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掩初弦月 > 番外 2 :家业

云掩初弦月 番外 2 :家业

作者:咖咖奇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1 03:48:47 来源:小说旗

乾泰二十年秋,节气呈祥。

增添了不少海外作物品种的大雍土地,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丰收的季节。

玉粟、土薯、甘薯、饭瓜、笋瓜、手瓜、树瓜、刺果、红果、参果、来豆、油梨等,大雍没有过的物种在这几年里都陆续培育出了足够多的种子,广为种植。

其中可以作为主粮的玉粟,产量比稻粟高,还可生吃。

土薯和甘薯的产量堪比参薯,味道还更为细腻美味。

而大如铜盆的饭瓜,产量更是震惊世人。

饭瓜瓜肉橙黄,煮熟后甜美可口,几乎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特别是老百姓,如今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几乎都种植上了饭瓜。

加上其他由天子亲自遴选过的物种,大雍的粮食以及瓜果蔬菜品种比之以前丰富不少。

再加上国土扩张,以政利民,合理迁徙百姓,均衡发展人口。

并限制权贵世家富户大户在各州府囤积土地的上限,让普通百姓也有置田买地的机会。

且因着外财不断,平民的税赋一减再减,不过几年时间,大雍国民的日子,就起了极大变化。

说粮丰衣足民富国强也不为过。

随着大雍百姓过上好日子,大雍邻邦与大雍的贸易也频繁起来。

仅仅几年时间,大雍与邻邦的通商隘口就增加了十几个。

大雍丰富的物资,由各种商队交易往外邦, 贸易走向繁荣。

互惠互利之下,邦国愈发趋于安分。

大雍的物产甚至跨越邻邦,走向更远之地。

在天子远海探索壮举的激发下,凭着大雍的强国威名,越来越多的商队胆大气壮,志向高远。

不但为世人带回来更多域外之物,也增进了大雍与各国相互间的了解。

面对国库丰足,粮仓满溢,民安物阜的好光景,慕玄月欣慰有加。

历史长河中不乏盛世之景,但最多持续百余年就会走向衰落。

虽然没有千秋万代的国运,但她仍然希望慕氏皇族能长久保持应有的警惕,不断修正自己。

她是这般做,也是这般教导太子。

至于天子,在外十几年的弟弟,已经不太当他自己是皇帝,她也很无奈。

在外“逍遥”了十几年的天子,以自己对内政已生疏为由,没大事他都不上朝,让太子继续代父理政。

他与皇后在宫里开辟出的一亩几分地里,整日捣鼓各种“稀奇古怪”的作物。

没人会想到,天子如今竟然会甘于做农夫之活。

跨马握银枪,挑水扛锄头,大雍帝皇都做得。

嗯,还很顺手。

而对农活不陌生的皇后,是天子最好的干活搭档。

帝后二人在皇宫一角,经常头戴笠帽身穿布衣的挥汗劳作。

他们的辛勤专注,让司农司的官员都自愧不如。

因为好些海外物种,帝后培育得比他们司农司还好。

这让那些心心念念想让天子勤政上朝的臣子,有时候都有口难言。

毕竟帝后躬耕为民,是在做利在千秋之事。

慕玄月对天子安于农事也没多言。

如今国泰民安,四邻安分,弟弟无处可战,也不再有远航之念。

他在信守他当初说的回来就安分做皇帝的诺言。

哪怕就做个闲散帝皇。

当然,他最想做的还是太上皇,但太子目前并未同意承位。

没人比她更清楚弟弟的心性。

他知自己的长处,也知自己的短处。

正因为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才不恋至尊之权,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大雍尽他所能。

她没有强迫弟弟上朝理政,有勤奋的太子在,问题不大。

有问题的只是某些心思过多的臣子。

天子的后宫至今仍是皇后一人,皇嗣单薄,自然有臣子“焦虑”在心。

但天子十几年前都无扩充后宫之心,只要他不乐意添人,无人再能左右他的意愿。

如今更是仗着太子已经长大,腰杆儿直的称自己老了,把兴旺皇室的大业交给太子。

直把群臣给惊得瞠目结舌好一阵。

天子正值壮年,居然说自己老了。

难道是经得太多非常事,已经力不从心?

