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女汉子系统[末世] > 第96章 城

女汉子系统[末世] 第96章 城

作者:春风榴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30:26 来源:小说旗

鲁迅推崇冯至抒情诗,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看中冯至叙事诗“叙事诗堪称独步”

四、格律诗(新月诗派,与新月派有所不同,作为诗歌流派开始与1926年、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

1、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2、艺术上要求“和谐”“齐韵”,追求诗歌格律,倾向于古典主义。

3、强调不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

4、在诗人与诗之间拉开距离,注意主观情绪客观化,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

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

五、象征诗派。新浪漫主义

二十年代出现的诗歌流派,以1925李金发诗集《微雨》为起点,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冯乃超等。着眼于暗示,暗示的具体材料为诗的音乐性和意象的内涵丰富性。语言运用上以不同的意象关系达到暗示的目的。《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诗》

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和谐圆润,追求新奇怪异突兀;不堪着意整体形象意境,而致力于一个个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力量。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一、徐志摩,新月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集》(1923)

以192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作品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真挚滴地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a、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乐观积极奋进,在《婴儿》中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希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个性主义的诗魂。

b、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徐志摩的爱情诗如《起造一座墙》《望月》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斥责“容不得恋爱”的世界;表现爱情痛苦如《落叶小唱》;把对爱情追求同社会改造联系起来如《雪花的快乐》。他的诗作将理想之爱与现实社会礼法处理为极端对立的关系,将爱的观念提升为人生的原创力。

2后期作品看到社会现实与理想距离越来越大,苦闷更深,颓唐叹息,厌世恨世,诗篇笼罩着失望悲哀颓废的情绪色彩。

徐志摩的抒情诗艺术造诣: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巧妙传达了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2、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雪花的快乐》中“飞扬,飞扬,飞扬”连用,《再别康桥》三次反复“轻轻的”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诗行有规律长短错落,大体整齐匀称。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她是睡着了》《秋月》写的妩媚明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闻一多,前期新月派重要代表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长诗《奇迹》(1931)

三美主张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闻一多诗论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排列组合要有规律。如《死水》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花”“霞”“沫”“破”等字词相互协调,朗朗上口富有乐感。

2、绘画美:主要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意象,视觉感丰富。

建筑美:主要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死水》《口供》《静夜》都称得上具有建筑美的范作,相体裁衣,各臻其美。

从五四初期白话诗到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中国新诗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形式摸索到对诗歌本体艺术追求的过程。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

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

一、创作历程:

1、1916与日本少女安娜热恋,在泰戈尔无韵诗的启迪下,写下《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爱情诗。1919五四爆发,与同学组织“夏社”从事反日帝宣传。

2、1919下到1920上,“创作期爆发”写下《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1921年诗集《女神》1920和田汉、宗白华论诗与文艺的通信合集《三叶集》。

3、1921年和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创办创造社,《星空》诗集含着“深沉的苦闷”借抒写自然求解脱的诗篇。

4、《创造日》《创造周刊》就文艺思想而言,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某些因素,尊崇自我,偏重主观,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一方面主张艺术无目的论,一方面认为艺术可以统一人们的情感。

在政治上,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提出唯物主义史观,一方面又同情无政府主义主张。

1926年4年写出小说集《塔》《落叶》散文集《橄榄》《水平线下》

抗战爆发后,创作历史剧《屈原》《虎符》诗歌《战声》小说集《底下的笑声》小说散文集《抱箭集》散文集《苏联行记》《南京印象》文艺论集《天地玄黄》

新中国成立后,写下诗集《新华颂》《长春集》《潮汐集》《东风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

第二节:《女神》

一、地位及简介

《女神》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绝大部分写于1919-1920间,初版于1921年为“创造社丛书”一种。

二、内容

《女神》成功在于五四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高度融合,诗分三辑,第三辑主要是郭沫若早期受泰戈尔影响创作的一些清新恬淡的抒情小品,写爱情、春愁、离绪,飞禽、新月,松原还有归国印象。有感伤颓废情绪如《死的诱惑》,有青春期感情真实流露如《霁月》让人窥见青年诗人渴望爱情热爱自然又寂寞烦闷的灵魂。忧伤疾愤,格调哀婉低沉。

一二辑则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迈,唱出民主科学的时代最强音。

《女神》是诗化的五四精神。

三、思想精神

1、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等。《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了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

2、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梅花树下的醉歌》《天狗》否定世间一切传统偶像,摧毁封建枷锁,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它现显示了在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氛围中,长期习惯于封建意识形态泯灭个性价值的中华民族,已经获得伟大苏醒。同时女神中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礼赞

3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五四氛围中,诗人反抗叛逆精神得到彻底充分的张扬,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生死等与却具有破坏力和创造力量的事物,都无比崇拜。如《匪徒颂》中对备受污蔑的敢于反抗的陈规旧俗的革命者,对一切投身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的热烈赞颂。

补充:女神的泛神论思想构成的形象基本特色:

1.壮阔性:“泛神便是无神,一切自然只是神的表现。”从这样的哲学思想出发,使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情对象,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机及其壮阔的形象体系,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包容一切的地球,浩瀚的海洋,光芒万丈的太阳…在这些形象上诗人寄予了他世界性的眼光,时代赋予的广阔胸怀以及对理想的热切追求。

2.奇异性,泛神论思想使得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奇特的想像,大自然被充分人化,地球成为有生命的母体,“雷霆是你的呼吸…”“夕阳与大海竟是一对恋人…”

3.从泛神论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赋予他的形象以飞动的色彩:“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

四、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与泛神论的密切关系,《女神》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想象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神是自然本身,神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方面郭沫若的泛神论与五四个性解放,人格自由,崇尚自我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另一方面诗化了神即自然,自然即我的泛神论思想。

2、丰富想像,神奇夸张,激越音调,华美语言和浓烈瑰丽的色彩,赋予《女神》浓烈浪漫主义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