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403章 李白的剑,杜甫的刀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403章 李白的剑,杜甫的刀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在这种时候,就算李白和杜甫不用大招,也不行了。

于是,李白突然放声高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临路歌》,又叫做《临终歌》,是李白创作的。

有学者认为,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

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

可能是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却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

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因此,李白常把大鹏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

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的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

这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

“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

“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

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

它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项羽在《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激”是激荡、激励,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

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长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的“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

“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

严忌在《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是受了严忌的启发。

不过,普通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那么,挂住的究竟是谁呢?

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前一句,是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

相传,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

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

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非常相近。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

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像真的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有些人即使生前不得志,不称意,但终究是不会永远埋没的,时间必定会为他正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当李白唱完这首《临终歌》的时候,他的剑意已催发到极致。

不过,他没有立即发动最强大招“青莲剑歌”,而是又唱起杜甫创作的那首《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

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

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

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了下篇的咏叹。

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

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杜甫自身的感慨。

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杜甫的触动太强太深,以致他每次醒来,总是越思越愤懑,越想越不平,终于发为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李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可言!

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他自己的无限心事。

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

当李白唱完这首歌的时,杜甫也已出刀,并且将刀意催发到极致!

青莲剑歌!

咫尺天涯!

刀剑合璧,天下无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