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107章 实验室考古·铜火铳·铅弹

江海潜寻 第107章 实验室考古·铜火铳·铅弹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2029年元旦收假后,围堰之中,研究工作有序展开。

围堰防渗,河床干爽,考古队员们倍感安全,各自都忙着手头的工作。

为了给实验室考古提供最佳的现场环境,考古队暂时没有打捞沉船。因此,被命名为“长江口四号”的这艘苍山船,仍然保持倒扣原状,呈一定的坡度。

当然,为了沉船的安全,他们已经对船体进行了处理,不会因暴露在空气外,而遭到氧化腐蚀。

一连数日,张驰、耿岳都站在沉船跟前做数据扫测工作,下一步,他们要对沉船进行模拟还原,做出复原模型。

另一头,郭超仁的听力已经完全恢复,他和检测科主任卫康,正对着一件火铳和几颗铅弹做研究。

这只火铳,是在打捞出水文物时,就提取出来的,铅弹则是最近才挖出来的。

在挖铅弹之前,郭超仁便预测到了这个情况。在对船体细加观察后,郭超仁得出两个认识:

一是,船体中发现了几面“钱”字旗,这可能是弄清船主的一条线索;

二是,船体上有不少弹孔,这说明作为战船的苍山船,被敌方的热兵器击中过,那么在江底中必有不少铅弹。

要挖铅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因为体积不大;再者,江底有很多卵石,铅弹和它们混在一起,辨认难度很大。

这可不是分开黄豆、黑豆那么简单。

不过,这可难不倒王逸少,他当即教授了经验:卵石轻,铅弹重,它们的颜色也不同,铅弹有金属质感,并且偏白。

道理都懂,但在筛查铅弹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卵石数量太多了,一抓一大把,还裹着泥沙。有了泥沙的“加持”,铅弹和卵石的重量差,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为了节省时间,除了目测、手掂,考古队员们,也抓起大把泥沙卵石铅弹,放入水中清洗,再来做甄别。

就这么挖呀挖,筛呀筛,三天后,考古队员终于排查完所有的区域,一共筛出来298枚铅弹。

那么,这些铅弹,是敌方射过来的,还是船主这边尚未使用的呢?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理论上是不难的。只需要把出水的火铳拿来对比,也许就能获得答案了。

郭超仁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手头的火铳,是铜制的,上刻“至正十年”字样,这一点能说明沉船的上限。

郭超仁细细观察铜火铳的形制,拿来和“大德二年”铜火铳的样式进行对比。

“大德二年”火铳藏于博物馆中,它长达533毫米,口径为105毫米,铳口、铳膛、药室、尾銎皆以铜铸。

郭超仁拿着“大德二年”铜火铳的细节图,与手里的“至正十年”铜火铳进仔细比对。

目前可以做出初步判断:至少,从外观上来看,除了铭文之外没有区别,他便在工作手册上写下这一点。

要知道,“大德二年”铜火铳,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出土的火器中,最早的金属管状火器。

这说明,“大德二年”铜火铳的形制,至少保留到了元末。

卫康做完成分检测后,对郭超仁说:“纯铜的,延展性很好。”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对武器装备材质的认识。

从汉代以来,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都以铁为主。直到近古时期管状火器出现,铜才成为最优选择。

不过,这种优势也没有持续太久。到了明中期以后,因为战争形式的变化,铜矿的稀缺,所以那时的火炮兼用铜铁铸,且铁制火器数量大幅上升。

郭超仁想了想:“其实,生铁量多又廉价,倒在其次。我记得,铁的莫氏硬度要远高于铜,这也是铁的一大优势吧。”

卫康点头:“前者硬度在5.0~6.5之间,后者在2.5~3.0之间。要说莫氏硬度,的确是铁更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铜在一段时间里,成为热兵器的优选呢?”

“愿闻其详。”这一点,郭超仁也不懂,不知为不知,他不可妄言。

他不懂的地方,恰恰是卫康的长项,他便细细说来:“铁的硬度高,所以能用它坚实锐利的冷兵器,比如刀、剑、戈、矛、戟,还有铠甲一类的防御武器。相对来说,铜比较柔软,富于延展性,熔点低,古人可以用模具浇铸法,进行统一规范的大批量生产。所以,铜肯定是制作机械性武器的最优选。这一点,毫无疑问。”

“嗯。”虽还没说到重点,但郭超仁耐心倾听。

“反过来说,铁就没有这种优势了。你知道的,铁很容易生锈,对于热兵器来说,生锈意味着什么?”

卫康点拨得很好,郭超仁蓦地恍然大悟:“生锈的话,会造成火铳、铜炮等热兵器失灵,失去准头?影响热兵器的性能?”

“对,还有呢?”卫康循循善诱。

“还有……”郭超仁顺着思路推过去,“对于冷兵器来说,除锈难度不大,即便不除锈,对冷兵器的影响也不大。所以,铁在铸造热兵器这方面,根本无法和铜相比。它硬度虽高,但这一点无关紧要。”

卫康笑道:“说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用铜制作热兵器,更容易铸成均匀的身管。你去查一查,现存的那些明清铜炮。不难发现,铜炮的炮膛较比较光滑。很显然,铜炮的精准度比铁炮要高。”

“唔,有道理。”郭超仁回想起他看过的铜炮、铁炮文物,略有惭愧之意。这一点,他以前并没注意到。

果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卫康做了一个小结:“所以说,铁被运用于铁炮领域,主要还是因为‘铜荒’。咳!在冷热兵器混用的年代里,铜铁各有优劣各司其职。这为我们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方便。”

“我们对‘长江口四号’的初步断代是元末明初,这时金属管状火器使用频率很高。”

卫康点头:“是的,不说远的,就说朱元璋把。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老朱就使用了很多‘碗口铳’”。

“‘碗口铳’这名儿取得很贴切啊,”郭超仁忍俊不禁,“炮口还真像碗口,身管很短,射\/速慢,射\/程也近,还没有瞄准具。”

“瞄准器很重要。没有瞄准器,命中率大打折扣。”

“不过,回到历史现场中,在元末明初,碗口铳已经是顶配了!”

是,当然是!灭掉陈友谅之后,朱元璋除一劲敌,好不威风,其后称雄于世,罕有敌手。

最终,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称帝建国,建元洪武。

再后来,明朝大力发展火器。明前期生产的火铳,几乎都是铜制,以至于《明会典》中,直接将手铳命为“手把铜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