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156章 后记 历史与科技,过去与未来

江海潜寻 第156章 后记 历史与科技,过去与未来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2024年3月23日。

说来也巧。在昨天,即3月22日,相关部门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讯息,其中,便有我一直很关注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项目。(详见“作者有话说”)

关于其意义,简言之,有二:

一是,完善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二是,在考古过程中使用了超世界水平的深潜技术与装备,促成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

在中国水下考古史上,这一“科技考古”的壮举,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如笔者在小说中所言,“科技助推了考古,考古丰满了历史”,科技之于考古,之于历史的重要性,莫过于此!

回顾创作历程,此时此刻激动莫名。

不知不觉间,我第三本现实题材小说《江海潜寻》,便从“榴花似火”的盛夏,写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节。

期间,推翻过多次,但终于在今日完结。

在长达十个月的创作期中,有过瓶颈,有过纠结,也有过困惑,但我终究完成了,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好写”的一本书。

这个“不好写”,首先在于题材。如我在出版、剧本上的搭档左老师所言,“这是一本选题独特的小说,它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风险”。

作为一本参赛的小说,“机遇”之意,无需赘言,懂的都懂;所谓“风险”,内涵就很丰富了,我猜他主要的意思是“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小说”。

我想,他是很了解我的,所以他又说,“不过,你一直是这样,你就不是喜欢跟风的人,甚至还会有意避开绝大多数作者写过的题材,尤其是同站的”。

没错,我承认,我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为题材,肯定是考虑了选题的“独一性”。

然而,这却不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因为,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就像我,在13年前开始钻研历史;9年前开始走访博物馆、遗址;7年前开始积累“科技考古”的知识,并与许多行业人士相识相知,结为挚友。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看得多了,走得多了,自然就有表达的**。

所以我说,写什么题材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但同时,又有一些机缘巧合。

时间回到2020年。

其实,在那时,我就想写出一部致敬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科技考古中包含水下考古),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主题的小说,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角度,笔力也稍显不足。

于是,我一边写文物修复、文旅文化题材的小说(《金匠》《寻常巷陌》),进行写作训练;一边搜罗有关科技考古学的知识,走访实地,并采访相关人士,继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约莫是在2022年底,我阅读到了读“长江口二号”沉船的相关资料,联想到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再到领先于世界的40年,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由此,我便确定了2023年要创作的小说选题:以水下考古为切口,来表现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将选题的背景定在“长江口二号”的发掘地上海,以“面向未来”的思路,构思了“长江口四号”沉船的发掘故事,并将小说命名为《江海潜寻》。

至今,我已参观过近200家博物馆及考古遗址,拥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深信能写好考古题材的小说,充分诠释“历史与科技,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笔者并非上海人,也没有在海滨城市生活。为了搜集写作素材,写出专业性、地域性,一年以来所费的功夫,自不待言,但似又无必要提起。

唯一有必要在《后记》中提到的,是曾经帮助过我的亲朋们:

左老师,最好的写作搭档,没有之一,全程监督我啃硬骨头;

朱老师、赵老师,赠给我很多珍贵的专业书籍、资料;

廖老师,一起旅游采风的好搭子;

许老师,不时给我打鸡血的良师益友;

前前、芝麻,为我提供情绪价值的猫星人……

…………

一并致谢!

下本书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