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 第196章 夜航船(三)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196章 夜航船(三)

作者:裳星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0 20:39:33 来源:小说旗

秦扶清真有些犯难,他是信还是不信呢?

若说不信,为何他会二世为人,身上还有个面板,可若是信,也从未听人说过仙人神鬼之事都是真实可见的。

倘若这世上真有飘渺的寻仙之道,若问秦扶清去还是不去,他想,可能他不会去刻意找寻,而是顺其自然,过好自己的一生。

所以选择如此,信与不信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对众人道:“我相信船家的话,因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布衣书生撇撇嘴:“你也遇到过奇人异事?”

秦扶清笑道:“正是。不过我不像船家这样好运气,未曾得到什么好处。”

“讲讲罢,”道士催他。

“我是安溪县人士,小时候为了方便读书,在外祖家中借住。我外祖种了好多果树,杏啊梨啊都有,家中最大的一株杏树,陪伴了几辈人,是家里最大的收入来源。”

“这棵老杏树有灵?”

秦扶清笑着摇头,“并非是它。我的小舅舅喜欢研究植物,从老杏树上折了一根枝,另养了两三年,长成一棵歪脖子杏树。就在我睡觉的窗外,那几根枝桠像是天然的床。我幼时顽皮,夏日时常脱去鞋袜,爬到小树上找个舒服姿势看书。那日蝉鸣不断,我困意上涌,便收了书,枕着双手在树上吹风小憩,然后就做了一个梦。”

“你梦到了杏仙?她可是貌美女子?”一商人来了兴趣,连忙追问。

秦扶清哈哈大笑,“那可没有,我梦到一小童,不过三寸长,扎个冲天辫,穿着小肚兜,气呼呼地在我面前蹦来蹦去,边蹦边喊道:‘起来!起来!你太重了!’”

他说罢,顿时引燃众人的笑声,就连那俩和尚也跟着笑起来。

布衣书生更是笑得东倒西歪,也看出秦扶清是个促狭性子,何必跟一个少年计较什么呢?

众人七嘴八舌地讲起杏童的事,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又或许这世上真有诸种大家都不清楚的奇异之事,可若是真有灵啊仙啊妖的,为何百年老树没有显灵,为何移栽几年的小树却能有灵呢?

讨论半天也没讨论出来个结果,可大家的距离却拉近不少。

时间悄然过去,东方既白,众人原本不觉困意,可见这一晚上张胜都老实本分,不曾有什么动作,慢慢放下心去,各自找地方睡了。

“去去去,走开!”

“呃呃呃!”

秦扶清并没有进入深度睡眠,意识晃悠悠的,听到声音后就醒了。

船舱里的人都还在睡,长耳还在身边卧着,却伸长脖子,往商人的方向凑近,用嘴巴拱着商人随身带的麻袋。

俩商人带的麻袋里装的是药材,说是相熟的药铺急用,花大价钱从吉川县购置的。

吉川县山岭多,常有采药人上山采药,卖与商人。

秦扶清以为是睡太久,长耳饿了,揉揉眼睛坐起身子,拉着缰绳把长耳给拉回来,“不好意思,它没弄坏你们的东西吧?”

商人用衣袖擦着长耳舔出来的口水,这畜牲,早在他醒之前不知舔了多久,麻袋都湿了!

“无碍,一会儿他们醒来换换位置就行。”

“好,真是不好意思了。”

秦扶清愧疚地道歉,佯装生气拍拍长耳的脸颊,小毛驴不知人情世故,还以为主人是在同它玩,伸出舌头在秦扶清手上舔了一口。

黏糊糊的口水沾满手心,秦扶清打也不是骂也不是。

船里的人陆续醒来,外头天色大亮,秦行也醒了:“少爷,怎么了?”

