,还会借用到很多人的文字。所以,这本大杂烩小说,我只能说它是改写、编撰,而不是原创。

某天,万一这本小说被屏蔽,大家可以来QQ群【】找到我,或许那时我还会继续更新吧,只要能抽出时间来。

我一般不聊天,所以群里没多少人,只有几个作者,所以各位加不加群都无所谓。

对了,我在朋友那里找了一份工作,11月开始上班,所以更新速度会放慢,但每天不会少于四千字,毕竟全勤奖600块对于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一切为了生活。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

明天就开始更新第四卷《幽冥三国,末世战场》,手机APP,阅文集团的“QQ阅读”和“起点读书”会第一时间更新,能支持的请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