哎哟!这可非同小可。

臣子们说话都谨慎有加起来,深怕说得越多越让天子难堪。

钻营无道的臣子最终把目光聚到日渐长大的太子身上。

朝堂上提议为太子选妃的折子越来越多,这些折子基本都堆到明嘉公主跟前。

臣子们都心知,说服明嘉公主比说服太子或者帝后都管用。

太子如今确实到了可以议亲的年纪,慕玄月自然知道。

她问过帝后有否合心之人,也问过太子是否有心向之女子。

结果帝后都表示这人选得由她掌眼。

太子妃人选关系着国祚,他们坚信皇姐的眼光要比他们的好。

特别是天子,他觉得皇姐能为他选个好皇后,自然也能为太子选个好太子妃,以后也会成为好皇后,不拖他儿子后腿。

就连太子也是这般想法。

有姑姑在,他等着合适的女子来跟他成亲即可。

他不太乐意把时间浪费在看花择柳上。

一家三口甩手得如此彻底,让慕玄月甚是头大。

太子不是没机会认识京都贵女,前年忠义伯的嫡子议亲娶亲,太子都有到场添彩。

忠义伯夫人还特意多安排了两场花宴,目的就是想让太子外孙有机会接触些适龄姑娘。

只可惜她的太子外孙始终没开窍,那些贵女他见过即忘。

在亲事上,父子俩都如出一辙的不上心。

慕玄月把那些催选太子妃的折子都推到一边,这事急不来。

她不会因为臣子上谏,就立马张罗。

事关重大的事,要谨慎考察。

升任左相的韦彦之也力压某些同僚的迫切之心,为太子争取更宽松的择偶时机。

侍奉三位君上,一个天子,一个明嘉公主,一个太子,他深知三位为君者都不会轻易受臣子牵制。

自然也明白后宫之事,绝不是其他人想得那么理所当然。

天家无庸人。

作为臣子,把心思放在本位才明智。

这些年因天家重用而位居人臣,韦彦之很是知道自己的立场该站哪一边。

他出身普通,即使娶得出身高贵的贵女为妻,但韦家到底是靠他一力撑起。

兢兢业业十几年,政绩斐然,大志得展,家门荣光。

皆因圣恩浩荡,才有今时今日他立于朝堂的举足轻重。

来之不易的地位,辛苦挣下的家业,都让他律己谨慎,不敢大意。

是以内阁要再议东宫之事时,他断然跳过,把秋收税赋的重点拎出来商议。

户部尚书濮诚治同样是公心在胸之大臣,帝后不急的事,臣子表现急切,在他看来难免有私心作祟之疑。

所以他对选太子妃的事也不发表意见。

自己儿子都是及冠后才娶妻,他自觉没有催促太子成亲的资格。

在韦彦之提到秋收赋税之事时,濮诚治立马接过话头。

已经完成新旧交替的内阁,以左相为首,左相跳过的议题,聪明人都知道要搁置。

内阁其余人等互相看了一眼,有心思的都按下心思,附议民生政事。

慕玄月在早朝上对东番岛船队往南海航行的计划提供赞成意见后,就把朝会交给太子主持。

她回衙房给辛依娜回了封信,恭喜她又生了个幺儿。

当年天子远航失联三年,辛依娜不畏艰险带着人和大量物资出海去找寻。

历经千辛万苦,才通过天子船队留在某些海岛上的标记,找寻两年多到达北大洲,最终见到在那里开荒凿矿的同胞们。

虽然她的三位兄长已经牺牲两位,但她的未婚夫历经了水土疫病还活着,成就了一场在北大洲举办的旷世婚礼。

由天子主婚,还封她六品女官之位,如今已是东番岛上得力官员之一。

对于聪明勇敢又忠贞坚韧的女子,慕玄月向来不乏好感。

她尤其欣赏辛依娜磊落爽利的性子,除了公务信件,她们之间亦有私信来往。

算是一个难得的知交好友。

这次由东番岛主张往南海深入探索的提议,本在十几年前就有此打算,现在成行也未晚。

