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女汉子系统[末世] > 第61章 为兄

女汉子系统[末世] 第61章 为兄

作者:春风榴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30:26 来源:小说旗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意义:

1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解放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为启蒙思想主题。

2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解放,文学形式经历全新变革。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密切联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第二章:二十年代小说

第一章:鲁迅的创作态度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

轨迹:1902年鲁迅在日本较为关心的三个问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

1911年发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怀旧》

1918年参与《新青年》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思想上受进化论,尼采个人主义影响,但并未成其俘虏,摈弃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汲取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新陈代谢和社会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重要性等积极因素。个人主义思想主要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第二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1918.《新青年》)

一、思想内容

鲁迅小说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思想上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

1、《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批评是多层次展开的:

a)首先揭露狂人周围的环境。路人的交头接耳,小孩铁青的脸,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b)通过狂人的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环境扩展到广大社会。如馒头蘸人血,挖人心肝炒了吃…构成吃人的社会网络

c)把历史与现实具体的**上的吃人结合,上升到仁义道德等封建纲常礼教吃人的更深层次。如每页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是吃人。

d)通过狂人的自省,把封建礼教吃人的含义引向更深。“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不仅是狂人自身,还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下的中国人。

由此作者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的揭露批判。

2、《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革命精神,大胆旳提出了“从来如此,这便对吗?”的质疑,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警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表现出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二、艺术手法:

突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这一形象塑造运用了现实主义,对狂人心态的描摹,语无伦次的荒唐之言,准确真切,细致入微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

2.象征主义:作品吧把反对**上的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通过象征主义实现的。在狂人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深意。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写,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征之意”产生联想。

现实主义实写人物,象征主义虚写寓意。

三、《狂人日记》的狂人艺术形象:一个具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1、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因传统实势力迫害成狂,如狂人在迫害妄想中时时表露出的强迫观念。

2、狂人具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救救孩子。”“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等

3、狂人艺术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在于,狂人言行中包涵真理与正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引导读者看到旧制度礼教的罪恶,揭露历史真实面目。

4、狂人本身并不是一个坚强无畏的战士,但他的举动能暗示人们去看待现实中反传统革新力量的生长。

四、文学史意义

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彻底深刻反封建思想,渗透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形式,成熟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阿q正传》(1921《晨报副刊》)

一、阿q形象:一个落后不自觉的,带有封建病态的农民形象。

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农民。没有固定工作,住在土谷祠,游手好闲。

2、深受封建观念侵蚀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自觉的农民。“杀头好看”“男女之大方”痛恨剪辫子等。同时阿q的不自觉还表现在对革命的态度上,一开始深恶痛绝,当现实阶级压迫把他逼入绝境,产生了要“投降革命”想法,带着传统观念理解革命,有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

二、精神胜利法

阿q思想性格的突出特点,a、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闷,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大却还说:“我先前比你阔多啦!”

b、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连老婆都没有却说:“我的儿子会阔多啦!”

c、以自己的丑恶而骄人,别人说到他的头上的疮疤,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

d、自轻自贱掩盖自己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了,就自轻自贱承认自己是虫豖,并且立即从中得到宽慰。

e、能用健忘来淡化欺负和侮辱,挨了假洋鬼子的棒子,便立刻用忘却这件祖传法宝,将屈辱抛之脑后。

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屈辱,而精神上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凭借的就是可悲的精神胜利法。体现国民劣根性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归因:(革命反思意义)

1、一方面写赵太爷钱太爷从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甚至垄断革命,镇压阿q,由此揭示出:革命对象不仅执掌着政权,而且发了革命财,农民则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2、另一方面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革命,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悲剧: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害,可以相信阿q即使参加并掌握政权,他那样落后的革命意识将导致“革命”成为何种性质!

3、阿q式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革命真正胜利,首先要有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四、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具有广泛社会意义,从整个国民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呼吁革命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历史意义: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症,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五、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对阿q赋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革命夭折的无比痛惜,对赵太爷等人的憎恨鄙视。把一颗火热的心深埋心坎,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一切

2、以讽抒情,善于运用讽刺手法,讽刺阿q落后麻木,鞭挞赵太爷假洋鬼子卑劣,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3、形喜实悲,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六、说不尽的阿q(不同时代对阿q的阐释):

1.三四十年代,民族自我批判课题的提出让阿q成了“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思想阻力。

2.50年代到70年代阿q被视为“落后农民”的典型,他虽然交杂着原始农民的报复性,但终究认识到革命是暴力,本质上是农民革命思想,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批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