“没事,我带长耳出去放松一会,顺便洗漱一下。”

秦扶清起身,把长耳给牵到船头,叫它不许乱动。接着蹲下身子,去够江水。

船离水面很近,一伸手就能够的到,秦扶清洗罢手,又从包袱里掏出青盐,细细地洗漱,把自己清洁一番。

刷完牙,秦扶清在手心放些青盐,凑到长耳嘴边:“吃吧,白日卧在船板上就行,到了宣城就不让你走水路了。”

这样小的船,对长耳来说十分憋闷。

牲畜也要吃盐,秦家喂长耳时往豆料里加盐已成习惯,吃适量的盐,能给牲畜补充体力,皮毛长的更好。

可出门在外没那拌饲料的条件,秦扶清就单独把盐倒出来喂给长耳。

平时一这样做,长耳总是很高兴,“呃呃”地叫唤着,一双大驴眼里都是欢喜的笑意。

谁知今日它嗅闻秦扶清手上的青盐后,竟然没有舔舐,反而自己走到船边,低头去喝江水。

秦扶清一时不明所以,把长耳拉起来,终于在它嘴边的毛发发现些许不对劲。

是盐。

长耳吃过盐了。好像还吃的有点多。

秦扶清一下子就想到商人的包袱,那里面装的不止有药草,还有盐巴。

私盐贩子?

盐和铁一样,都是官营,由朝廷定价,就秦扶清所知,安溪县一斗盐售价110钱,这个价钱可不便宜,比米的价格还要高一些。

然而就秦扶清所知,安溪县附近就有盐井,若是单论成本价,一斗肯定不值110钱。

奈何盐铁是朝廷收税的重中之重,朝廷肯定不会轻易降低盐价。

成本低,单价高,就意味着利润高,利润高就肯定会有人铤而走险贩卖私盐。

秦扶清已经推断出,这两个商人应该就是私盐贩子,就那俩麻袋盐,不过一二十斗,要么是初犯,要么就是踩点。

伺候长耳拉撒一番,又给他洗刷皮毛,秦扶清和秦行在船头待了好大一会,直到张胜做好饭,叫众人开饭,把长耳栓在船头,主仆二人到船尾干饭。

途中经过商人的铺位,他已经和和尚换了位置,两个麻袋摞在一起,上面还搭了件外衣。

秦扶清全当不知道,到船尾吃饭。

早晨吃的还是鱼粥,昨晚没吃尽兴,今天接着吃,秦扶清又干了三碗,吃的肚儿饱溜圆。

人吃饱了饭,难免有三急,众人轮番到船尾解决,离了那片地,江水依旧是干净的。

晌午继续吃鱼粥,晚上还是鱼粥,一连吃四顿,大家终于不馋金川江的鱼了,只盼着赶紧上岸,换换口味。

相处一天一夜有余,众人对彼此的了解也多了些。

第二夜,众人倒没打算再叙到天亮,想着夜里睡个好觉,明日到了宣城还得赶路呢。

张胜对众人道:“你们今夜怕是睡不成好觉了,前面的路九转十八弯,折腾无比,又是多方船只汇聚的路段,诸位多上点心。”

一听,布衣书生的心就提起来了:“可有危险?”

张胜回道:“倒没什么危险,不过有些颠簸罢了。”

众人一听是颠簸,便松了口气。他们见识过张胜的技艺,又听了灵龟的故事,对他万分信服。

于是都打算该睡睡,有事让张胜再叫他们便是。

前半夜还算相安无事,刚到子时,船体猛地颠簸,众人被惊醒,环顾四周,张胜在外头叫道:“前面路都不好走,你们多注意些,别磕着碰着了!”

“船家,我们知道了,你快好好划船吧!”

这九转十八弯的水陆,比昨天的壶口还要难走些,就像是玩漂流一样,一会东倒一会西歪,晚上喝的鱼粥都在胃里摇晃。

秦扶清抓紧船板,倒也适应了这种程度的颠簸,众人也都如此,还能分出心神来聊天。

到天亮,他们就要各自散开,俩和尚自言要去凤来县的普华寺,普华寺德高望重的住持前不久坐化,他们受邀前往。

道士要去竹溪县寻找游历的师叔回观。

俩商人要去定边县。布衣书生要渡河回家。

秦扶清与秦行去青州,首要经过雍州,与二商人路线倒是有些重合。

听罢,二商人对视一眼,兴致勃勃地道:“小书生,咱们也是有缘,要是不嫌弃,等到了宣城,咱们也结伴同行如何?”

秦扶清思虑片刻,笑道:“我们坐驴子,走得要快些,你们背着重行囊,能跟上吗?”