大雍船队已经有一次远海征服的经验,往南深入探索定会更加顺利。

处理完信件,她没有像以往那样待在衙房继续处理公务。

而是回府带着一对儿女回镇国公府去探望公公。

镇国公旧患复发,把镇北军交给大孙子卫陌阳掌管后,已经卸甲回京。

作为镇守大雍北境的世家武将,没有马革裹尸,能安享晚年实为大幸之事。

卫家由侯门升公府,破了卫家百多年恪守的自谦不居位的家训。

本朝赐下的第一块丹书铁券,让卫氏一族放下了害怕功高震主的恐忧。

他们把这份难得的保命符功劳都记到明嘉公主身上,对其敬重更胜从前。

如今已是镇国公夫人的孟氏,年过花甲,尚且硬朗。

小儿媳回府她自是高兴得很,她立马跟身边的小姑子说道:“今儿人齐,你们别急着回去,留下用了晚膳再走,我让厨房烤羊羔子炖羊肉汤。”

带着大孙女回娘家探望兄长的卫宁娴,没想到正要告别回府,明嘉公主就带着儿女回来了。

这时候她不能失礼离开,自然满脸笑容的应下:“那我们再叨扰多一阵,反正吃不穷娘家。”

这话让孟氏哈哈哈的笑:“今日你们可劲造,别撑坏肚皮就行。”

大雍日新月异,国富民强,再也不是十几二十年前堪堪欲坠的破落模样。

他们卫氏一族也早已不用贴补军资,家财只增不减。

且有明嘉公主指点,他们卫家家业在这些年的用心管理下,均欣欣向荣。

族人们的日子都已经很好过,再不用扣扣搜搜的为镇北军兜底儿了。

卫家为大雍尽忠尽职百多年,牺牲了无数男儿,才换来当下安定富足的日子,自然不会亏待自己。

该吃吃,该用用,不奢靡浪费,也不没苦硬吃。

这个度,孟氏一向把握得好,让人无可挑剔。

即使现在她不掌中馈了,在家里依然威信十足,且把大孙媳教得极好,让她把家里家外都管得妥妥当当。

慕玄月带儿女去看过卧床治疗的公公,留下儿子为他祖父伺疾后,才与女儿来到内院。

小郡主即将及笄,也有了自己的封号:和瑞,和瑞郡主。

兄妹两人都拥有新州三府为封地,食邑过万。

和瑞郡主与公主母亲时常回国公府看望祖父母,也时常碰上经常回娘家的姑祖母。

姑祖母常常带在身边的孙女,她也认识,是以见面就牵上了手:“静惠妹妹,咱们到冠云居玩儿去。”

国公府的冠云居还保留着,依然是留给二房的院子,里头都保持着原样。

和瑞郡主只要回国公府,必到旧居坐坐。

那是她小时候居住的地方,有爹爹亲手布置的庭院花园,她很喜欢。

比和瑞郡主小些年岁的濮静惠,规矩行礼后看向自己的祖母,询问:“祖母,孙女可否与郡主玩耍一会儿?”

“可以,去吧。”卫宁娴自然不会反对。

她巴不得自己的大孙女跟和瑞郡主交好。

大孙女自小就没了娘,她带在身边养大的,自然要为她多操心。

没亲娘护着的孩子在交际场合总会吃些亏。

皇城的权贵和官宦圈子不缺光彩体面,也不缺风霜雪剑。

有和瑞郡主护着,大孙女就能少受些委屈。

她已经老了,护不了大孙女一辈子,和瑞郡主这样深得帝宠的皇族宗亲却可以庇护她几分。

这也是她常常带大孙女回娘家的目的。

得到祖母应允后,濮静惠才抿嘴笑着与和瑞郡主离开。

就算和瑞郡主伸手拉她,她也始终落后郡主半个身位,看得出来时刻恪守臣女本分,又不显唯诺。

小姑娘举止大方,有濮家人的温雅,也有卫家人的爽利。

看着俩小姑娘欢快的身影跨出门槛,慕玄月若有所思的微敛目光。

濮家父子均政绩出众,却低调不张扬,已然成为文官清流。

从武到文能转变得如此成功的世家,唯有濮氏一族。

可喜可贺!

