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女汉子系统[末世] > 第81章 城

女汉子系统[末世] 第81章 城

作者:春风榴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30:26 来源:小说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艺术成就&后世影响

1、物我浑融的意象:笔下田园景物,既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是诗人畅神寄情的对象,澄怀观道的媒体、不重实境描绘,取景大都平淡无奇,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境,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轮廓,自然景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使自然景物和人的生活,情感融成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平淡醇美的风格:诗人秉性贵真,语出自然,心地纯净,与自然的关系打到了境与意会,物我合一的境界,蕴涵深邃质朴的哲理。,诗歌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歌中生活场景也为人习见,艺术上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甚感亲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此外,用语直中有工致,平淡中有奇奥,气韵浑成,气格兼胜,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4、真淳隽永的理趣: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明言理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中,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艺术成就表现:1、无我之境的分析:《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前四句写除了心境远迈,超凡脱俗,这样的心境,可为大隐。

b后四句写出了两种境界:一是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抬头见到南山;而是诗人见到日近黄昏,飞鸟投林。如此两种白描写法,紧承“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加以点化,消除自我与外物的界限,物我合一。陶渊明采菊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鸟倦飞知还,也是他的倦而知还。

c陶渊明观照万物的真意,就在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只在于个人心领神会,得意而忘言,所以陶渊明不再说下去。

2、又如《归园田居》五首,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中,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但细细品味,种种□□,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切依恋。对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都如数家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陶渊明诗歌平淡醇美和物我浑融的风格意境,不仅在于白描,而且在于诗人已经参透了玄机,悟出山水田园的真正品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只有人心纯静如止水,如明镜,自然的影像,声音,才能真实细致入微地为人的感官所领会。“归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诗中的自然物,不再是简单比兴,而是顺乎自然,顺乎生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人形神道的虚静无为,三者合一,陶渊明的平淡由此得来,是哲学和诗的结合。

影响:1、唐代,陶渊明诗歌的价值为人发现,自此之后,地位乃渐次上升。

唐人学陶,不独在推出田园诗派,亦在揣摩、学习其艺术风格。其时,“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俊洁。”

2、明人学陶,则更得个中三昧。

陶对后世影响巨大,光明峻伟胸襟,刚正不阿的人品,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情操,执着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

三、其他作品

《拟古》《杂诗》《桃花源并序》《感士不遇赋》昭示了陶渊明隐逸人格中,还有更为真纯多情的一面。

本色二字,能概括陶渊明其人其文的。

第三节:山水诗人谢灵运

艺术风格:冲淡平和

1善于营造画境,精美的语言描绘永嘉,会稽等多处自然景物。

a移步换景式的游赏,一句时间和场景转换写法,具有叙事的意味,或仰观飞泉,或攀摘卷叶,终于渐入佳境。“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b景有远近,色有浓淡,谢灵运依其感官印象纳入画面,其山水林木,具有透视的关系,诗歌的画境,因而获得一种疏宕清丽之美。“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与陶之不同:总的来说,谢诗多在模山范水,尽量捕捉山水的每一处细节,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

而陶渊明则不同,他更多的是而陶渊明则多是写与景物的合一、多静观,物我亲切交流,落笔成诗,意境全出,表现出景物整体的自然美。

2通晓玄禅,借山水诗化胸中郁结,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距离澄怀观道还有一定距离。而陶渊明待物以静观默察,既不着意于体物,也不着意于谈玄,故能超脱物外,趣境两忘,谢灵运和陶渊明区别就在于此。

3谢灵运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点,经纬绵密,绮丽精工,深涩厚重,有佳句而无佳篇。“池塘生春早,园柳变鸣禽”这词句锤炼上较陶渊明则有了更为刻意的追求。陶诗平淡纯美,并不着意于炼字造句,纯以意境取胜,清新自然多佳篇《饮酒》其五。

4、启示性和写实性,陶诗多启示性话语,注重引发读者的思考和余味,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虽是淡淡几笔,却饱含了诗人炽热的情感,他的笔下青松,孤云,归鸟等意象都是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而谢诗更具有写实的特征,细致刻画山水自然景物,表现景物的客观自然美,风就是风,月就是月,清新可爱。

当遇到难以言传的情感的时候,陶往往不辩而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谢则努力去寻找适合表达的词句运用各种技巧去表达描摹,显示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他们的不同,正显示了魏晋到齐梁诗风的嬗变,从古朴到声色。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中国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其创造的山水艺术形象,在古代山水诗中,卓然为一大宗派,与陶渊明在山水田园,意境画境有不同,但把自然景物纳入审美视野与文学题材方面,两人贡献一致。

第四节:颜延之与鲍照

一.颜延之

《祭屈原文》

《五君咏》伤贬黜,寄怨愤,自有清拔之气。叹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

二.鲍照

世称鲍参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鲍照成为继左思之后,对士族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又一位诗人,《拟行路难》《拟古》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叠燮垂羽翼。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既鄙薄权势,又向往功名;既愤慨世事,又顺时委俗;既不甘沉沦,又去从天命,内心备受煎熬。

边塞征戍题材《拟古》《代东门吟》集中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边塞风光,沙场征战,征人边愁的诗人,前不曾有,古代诗歌中边塞题材的确立,是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的一大贡献。

诗歌俊逸雄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不同于左思《咏史》。

七言歌行创制者,善作五言,五言乐府,正合歌行之体,对五言绝句形成很有影响。

辞赋《芜城赋》抒发乱世之恨。《登大雷岸与妹书》山水进入文学题材的文章,句法骈整,对于骈文形成发展很有地位。

第五章:齐梁陈文学

第一节:文学的士族化宫廷化

齐梁诗风:又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首先文学的士族化倾向

西晋士族门阀制度确立,社会士族化,贵族文人逐渐成为文学装作的代表,不问政事,明哲保身,祖尚虚浮,向往声色,气质纤弱,感情细腻。

同时庶族文学虽不是主流,但它们以激越悲怆的笔调,表达了近乎绝望的挣扎控诉,兼具了建安和正始文学的精神,左思,郭璞,鲍照等。

玄言诗的出现,显示了玄言通过文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文学,从而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

田园山水文学继玄言诗兴起,标志着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我们民族在以自然为物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过程中,自觉地把它纳入自己的审美视野,并作为独立对象,甚至一种存在形式加以艺术表现,这是魏晋田园山水文学产生最本质的原因。

二、文学的宫廷化倾向

南朝士族抛弃传统道德,迷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