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617章 远古音乐,神奇乐器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617章 远古音乐,神奇乐器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李白微一查看光的来源,才看出离地二十来丈处,悬着许多宝物。

单是径寸的夜明珠,就不下几十粒。其余介贝珠玉,各色各样的异品奇珍,更是不知凡几,有发光的,也有不发光的。

间或也有世间常用之物,如锹、犁、猎枪、钓竿之类,但为数极少,只七八件,悬的地方都在显目之处。

大概物以稀为贵,虽只是世间佃渔畜牧中几件不足为奇的营生致用之器,到此都成了贵品,与奇珍异宝等量齐观。

这些宝物,每件都用一些不曾见过的麻缕,从洞顶系将下来,差不多每所房子顶上,都有那么一件。

驼女向李白介绍这些珍宝的来历,同时一起跟着小王历阶而上。

虽然这些小人奔走山林,一纵数丈,偏偏那些台阶每级却只有两寸多高,显然是具体而微,李白觉得挺好笑的。

刚一到台上,还未进屋,小王忽率两妃回身,向李白跪倒。

立时鼓乐暴发,乐声也格外奇特,比外面所闻,迥不相同。有的如同鸟鸣,有的如同兽吼,万啸杂呈,汇为繁响,又加声音洪亮,衬着空洞回音,越发震耳。

李白再次扶起小王、二妃,回顾四外台的两面,猛现出两列乐队,约有上百名之多。乐器式样甚多,俱为平生未见,大多是竹木金石所制,大小繁简不一,有的五六人共奏一器。

各处小峰短岭,断崖曲坂上的房舍前,不知何时出现了上千个小人,随着乐声,欢呼拜舞。

一个个都是头戴六角方巾,身穿长衣拖及足后,浑身上下雪也似白。高高下下,疏疏落落,恭恭敬敬的站在那些峰麓山头,危崖绝岭之间,举动却是整齐不乱。

端的别有一番景象,令人欢喜不胜。

小王夫妇三人起身以后,便分拉着李白的衣角,扯了一下,由驼女留李白在外,朝当中宫室内缓缓倒退进去。

台下左右的两排乐队,跟着又奏了起来。

………………

李白因见乐器多半象形,式样奇特,问了驼女闵湘娃,才知就里。

原来,驼女幼喜音乐,宫外所闻,乃驼女到后,按照古今乐器和当地的国乐,加以仿制修改而成。石台的两面,方是小人真正的国乐。

虽非大人上邦之地,也经小人历代先王仰观日月星辰之形,俯察山川草木之状,耳听风雨雷霆、千禽百兽鸣啸之声,博收万籁,证声体形而成。

一乐之微,往往不惮百试,务求与原声相合,其中奥妙,一时也说它不完。

驼女初来时,也听它不懂,只觉千声庞杂,细大不谐,好似一味穷吹乱吼,怪声怪气,一些也难以入耳。恰巧她幼喜音乐,颇有根底,想将大人国的正始之音传给这一班蕞尔细民。

三年后通了言语,她几次力劝,可是老王别的都言听计从,惟独谈到改动他的国乐,却是一味摇头。她知他固执守旧,多说无用。

仗着与小王交谊甚厚,恰巧不久老王死去,小王因见驼女将外面的东西传到此地,全有了利益,果然一说便试办了几件。

等到乐器制成,排练熟了,小王先听,不住夸好。日子一久,便显出不甚爱听的神气。可是他对于旧乐,每遇祭祀大猎宴会,以及婚丧之事,奏将起来却是百听不厌。

驼女心中大忿,几次诘问,小王只管微笑不答,却让她慢慢留神细听,日久自知此间国乐的妙处。

并说传闻他们万多年前的祖先,也和世间大人一般。在几千年当中,不但文治武功,礼乐教化,号称极盛;便是起居服食之微,也是举世无两。

同样和中朝一般,拥有广土众民,天时地利,真可称得起泱泱大国之风。只是因为后世子孙不争气,风俗日衰,人情日薄,那自取灭亡之道,少说也有几千条,以致国破家亡。

