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1章 楔子

江海潜寻 第1章 楔子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拍卖行。

一阵人头攒动后,各国的竞拍者们兴奋地挤满了拍卖大厅,引颈而盼,做足了举牌竞价的准备。有甚者,更是把手中的展册摇得哗哗作响,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展册的印刷虽然较为粗疏,但精美的瓷器也并未消减它的光芒,依然透出东方古国的独特韵致。随职业拍卖师的登台,竞拍者们无不摩拳擦掌,纷纷亮出号牌,不到几分钟便能成交一件或一组拍品,部分成交价甚至超过起拍价的十倍之多。

在众多的竞拍者中,两个拿着“1号牌”的中国古瓷专家,神色严肃,与这拍场氛围格格不入。每出一件拍品,他们便蹙眉看着展册,在心里盘算它价值几何,但却迟迟不敢下手。

兜里揣来的三万美元虽不足用,但若想拍得一二件瓷器,也并非难事。然而,受到中国文物部门的指派,前来现场竞拍展品的专家,一时面面相觑,一时又唉声叹气,最后竟连一件拍品都没拿下。

这一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功而返”;但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却是“无中生有”。打出拍卖大厅起,两位古瓷专家的心里便涌出一个想法:

为防再次出现古水下文化遗产流失海外的憾事,回国后定要组建中国水下考古队,用科技手段打捞境内沉船!

此事说来话长。

原来,1984年,英国有一位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michael?hatcher),在南海盗捞了一艘名为“哥德马尔森”(Geldermalsen)的沉船。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寒气砭骨,一艘东印度公司遣出的商船“哥德马尔森”号,载着满满当当的瓷器、黄金,从中国南京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航行不足二旬,“哥德马尔森”便在中国南海水域触礁,沉没于碧海深渊。

南海海域,浩渺无边,要找准沉船位置殊为不易。不过,哈彻细致查阅档案,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物探、打捞技术,还是找到了“哥德马尔森”号沉船,清理盗捞出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百万余件。

就在哈彻所雇的船员欢呼雀跃时,他却做出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将百万件瓷器砸碎大半,只保留23.9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为证沉船的身份,他还保留了两门刻着缩写为“Voc”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青铜炮。

此举无他,不过是为了炮制“物以稀为贵”的假象,以此来迎合收藏市场的定律。

再后来,这种盗捞文物、摧毁文明的极端劣行,确实也为他赢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报酬”,哈彻一跃而为当时“最富有的捞宝家”。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盗捞者,哈彻冷静地将那些“战利品”拖到公海藏匿起来,这之后才以“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拿到了拍卖许可,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组织公开拍卖。

这才有了1986年4月的那场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

盛况空前的拍卖会,在欧洲收藏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中国驻荷兰使馆得知消息,急电国家文物局。然而,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负责人,很快就傻眼了,无论是国际公约、海洋法,还是我国的法律条文,都寻不到控诉、罢止此事的有效依据。

无奈之下,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古瓷专家,前去阿姆斯特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