陪着婆母说了会话,得知婆母收到北境来信,慕玄月没多问。

但孟氏没有隐瞒她,“澜儿来信说她想随军驻边,救助司的公务怕是要移交出去。”

曲永澜的事她认为有必要先跟小儿媳提一嘴。

慕玄月听了点点头,“这个没问题,朝廷会另外派人接手她的位置,她去边州亦能发挥所长,朝廷不会荒废有用之人。”

听得儿媳有安排,孟氏很是高兴:“她跟随她夫君驻边,还能继续为朝廷效劳,自然是好。”

当年曲永澜去了北境,就一直在救助司认真做事。

北境的救助司与军政都有关联,曲永澜自然要与镇北军打交道。

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不少武将,在卫家人的有心撮合下,她到底还是嫁了人。

她的夫君是个家境不错的五品武将,两人已经生养了一对儿女。

几年前乌古灭国,大雍地盘扩大,镇北军分散到各处驻守,曲永澜在幽州救助司任职没有跟随丈夫调动。

现在应该是想清楚了,选择与丈夫共进退。

对于肯为大雍兢兢业业尽忠之人,特别是女子,慕玄月很愿意给她们多一些机会,发挥她们的才能。

小儿媳的心胸一如既往的宽广,孟氏替曲永澜深感幸运。

若是当初任由她锁心遁入空门,何来如今夫君爱护,子女绕膝,还有官职在身受百姓尊敬的好日子过。

这样的人生已然胜过世间许多困于后宅有志不能展的女子。

孟氏为曲永澜由衷高兴,但因着小姑子在,她没法感慨太多。

不知当初那段乱家之事的卫宁娴,听到明嘉公主说朝廷不会荒废有用之人,就不由想到自己现在的儿媳魏瑶瑶。

在救助司从九品大使做到从五品左司,整京都都没几个女子有她那么能干。

但儿媳再出色,她两个娘家都让人一言难尽,终是拖了后腿。

想到华平公主的为人和魏家那些撇不开的麻烦,卫宁娴心底就一堵。

脸上的笑意僵硬了几分。

对于只把大孙女带在身边走亲的卫家姑姑,慕玄月已见惯不怪。

濮家表弟当初迫于兴旺家族的责任,到南疆赴任没多久就违心接受了家中安排的女子为妻,与之生儿育女。

没想到那位表弟媳福薄,回京生孩子时难产,即使她派了太医去也没能救过来。

经历这一遭,濮家表弟不再听从父母之言再娶他人。

卫家姑姑不得不同意为他求娶魏瑶瑶为继室。

超龄未嫁的魏瑶瑶,免不了要承受些闲言碎语,兄长娶妻有了嫂子后,她在家中的处境更生尴尬。

巴不得她嫁出去的华平姑姑自然看不得自己女儿错过良机,以死相逼下,终让女儿顺从应下亲事。

这些年魏瑶瑶为濮家生了两儿一女,功劳不小。

但卫家姑姑终有她的意难平。

若不是为了满心痴念的儿子,即使魏瑶瑶个人品性良好能力出色,她也不会登门求亲。

因为她早已预见到会有利弊共存的闹心。

果然华平姑姑不会做人,对不是自己女儿所出的濮家嫡长女难掩刻薄,在各种场合上连面子情都难维持。

还有魏家族人烂泥扶不上墙的各种破烂事,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濮家表弟的为官日常。

卫家姑姑心里有怨恼,婆媳间自然落下隔阂,能维持表面和融已是最大体面。

时也命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同时,终是要承担些因果。

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两头都是姑姑,慕玄月一向抱着不闹到自己跟前就不管的态度。