人种因耽宴适,万种剥削,到了末世,休说像中古时代那种身长九尺多的大人没有,便是七尺之躯也极少见。后来逐渐退化到今日地步,再不能与别的大国一较长短。

同时人种也受了许多残杀压迫,实在没法再混下去,只得遁入深山。后来,经过了一些朝代,出了一位英主,苦口婆心,生聚教养,方才全国悔悟,发奋图强。

虽然千百年来没有多大进展,仍是局处山中一隅之地,可是到底还算是回到原始那一时代,穴居野外,个个身轻力健,能以群力追飞逐走。

不似初来时,个个和婴儿一般,一旦受了禽灾兽害,只知向天哭泣。

人种也一天比一天生育得多,据本族祖先传的图谶,若干年以后,只要众心如一,仍能恢复以前冠裳文物之盛。

这些话,即使是小王本人,也是将信将疑。

可是,这里的乐器,确实是从上古传来的。

因为这里的人聪明,又有好音乐的天性,尽管国破家亡,人微族寡,依然每代有改进,只要静心领略,自能悟澈它的微妙。

………………

小王的这一席话,说了没几天,便值他们这里祭天告庙的庆典乞复节。该节起源于亡国入山的那一时代,那时全国的人专务虚名,不求实际,竞尚奢华,耽乐游宴。

年轻的终日叫嚣呼号,标新立异,看去仿佛激烈慷慨,其实是一味盲从,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专与自己为难,一些也着不得边际。

要是叫他们更正去做,不但舍不得命,连一丝一毫的亏苦都吃不得。

年老的,则多半暮气沉沉。

经验阅历稍微丰富的人,一则怵于少壮威势,不敢拿出来使用;一则时危机蹙,那些比较稳妥一点的办法,也只能苟安一时,并无多大用处。

这两派人中,纵有几个公忠谋国,老成持重的人,当不起滔滔天下,举国如是,只手擎天,狂澜莫挽。

最厉害的是全国上下十有**,口是心非,说了不算,一张嘴能在顷刻间说出无数种话语。

因为五官四肢、心思智能,都不长于运用,只擅长于口舌,以哄骗一时,所以人身各部位都逐渐缩小短少下去,惟独这片舌头竟变成了双料的。

幸好在国亡的前夜,有几个明白点的人,带了些孑遗之民逃到这里,总算没有真的绝了种。

可是这些废民都是享惯了福的,荒山生活都要自己谋求,如何能过得了?出山又经不起敌国的杀戮,每日只好痛哭呼天,坐吃余粮和山中天生的草果。

他们习惯已深,仍然不知振作,既懒得操作,又没有多少现成吃的,舌头依然,人种还是照旧小了下去。

直到过了好几代,人也死得差不多了,才生出一个有作为的英主。

幸运的是,上一代的老王,以及这一代的小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些小人儿才有渐渐兴盛的迹象。

此时,李白已经知道,之前他采摘的大枇杷,原来是小人王室禁果。

每隔三年,才成熟一次,比寻常枇杷大出十倍,食用后不但明目生精,轻身益气,而且专解百毒,尤其是用来解毒酒之药效,堪称仙丹。

只是,此果仅有一株,结实不多,又不能贮藏,每当树头采果之时,小人倾洞而出,视为盛典。当日由当王的采了头一枚,朝天供完列祖列宗之后,再一起享用。

因为数目太少,多时只不过上百个,除了王室尊贵和秉政有功之臣、国宾驼女等十来个人,各得分啖一枚半枚之外,余者用一个绝大的石缸贮了清泉,将果连皮一齐捣成浆,和入水内,分给全体臣民同饮。

这些小人个个目明身轻,得此果之益不少。

李白刚刚来时,正值此果三年成熟之期,垂涎欲滴,竟然将所有果子拿走了,也难怪一开始那些小人儿都将他当成妖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