一商人道:“这个简单,反正你们也不急着赶路,不如把驴子赁给我们,帮我们担着药材,我们给你些钱,刚好还能贴补些坐船的费用。”

秦扶清沉吟不语,这俩私盐贩子绝不是因为缘分想与他同行那么简单,他不想插手这二人的事,也不想卷入什么旋涡之中。

想了片刻还是道:“还是算了吧,我们不急着赶路,听人说凤来县的风景正好,还打算顺路去看一看。”

那道士称赞:“你眼光真不错,凤来县的风景可谓是天下难寻,不然我那师叔也不会在此处待这么长时间。既然咱们顺路,不如同去?”

“道长对凤来县也很熟悉?”

“哈哈,我就是凤来县人,被我那师叔捡回去做了道士,能不熟悉吗?”

“原来如此,那接下来还要承蒙道长照顾一二了。”

秦扶清与道士聊的有来有往,二商人只好作罢。

两个时辰颠簸过后,船体逐渐平稳,白日昼明,张胜在外头喊叫道:“前面就是宣城了,你们快出来看啊!”

众人陆续到船舱外,只见众多船只从四面八方赶来,逐渐朝前汇聚。

宣城是几个城市的重要中转地,古时候的粮食运转基本靠走水路,而每年运到宣城再转运出去的粮草,数以千万计。

这也是巴陵最大的城市,足足有三四十万人口,其中有大多数人都依赖金川江生活。

这条江水,对他们来说就是生他们养他们的母亲河。

像张胜这样的小船,没法在大码头靠岸,那边都是拉粮食的漕运船只,吃水深。

张胜在大路附近找到能停船的地方,将船只停靠好,打木钉栓绳子,便叫众人下船。

“瞧着这条大路了吧,往哪个方向走都有村子,碰见人问一问,想去哪都行。”

“多谢船家这两日的照顾。”

“走吧,咱们有缘再见。”

“阿弥陀佛。”

众人道了声再见,便下船离开。

秦扶清牵着长耳上岸,先是伸个懒腰,活动活动筋骨。

道士最后一个下船,直奔他而来。

道士名叫江蒙,穿着青蓝色道袍,腿上带的有绑腿,年纪二十五六,容貌很大众,不过言行举止利落有力,秦扶清对他印象还挺好。

江蒙以前也走过宣城这条路,知道去凤来县的方向,三人再次与张胜道别,就此别过,踏上去凤来县的行程。

秦扶清两辈子都没怎么接触过道士,对这一职业还挺好奇。

江蒙没什么脾气,三人一同赶路,他面对秦扶清的问题基本有问必答。

比如道士在道观里都做些什么,靠什么吃饭,要练剑吗?修道能成仙吗?

江蒙被他逗笑,一一解释,道士靠给人做法事吃饭,很多道观有田,道士也能种地,练剑是基础功夫,不仅要练剑打拳,他们还会涉猎六艺,选择喜欢的方向去研究。

道法自然,也没谁规定道士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要心诚自然,做什么都行。

要是讲究那么多,做和尚不是更好吗?

秦扶清听罢,会心地笑笑,“若是我将来看透红尘,肯定选择做道士而不是和尚。”

江蒙被他逗的很开心,无比赞同,同行是冤家,很多人做法事都会选择和尚而不是道士,比起和尚的群体,道士简直是小圈子。

不过江蒙还是很喜欢做道士的,他们在山上修行,同门师兄弟都很要好。他被师叔捡回来时都七八岁了,没打好筋骨,剑术学的不像样子。

江蒙给他比划了两招,秦扶清也看不出所以然来。

二人相差十岁左右,却没啥代沟,江蒙自小生在山上,心思单纯,年纪又与王立来相仿,秦扶清看他跟看自家舅舅似的。

一路上畅谈人生,说天说地,好不快乐。

就这样走了一天,总算到凤来县。

江蒙的师叔名叫计褚,在凤来县往东七十里的观星山上隐居。

观星山是凤来县最高的野山,进山不便,少有樵夫猎户来此,当地人叫这山为鸟粪山,因山上人烟罕见,只有林鸟栖息,故得名。

计褚平生一大爱好就是观星,道士讲究道法自然,遵从本心,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计褚便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找寻上山的路,在山上搭建草屋,除了必要时下山,其他基本都在山上。

去观星山的路上,秦扶清听得心生敬佩,在这样人力物力稀缺的时候,有这样信念质朴的人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奇迹呢?

或许,这就是出门远游的魅力之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