她对濮家的孩子一视同仁。

至于她的儿女怎么与他们这一辈人来往,她也不会多管。

趁着卫家姑姑去净房之机,慕玄月也把自己收到的消息悄声告知婆母。

“梁州来信,苏氏已在弥留之际,阳哥儿该回来一趟,把后事处理好。”

孟氏脸色一顿,然后叹了口气,“人死了了,空门不归红尘,就葬在寺庙后山吧,如此也不会有人闲话了。”

捂到现在,苏氏在京中已经没多少人记得她。

但一死肯定会有人起疑为何不拉回来葬入卫家墓园,这就要他们卫家和苏家对外统一口径了。

这些事早有商议,如今不过是按商议过的做好一场戏,以保家门名声。

且有得忙活一阵。

慕玄月安慰婆母,“这事儿阳哥儿能处理好,您无需担忧。”

“嗯,留她一条命这么多年已仁至义尽,阳哥儿和曦姐儿都该知足了。\"

“人走事了,他们不会有心结的。”

“如此才好。”

看到卫宁娴回来婆媳二人都默契住了口,把这事压下不提。

卫离尘下衙后也回到国公府,如今他不但是御侦督统,也是刑部尚书。

大雍从重礼治到重法治,随着国家富强,法典需要紧步跟进,才能少出乱子。

而不断完善的法典想要落实以及公平执行,唯有天家最信任的卫驸马才有能耐推进。

他不受任何人贿赂,不受任何人影响阻挠,能最大限度的把法典贯彻到底。

渐渐把习惯视法不责皇族贵族的宗亲勋贵给按下去,从上到下去肃正。

朝代盛衰的轨迹,熟读史记的人都知道,内因远比外因更容易瓦解祖宗基业。

繁华兴盛之下,极易心生麻痹,沉溺在辉煌的功绩中不思进取。

明嘉公主不敢懈怠,身为她的枕边人,卫离尘非常清楚自己亦要保持持续清醒。

因为他们夯实的不止是帝业,也有家业。

卫家从他这一代起,已经是分两支富贵。

镇国公府由大侄子继承,而他的儿子是昌平郡王,而且会是掌握实权的郡王。

一家分两支,两份家业,都需要用心传承方能长久不衰。

责任重大,他怎敢掉以轻心。

一家四口在国公府留用了晚膳,才一起回公主府。

娘俩坐马车,爷俩骑马护在马车两侧。

这是他们家出行的常态,路人已经司空见惯,纷纷行礼避让。

回旧居逗留了半日的和瑞郡主,这会儿还精神着,拉着母亲说话。

“娘,月底女儿想办个赏菊宴。”

“哦,你打算办大宴会还是小宴会?”慕玄月随口问道。

大宴会她得安排人帮忙,小聚会就由得女儿自己张罗。

“大概有二三十个人吧,不为赏花飞令,主要是商讨一下入冬去积善堂帮扶之事。”

大雍的积善堂是救助司管辖下的慈善点,民众只要有善心,都可以到积善堂行善布施。

积善堂与救助司不同,在这里做事都是义举,没有朝廷俸禄可领,也没有入仕通道,多为自发性帮扶救助。

对于女儿要组织人去积善堂行善的举动慕玄月有些意外。

因为女儿并不是无事可做,她十岁起就学习管理一些营生的运转,每年还跟随知画出去巡查两个月。

空闲时间并没有很多。

“为何想到积善堂之事?”

他们这种人家,为善在布局,实施另有人,没特别原因不会把自己的时间耗费在具体事宜上。

和瑞郡主看到母亲目光有疑,连忙回答道:“今日听静惠妹妹说在城西积善堂有人昧善款善资虐待孤儿病人,且这种情况并非城西积善堂独有。女儿想着如此下去只怕积善堂会有名无实,成为某些黑心人作恶之所,所以想以震治污。”

