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女汉子系统[末世] > 第107章 城

女汉子系统[末世] 第107章 城

作者:春风榴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30:26 来源:小说旗

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移情说:简单的话来说,它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该学说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就过于简单化了。

★主体即“集体人”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只有超个体、属于全人类的“集体人”才能瞥见它。这个“集体人”是一个体现着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他的学说,从一个角度看,它有助于克服那种把艺术主体看成是纯粹自我经验表达的观点的片面性,但所谓的“集体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这就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是及其片面的。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a、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且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b、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c、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情观物,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c、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数年之后根据普希金娜相貌来描写安娜卡列尼娜,还能够酷似其人,说明他对普希金娜的印象转为了长期记忆因子储存。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

1、无意获取,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收到的大量刺激,对这些刺激作者并没有有意记忆或思索,但它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悄悄进入大脑,如普鲁斯特一生除了家乡小镇和首都外没有去过任何地方,却写出了《追忆似水年华》

2、有意获取,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采用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激烈信息的途径。如巴金到朝鲜战场考察。

3、实践获取,作家投身某一生活领域去感受刺激,获取信息的途径,如张贤亮的改造。

4、书本获取,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常常依据前人传递出来的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从事创作,所以又叫间接材料。如凡尔纳一生创作,大多来自于图书馆。

二、艺术发现

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如鲁迅从车夫中透视出自己的“小我”周敦颐从莲花中透视出君子。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用志气不分,乃凝于神。”

2、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如茨威格发现赌徒正在挣扎着的灵魂,便融入了自己的内在体验

4、作家发现并不改变原来事物,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如周敦颐在莲花中发现君子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例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亲眼目睹了蓄奴制的野蛮和落后,一直积蓄引而不发,在《逃奴法案》出来之后,创作动机才被迅速激活并明确起来。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艺术构思中作家心理的真书写照。

2、艺术构思的几种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

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方式:1直接回收法、把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如诗人劳森《街头的脸庞》首先想到的就是悉尼剧院门口母子卖报的悲惨景象。

2挨次扫描法、对记忆相关内容的反复搜寻挑选。王安石的“绿”林逋的“暗香”“疏影”

3按层次推论法把所需的回忆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在头脑中搜查,并不断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已提取最准确最符合意念的信息。如中国文人咏美人“倾国倾城”“沉鱼落雁”等词汇最先进入大脑,然后分类回忆。

沉思:

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往往从追忆开始,慢慢走远,导致偏离原有形象意念,甚至不经意间跨入其他领域时获得意外收获。如茨威格《命运攸关的时刻》就是由深度沉思获得的。

心理功能: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

(二)想像与联想

想像

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

比拟想像、虚构想像又叫创造想象。

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

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