身为郡主,且她的爹娘俱权倾朝野,这样的家境和身份让她在贵女中有着极高的号召力。

她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做一些别人做起来费劲于她却轻易而举之事。

组织一些无心入仕却又热心为善的贵女,周期性去各个积善堂布施兼走访,就算积善堂有人上下勾结贪污,也得掂量掂量后果。

有权有势的人定时视察,必能震慑那些手长之人,让积善堂的孤儿和病残人士能安度寒冬。

听了缘由,慕玄月微微颔首。

原来是濮家大姑娘发现了问题。

濮静惠没把这事告诉在救助司任职的继母知道,而是告知和瑞郡主,这姑娘人小心细。

知道上报到救助司必然是从上到下的捋,如今身为司正的静怡公主正准备卸职,在这关头上整顿救助司辖下的积善堂,无疑是让大雍最为德高望重的静怡公主没脸,让她没法好好的功成身退。

请和瑞郡主出头,才能不引起民议去整顿积善堂,让救助司衙门在百姓心目中的名声不塌,静怡公主也能得以光彩退场。

慕玄月对濮静惠这个年纪有这样的大局观多了份赞赏。

她同意女儿组织贵女定时去积善堂行善兼视察,“此事你们就以行善名目解决,把事态控制在积善堂,等你姑太卸任司正之位后,再一步步清查救助司上下。”

“是,女儿定会把这事办妥。”

得到母亲支持,和瑞郡主底气足了,撒娇着要母亲出举办宴会的费用。

慕玄月笑着应下:“你尽可操办,娘给你报销所有花销。”

和瑞郡主顿时高兴得眼睛都弯成了月牙样,“娘最大方了,不像爹,抠搜得很。”

“你爹抠搜?”慕玄月忍笑板脸,“你个小白眼狼儿,小心你爹听了生气。”

堂堂督统大人被自家女儿说抠搜,传出去要笑死满朝文武了。

和瑞郡主调皮的吐了吐舌头,却压根没压低声音,“我爹只对娘您大方,对我跟哥哥都小气得很。”

她说的可不是虚话。

她爹身上挂的荷包都瘪过她的香包,偶尔掏点银子出来给她买零嘴儿,碎银子都不舍得给她多两粒。

唉!她可怜的爹,挣的都不够她娘挣的零头,也不指望他手缝大了。

骑在马上的卫离尘听到马车里娘俩说的话,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女儿好几次鬼鬼祟祟摸他荷包,摸完了就两眼幽怨的看他。

感情是怨他荷包干瘪,不够塞她牙缝呢!

哎哟!生了个破漏风的,自己金库满当当的不舍得花,光想着花爹娘的了。

另一侧的昌平郡王也忍笑不已。

他爹要是抠搜,世上就没人大方了。

当然,要是拿爹娘挣的家业比,爹爹自然是拍马都比不上他娘。

但他娘挣的,多半也是散出去,也无所谓谁挣多挣少啦!

反正他们家家业想小都难,要不是皇帝舅舅被他娘压着不要再赏,只怕皇宫私库都得输他们家一筹。

做为卫氏一族另一支显要门户,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任在他身上,昌平郡主想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收了笑容正了脸色。

妹妹都这么认真的为大雍修补漏洞,他这边又岂能落后。

他已经正式进入御侦卫历练。

他爹说给他五年时间,练出来才给他接手御侦卫。

练不出来就到镇北军去做兵蛋子。

做兵蛋子他其实不介意,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努力就不会一直是兵蛋子。

但太子希望他接手御侦卫,继承父辈们的默契,一起巩固好大雍基业,守护好大雍。

那他就没必要走别的路,辅助太子打造更好的大雍帝国就是他终身使命。

昌平郡王瞧了眼依然身姿挺拔的爹爹,也挺起胸膛,目光明亮又坚定。

五年后,他会与到时才正式继位的太子一起扛起重任。

让爹娘与帝后能有机会一起去共览大雍的山河大海。

去看看他们辛苦创造的大雍盛世!

去享受世间繁华!

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

这次是真的完结了,感谢看到最后的宝子,感谢你们的阅读和评论,非常感谢!!!

新书《让开,本小姐要继承山门做老祖》已开,宝子们快来看*^_^*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